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庸武侠小说对青少年读者的现实影响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到底几何,早已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金庸是被界定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还是仅仅为一比较出色之通俗小说家,则颇受争议。然而,金庸作品的影响却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其《天龙八部》第四十一章“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读本),可以说代表了教育部门对其作品的认可态度。因为即使不是正式教材,在教学中正规使用的语文读本还是具有显著的标本意义和示范意义的。但是有的人对此表示担忧,说金庸武侠小说入选语文读本会给学生造成误导,因为这些人觉得只要是金庸的小说,就会对青少年读者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他们有时候仅仅 冲着金庸的名字而加以反对,并不是针对作品本身。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态度,熟悉金庸小说的人应该知道,其小说的确是创造了一个超脱现实的江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是非标准以及价值观念。而金庸本人在他所创造的这个江湖世界中纵横驰骋,抒写了许许多多吸引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具有极大的魅力而为众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所喜爱。能吸引人的作品当然会影响读者,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主要是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无疑必须从文本所体现的思想中考查。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有其特定内涵,这种精神对青少年读者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而我们所说的人品,则包含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下我将试图从人性刻画和江湖侠义两方面论述金庸小说对青少年的情感培养乃至品修养的积极意义。 一、金庸“刻画人性”的创作目的及其作品对青少年情感培养的影响 在阅读金庸小说时,无论是鄙视“恶人”的无耻行径,认识小人卑污阴暗的品质;还是同情于书中正面人物的不幸遭遇,牵挂他们的最终命运,金庸在其中倾注的丰富情感,无疑会对青少年读者的情感培养起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而且绝对是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 金庸在其作品集《三联书店版》《序言》中写到:“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小说并不影射什么,如果有所斥责,那是人性中卑污阴暗的品质。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金庸在这里很明确的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刻画人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正是出于这样的创作目的,其作品无论是描写荡气回肠的爱情,还是抒写拳拳温馨的亲情,无不充满着对人性光辉的刻画。这种人性的光辉,对青少年读者而言,不仅在阅读中丰富了自身情感,而且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判断,更为重要的是,它导引了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是爱情。金庸小说中非常看重爱情上的无功利性,认为真正的爱情就应该为对方好,必要时可以自我牺牲,肯定的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小龙女为了让杨过服食断肠草解除体内情花剧毒,跃入了绝情谷中的万丈深崖;任盈盈宁愿用自己的性命换取令狐冲的性命而任凭少林寺方丈的处置;胡逸之、李文秀、公孙绿萼、小昭等人就必说了,他们的爱情无一不是纯洁的,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真正感情。在这些当中,《飞狐外传》里的程灵素,可以说是其中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她自从在洞庭湖畔的花圃中与胡斐结识后,一缕情线便牢牢的系到了他身上。她外表不算美丽,但心地善良,而且心思缜密,料事如神,尤以下毒的本事最为高明。她曾无数次地救过胡斐的性命,却始终无法得到他的爱情;她一早便知道了胡斐对袁紫衣的情意,但她从未想过要伤害情敌。甚至最后为了救胡斐的性命,她终于牺牲了自己,而胡斐却要在她死后,才体会到她的一番柔情蜜意。正因为如此,程灵素的一番疾情,才更催人泪下,更令人倍觉心中酸苦,更让人为她扼腕叹息不已。程灵素是如此的善良,尽管她可以轻而易举的损伤情敌,但是她从未这样想过。