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中文系文学论文
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形象
本论文在
中文系文学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形象
[内容摘要]林黛玉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 迫.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 .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关键词]蹙眉 自泪不干 多心 灵慧 个性表现 个性意识
《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压卷之作和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深邃背景和古今价值观念的更新变化,是难以解释其生命和魅力的。
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的多愁善感的女子太多了,却很难找到可以同林黛玉相提并论的人物。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犹如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她们的自身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投影,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萃精英。透过这些艺术形象,往往能触发人们的连类遐想,无限悠远,也启示人们识别美丑,珍惜生活。如果说,作者把天地间的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之精魂;如果说,作者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的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
林黛玉的蹙眉和自泪不干
谁都知道,林黛玉除了本名之外,还有“颦颦”一字和“潇湘妃子”的别号。这一字一号同她蹙眉和爱哭得两大外部特征紧密相连,恰如两根神经,可以提动民族文化宝库的丰富矿藏。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越国美女西施捧心而颦的传说和舜帝二妃娥皇女共泪洒斑竹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这些特征的含量。或者说,成为黛玉形象深层文化结构的有机部分。
女子画眉或文人对于眉眼的形容,反映着人们的审美心理,因而也是一种文化。中国古代,女子的眉毛以修长淡浅为美,所谓“淡扫蛾眉”,“蛾眉”常常成为美女或美的德行的代称。不管怎样,“蛾眉”总是具有特征性的,同美女相连的标志。现在看来林黛玉的眉眼,她进入贾府,首次同贾宝玉相会时,给予贾宝玉的入眼第一个印象是“两弯似蹙非蹙俏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作者特笔点明的处所。“俏烟眉”自然不是浓烟型,而是浅淡到如同一抹俏挂着的清烟。重要的还在这眉毛不是舒展着的,而是“似蹙非蹙”,反映着一种抑郁不舒的心态。林黛玉愁凝眉际,无可解脱,整天似蹙非蹙,正好引出贾宝玉即时送给她一个恰切不过的字:“颦颦”,西子捧心和东施效颦,在中国古老悠远的文化当中,可以算是一个含义稳定,出现频率很高的因子。《红楼梦》中提到西施的地方很多。作为黛玉形象的文化背景之一,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西施作为古代美女的一个共名,她的妍丽早已深入人心,黛玉之美,由此而彰,不必费辞,便可意会。
第二,西施膑眉,实因心痛,并非不膑。这种病态美是自然而然非矫作的。黛玉蹙眉,是她内心抑郁的外部表现,她的“病如西子胜三分”,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同样是自然的而非矫作的。因而贾府诸人一见之下,觉其虽弱不胜衣,却赞赏她“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小厮们却背地里叫她“病西施”,无讥笑之意,有爱重之意。可见,西施之于黛玉乃是神似,精神上有某种相通。
第三,西施故事,传说纷纭,结局如何,歧异尤多,林黛玉形象的容量要远远超过西施。
总之,透过“两弯似蹙非蹙俏烟眉”之类,可以看到林黛玉形象是得到了西施的铺垫,映衬,补足、充盈的。
比较起来,潇湘妃子的故事没有像西施的知名度那么高,那么通俗。但其实是更为悠远的。“舜南巡,葬于花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洞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述异记》二妃最终沉于湘水,必为湘水女神,一种带有紫黑色斑纹的竹子,也便得名为“湘妃竹”。这样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对于一个缺少古老文化的民族来说,是无从想象的。二妃花梧而哭,洞下沾竹,铸之久远,这是何等真挚执著的情感。林黛玉爱哭,她的眼泪不光流的多,常常“自泪不干”同样也包含着真挚执著的感情,是为了酬答知己而“还泪”的。这个别号是高雅的探春给起的,赠号之时便说明了来历,“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潇湘妃子”就完了。潇湘妃子的别号之起,主要不在哭得形式上的重叠,而在泪的含蕴中的贯通。这也应当是黛玉形象文化结构的有机成分之一。
二.林黛玉的多心和灵慧
同蹙眉爱哭的特征紧相连属构成“林黛玉型”的另一标志,是她的多心、灵慧。“犹如西子胜三分”的下联,正是“心较比干多一窍”。宝玉读《南华经》也道:“薛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这灵慧多窍,同样不是毫无依托地浮泛而写。史说比干心有七窍,黛玉更多一窍,灵珑剔透,无以复加。应当看到,黛玉的灵心慧性,不止一般意义上的多才,既是天性所赋,也是教养所得,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通常人们认为,宝钗博识,以学力胜;黛玉颖悟,以才艺胜。这点得一点不为错。小说一上来便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相对举,赞叹林黛玉的才华。黛玉作诗,从不冥思苦想,海棠初会,别人都在潜心思索,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和丫环们嘲笑,不经意中早已成句.所谓” 咏絮才”,并非饱学之士的苦心经营,更多的是颖慧少女的一种即兴捷悟.试看黛玉读《西厢记》的那种神情心态,不到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你会过目成诵,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她是用她多窍的心在读,在悟,读书不是为了成诵,而是化成了她生命的一部份.这不但是才学,更表现了一种气质.可以想见,何正《西厢记》, 《牡丹亭》,摆在黛玉房中那满橱满架的诗书,不也是如此的滋润着她,养育着她么!”庄生蝶”,”陶令盟”的种种因子,潜移默化地溶解在她的血液之中,使得自动颖悟的林黛玉获得了一种相宜的文化土壤。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三.林黛玉的个性表现和个性意识