在现实社会里,由爱生恨,甚至疯狂报复的例子比比皆是,程灵素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的青少年读者在其痴性感动的同时认识到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而周芷若历来似乎都只被认为是一个阴险狠毒的人物。其实,笔者认为这个论断有失公允。她之所以给读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乃是由于作者刻画出了真实的人性。她前后性格的转变的确有些出人意料,但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周芷若这个人物形象,才成就了《倚天屠龙记》。有人说如果没有灭绝的毒誓,没有无忌的抛弃,她会依旧美丽温柔,贤淑聪慧;当然,这些都是外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切事物变化的本质乃是内因。其实,注定了她的无奈与失败的是她的内敛与高傲。她没有纪晓芙违抗师命的勇气,也没有赵敏为心中所爱放弃一切的痴情;她有的只是自己,外表柔弱的她,内心其实很坚强。从小的坎坷经历以及长大后的屡次不幸与打击,使她养成了内敛与坚强的性格。她不想再被人抓来抓去,不想再被人威胁要毁容,不想再被同门逼得走投无路,不想再被逼服毒……她终于明白了武功秘笈为会么这么重要!“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残酷的现实让芷若在心里发誓要做一个强者。于是,无名小岛上盗刀剑,伤殷离,逐赵敏;英雄大会上败俞殷,算无忌,斗三僧,终于夺取了武功天下第一的称号。然而,芷若的痛苦与无奈又有谁知道?她深爱张无忌,却终于不能得到他。尽管为了得到张无忌,她的有些做法似乎已经偏离了所谓正面人物形象的方向,但是她的坚强与内敛,想信会引起读者深沉的思考。现今的青少年,一贯认为“理解万岁”,一旦遇到什么委屈,便想着要所有的人“理解”他,包容他;殊不知,这其实是软弱与逃避。周芷若让这些青少年读者从内心感到惭愧,从而激励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学会坚强。 李文秀为了让自己所喜欢的人得到幸福而忍痛高放弃;胡逸之甚至可以几十年如一日般默默守在陈圆圆身边;段誉可以违心的争取娶西夏公文为妻,仅仅是为了绝慕容复之念,以便可以让其与王语嫣有结合的机会……青少年读者从金庸写的这些爱情故事里不仅仅看到了何为纯洁的爱情,而且还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世俗中,他们从中领略到无瑕之情,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为书中人物低徊惆怅,感慨不已之后树立了一种较为正确的爱情观念,同时以善良无私做为最美好的品德追求,这也可以说是金氏小说的爱情与其他武侠小说的爱情最重要的区别,也是其对青少年读者的情感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然后是亲情。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提到:“张无忌不是好领袖,但可以做我们的好朋友。”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长无忌父子般的挚爱。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的悲痛,谢逊听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其实金庸对于这些亲情的描写,是极为深刻的;这只不过是金大侠的自谦之辞。在其书中能让人切身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伟大的情节可以说俯拾皆是,而其中最激烈而深沉的似乎应该是《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乍闻爱女丧生大海的噩耗(其实是灵智上人欺骗黄药师的)之后的表现。书中写到:“这时他胸中一阵冰凉,一阵沸热,就如当日爱妻逝世时一般。但见他双手发抖,脸上忽而雪白,忽而绯红……人人默不做声的望着他,心中都充满了畏惧之意,忽然听他哈哈大笑,声若龙吟,悠然不绝。这一来出其不意,众人都是一惊,但见他仰天狂笑,越笑越响,笑声之中却隐隐然有一阵寒意,众人越听越感凄凉,不知不觉之间,笑声竟已变成了哭声。但听他放声大哭,悲切异常……黄药师哭了一阵,举起玉箫击打船舷,唱了起来,只听他唱到‘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难哉?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以逢灾,感前哀这未阙,复新殃之重来。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唏。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盖天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天长地久,人生几时?先后无觉,从尔有期。’”黄药师唱的是三国时候曹子建所做的诗,诗中说世上有的人活到头发白,有的婴儿在好娘肚子里没出世就夭折了,上天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只恨天高没有梯阶,满心悲恨却不能向上天哭诉。我十分伤心,跟着你来的日子也不远了。 