在红楼梦女儿的形象体系中,林黛玉不是峭然孤出的,既有与之映照对比相反的人物,如宝钗,袭人等,也有与之处于同一序列的人物,如”气性大”的金钏、尤三姐、小红等,在个性气质上都与黛玉相近.最明显的莫过于《芙蓉女儿之来》,作者用意早为脂批点明,此文虽诛晴文,实则诛黛玉,因而其中提到的那些古人故实,固然用以赞颂晴文的内在美质,又何尝不是对黛玉高洁品格的彰扬。
在林黛玉的身上,强制的依附性和被动性的适应性较少,真正属于她自身的个性表现的比较充份.她的所谓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的敏感、多疑、自尊、小性,常常带有更多个人性质,最能体现林黛玉自我意识的个人性质的当然还在于她同贾宝玉的关系之中。
一次,宝玉因黛玉嗔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分辩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问疏,先不暂后’也不知道?我虽胡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的叫你疏他?我成了什么人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我为的是我的心。”应当看作林黛玉自我意识或曰自主意识的坦率告白,她的疑心、小性、对宝玉的试探、嗔怪、也都是这种自我意识的狭持表现。为了这颗心,往往无暇顾及人言物仪,庭训规范。她不像宝钗那样刻意求功地把自己修养成封建文明的典范,也不像探春那样小心翼翼地持宗法家庭的威仪,自然更不必像凤姐那样为了权势而机关算尽。”我为的是我的心。”何等单纯又何等执着,这才是林黛玉式的自尊,是不属旧社会规范,不附带任河条件的真正意愿,正因此,她比大观园中任和一个女儿都要更加珍惜自身的价值,并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竭尽整个生命,当然,就那个现实的生活环境而言,林黛玉是无能为力的,然而她自有一种超越环境的力量,这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命运感,如果说,以<<葬花吟>>为代表的林黛玉诗词有其独特家枝的话,那么,首先,在于展现人物的想象力和命运感。正当满园花枝招展,绣带飘飘之时,独有林黛玉发生了”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的伤感。从春尽到花落;从花事到人高;从今年到明年;从当下到永恒。林黛玉的心绪早已出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拘约,她想望”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闻询”天尽头,何处有香丑。”面对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现实处境,早抱定”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的意旨,个性的自主意识,在表现得最为鲜明不过,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环境制约了人物;在精神生活中,人物超越了环境。
这种自主意识或个性意识的觉醒,才是林黛玉形象文化蕴含的新质。不管如何微弱雅嫩,也弥足珍贵。那种传统的东西只有同新的素质相结合,才获得了新的生命,强化了人物性格主体真正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总之,林黛玉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凄美,她父母早亡,寄人篱下,从小养成了悲观的人生态度:"人有聚就有散,聚时喜欢,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儿开时候儿叫人爱,到谢的时候儿便增了许多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以及孤高傲世,多愁善感的"小性儿"。过分执拗地追求自我的尊严,简直到了"尖刻"的程度。把别人对自己的怜悯和施舍看作是冷嘲热讽,与宝玉的爱情也浸透这痛苦的追求,对宝玉是相知又相疑,不断地猜疑、担心、试探、怄气……这种"小性儿"一方面使她在贾府更加孤立,一方面又使自己本来脆弱的身心更加疲惫不堪。她终于倒了,倒在了自己毕生追求的脚下,她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眼泪可以支付了。
然而,林黛王的"小性儿"浸透了一个不羁灵魂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思想枷锁下对人性的追求。她追求自我人格的尊严,追求与宝玉真挚的爱情,追求纯洁无瑕的灵魂,一言以蔽之,是追求人性的自由.然而,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社会地位,性格情感,乃至体质状况都决定了她不可能与命运正面交锋,只能在哀怨,愁绪中"抛珠滚玉只偷潸"。而这恰恰完美地展现一个气韵典雅的东方式唯美主义人物形象。
在林黛玉这个形象上,倾注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她的举手投足,无不反射着唯美光彩.黛玉葬花,"字字看来都是血",充分展示了一幅极富古典抒情色彩的"怨女伤春图"。于是,林黛玉这个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贵族少女形象便永远地定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
上一篇
:
论《诗经》内容及其引向
下一篇
:
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技巧
Tags:
《红楼梦》
林黛玉
形象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