在这里引用曹植的诗,可以说十分的贴切,把失去亲人的悲痛刻画得淋漓尽致,其对读者的感受与影响,相信无须笔者再加赘述。 毋庸讳言,在现在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而或许又因为大都是独生子女,除了父母双亲,现在的孩子基本无法领略到父母之外更为广阔的兄妹手足之情,亲朋好友之义。他们的感情世界,由于先天条件的制药,势必会较易倾向过于孤僻和冷漠。当看到谢逊于灵蛇岛被丐帮宵小围攻而张无忌内心如沸的时候;当看到俞莲舟在踌躇于他和殷梨亭师兄弟谁先上场以身试探周芷若诡异鞭法精要所在的时候;当看到萧峰,虚竹,段誉兄弟三人在少林寺决定共赴危难的时候……我想每一个读者,尤其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读者,都会为之感动不已。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不仅在痛恨卑鄙小人的无耻行径,敬服正面人物高尚作风之间锻炼了判断美好品德的能力,而且能在书中描写真情,着重刻画人性的情节里切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父母以及父母之外的亲情;更进一步,则净化和升华了自己的思想,这也许正是现今青少年年极需补足的重要一课。可见,金庸武侠小说无论是写爱情还是亲情,都在其中倾注了丰富的情感。让人低徊惆怅的爱情;使人平和沉静的亲情;令人热血如沸的义气以及其中包含 的对美好品格的赞美,在情感培养上无不对青少年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以及正面导向作用。 二、金庸笔下的“江湖侠义”及其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人品修养的影响 武侠小说首先是侠,而非武;宁可无武,不可无侠,可以说是优秀武侠小说家的创作准则,侠源于士,其名称最早见于《韩非子子蠹》:“儒以文乱法,面侠以恶犯禁”、“国平养儒侠”。《史记》中关于“侠”的记载集中在《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两篇。春秋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侠文化与儒、墨、道诸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有“儒侠”、“墨侠”等说法。在中华文化传承中,侠文化无疑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的且具有独特价值的部分。早期的侠,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有“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的布衣之侠,有“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的闾巷之侠,还有匹夫之侠等等。侠的精神已经泛化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吴小如先生《古典小说漫稿》中将侠义精神概括为:“一、有血性,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二、言行深得人心,有群众基础;三、有超人武艺。”郑元春先生《侠客史》更进一步地指出侠的本质在于“利他性”、“具有急人之难,舍已为人、伸张正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就是侠”。笔者查得2002年商务图书馆增订本出版的词典上对“侠义”的解释是:指讲义气,肯舍已为人的。那么“侠义精神”最权威的解释就是:指讲义气,肯舍已为人的一种精神。这一解释集中在“义气”两字上,那么词典对义气的解释又是;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成语词典对“侠肝义胆”的解释又是:指讲义气,有勇气,肯舍已为人的气概和行为。可见,“侠义精神”在词语色彩上是一个指向十分明确的褒义词,就“舍已为人”来说,几可等同于“见义勇为”。那么,金庸武侠小说里对侠义精神的界定以及所谓是怎样的标准呢? 金庸小说围绕他所认可的“江湖侠义”,写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物,故事和场面,这些笔墨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精神,艺术上也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为其小说最精彩,最富有浪漫主义激情因而对读者影响也是最大的部分。 在金庸看来,“江湖侠义”的一个重要内涵,首先是行侠仗义,济危扶困;然后才是一诺千金,不负于人。金庸小说中的侠客,首先是一个正直的人,具有济危扶困的侠义精神,而不一定先是身负绝顶武功的武林高手,《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可以说 其中的一个代表。当他试图制止神农帮滥杀无量派,给黑骏马的主人报信时,我们知道,他是半点武功也不会的。而在木婉清嘲笑他几乎为这类“闲事”丢掉性命时,段誉朗声答到:“大丈夫行事,但求义所当为,有何后悔可言?”另一面,《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在明明知道田伯光的武功高过自己甚多的情况下,仍然舍命与之死缠,使仪琳免遭毒手,就连向来被视为小流氓的韦小宝,作者也让他坚守一条底线,就是讲义气,他周旋于天地会与康熙之间,既不遵康熙之命捉拿天地会群豪,也不遵天地会之命去刺杀康熙,在那次康熙炮轰子爵府,韦小宝临忠与义的两难抉择的事件中,他选择了舍却小义气,顾全大义气的道路,即违心的在平日称兄道弟的多隆背后刺了一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是,多隆的心脏天生偏右,这一刀没有致命,于是金庸巧妙的保全了韦小宝的义气,这固然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但也正体现了作者对“义气”的重视态度。 可以说,所谓的侠士们的这种品格,正是金庸所道先肯定和提倡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便受到了潜移默化,自然在思想上逐渐的认同并以之为自己的榜样。 当然,仅仅具有侠义之心还是不行的,武功是会侠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和砝码。在几乎以武力强弱来决定说话者分量的“江湖世界”中,武林高手无矣更有能力“行侠仗义”。因此,立志做侠客的人总是勤勤恳恳的修炼武功,虽然有时候也有些人物也会对此产生疑惑,但最终一般都是由铁一般的现实领悟学武的重要性,《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在母亲被逼自杀,又以为黄蓉惨死之后曾有过一段对修习武功的用处意义的困惑,书中写到:“学武是为了打人杀人,看来我过去二十年全都错了,我勤勤恳恳的苦学苦练,到头来只有害人……母亲与众位恩师一向教我为人该当重义守信,因此我虽爱极蓉儿,但始终不背大汗婚约,结果不但连累母亲与蓉儿枉死,大汗,拖雷,华筝他们心中又哪里快乐了?”因为纷至沓来的困惑始终难以想通,郭靖干脆决定不再使用所学会的武功。甚至连丘处机的开导也对他毫无用处。一直到洪七公在华山之巅制住裘千仞后一番正气凛然的话,才使得郭靖豁然领悟:除恶为善之心固然必须有,同时武功是及其重要的条件。而所谓“一诺千金”,“不负于人”,则不仅仅是侠客们所应当具有的基本品格,似乎更多时候还成了金庸小说中“江湖”“武林”中人……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一致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基本道德标准,《书剑恩仇录》里的周仲英,因为英雄文泰来在自已庄上被人抓走,愤怒之下,竟然当场失手打死了小儿子;而这仅仅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辜负了“道义”。《倚天屠龙记》里,张翠山,殷素素因为觉得有负于三师史俞岱,夫妇双双自尽,壮烈之极,而这也只因为张翠山觉觉得自己有愧于同们师兄弟间的“义”。向来被认为蠢笨如牛的郭靖,因为所谓的“重义”始终在华筝和黄蓉之间徘徊,直到铁木真逼死了其母亲之后,他似乎才从这个枷锁中解脱出来。如果说这些“义”,是书中正面人物重要的品格表现的话,那么一些反面人物的“一诺千金”,讲究说过的话一定算数的做法,则应该说是金庸小说世界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了,《射雕英雄传》中,西毒欧阳锋对夺取武学秘笈《九阴真经》经以说是不择手段,但因为他曾答应过郭靖不能跟黄为难,所以当他在山洞中强逼黄蓉为他翻译经文而被郭靖撞上质问的时候,也只能用衣袖遮着脸孔仓皇而逃,《侠客行》里的谢烟客,为了履行昔年对玄铁令许下的诺言,可以为持令之人做任何事,哪怕因此丢掉性命。无论作为一代武学宗师还是卑鄙小人,可以阴险毒辣,却不可以背信于人,这是所有江湖人物的行为准则。可见讲究信义乃是金庸“江湖世界”的基本行为准则,背信弃义当为所有人所不耻。同时应该注意和着重说明的是是,金庸小说世界里的“江湖义气”,并不是无原则的,不讲是非曲直的单纯哥儿们义气,而是下正义相联系,或者干脆是以正义为基础的义气,这也是金庸武侠小说区别于旧武侠小说以及新武侠小说 中其他作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碧血剑》里,袁承志,温青青两人出手救助焦公礼全家,就是因为焦公礼的所作所为具有一定的正义性。而张翠山、殷素素坚不吐露义兄谢逊的下落,则是因为谢逊身遭之惨以及他在空见神僧感悟之下已经改过向善了,单纯的无原则的哥儿们义气,确实有其负面作用,而金庸所肯定的“江湖义气”,强调的是事情的正义性;他并不宣扬“快意恩仇”,这也正是其小说思想高明和成功之处。更为可贵的是,金庸同时还赋予“江湖侠义”以新的内涵。他把“江湖侠义”提升到了为群体,为国家、为民族这一高度。《神雕侠侣》中,郭靖在襄阳曾对杨过说过:“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肋守襄阳,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救困,实在愧为‘大侠’两字,你聪明智慧过我十倍,将来成就定然远胜于我,这是不消说的;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杨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诚然,在金庸小说中,有着以郭靖为代表和以令狐冲为代表的两类侠客。在《笑傲江湖》的《后记》中,金庸把郭靖和令狐冲做了对比之后说:“对于像郭靖那样舍身赴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侠,在道德应当有更大的肯定,令狐冲不算大侠,而是陶潜那样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隐士。”尽管金庸自己的人生态度似乎近于后一类,但他依然“在道德上”更高的肯定了前一类,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金庸小说里的正面人物,几乎都是关心百姓疾苦,具有仁平慈心的真正的人;哪怕是读者认为有些并不寻么可爱的人物,这其中要以灭绝师太的形象最为突出,书中描写的灭绝师太虽然性格孤僻,行事毒辣,可是始终以驱除鞑子,光复汉家皇室,救民众于水火之间为最大心愿。 在众多的“大侠”之中,最具有人格感染力量的人物形象恐怕是《天龙八部》里的乔锋了央作者设定的独特矛盾冲突中,乔锋超越了狭隘的民族立场,坚定的为宋,辽两方的平民百姓着想,为了平息辽国皇帝侵宋的战争乔锋在雁门关前悲壮自尽,乔锋这一人物形象及其英雄事迹,让读者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应该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引发了深沉的思考,乃至对世界和平的深沉思考,更为重要的是,他让读者切者感受到,为多数人谋福利,这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和意义所在。 可见,金庸所塑造的“大侠”形象,都是深明大义,自觉的为群体,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人,这些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这也正是当前主流的对于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金庸所认同的“侠义精神”,局部来看,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但宏观地看,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民间力量的弘扬。他的“侠义精神”是对国家制度出现空白后的一种民间力量的补救。单个的“侠义精神”体现在救助困难群体,而放大了的“侠义精神”则是民间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态度。在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率侠客领导襄阳城军民抗击蒙古大军入侵,正是对侠义精神最好的注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的“侠义精神”不是对于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个人英雄的自我陶醉,以及金氏小说中的行为标准,道德准则等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乃至人品修养有着明显的积极导向作用,无疑是值得提倡和值得青少年学习的。 三、结语 我们在讨论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性刻画对青少年读者的情感培养的影响之后,可以得到一个很明确而且绝对正确的结论,那便是金庸小说至少在这两方面而言——对青少年读者的现实影响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并不像前面提到的某些人不从文本思想中考察臆断金庸小说会对青少年读者产生负面影响。恰恰相反,首先在情感培养上,金庸小说对青少年的成长就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历来对于英雄主义的崇拜,让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里都流淌着一种叫作“侠义”的东西,现实的蒙蔽或许能一时消退这种豪情,但这种“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知觉,我们不缺少这种精神,缺少是重新唤醒这种精神的良知。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即使不能说是唤醒这种良知的最好模范,也可以说是当代作品中最恰当的文学样式了,时下,青少年身边一方面充扩着港台电影,其中不乏暴力特写;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政治教育偏于干,而金庸小说世界里的“江湖侠义”,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准则,是非标准,价值观念等,在现实人生中,其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导向作用,相对于那些革命题材的教科书,电影以及政治说教等,笔者认为无疑更生动,更让人信服,并在敬佩之下以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对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及至良好的人品修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庸作品集(三联书店版)《序言》 (2)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倚天屠龙记》后记 (3)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射雕英雄传》第三册 (4)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天龙八部》第一册 (5)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射雕英雄传》第四册 (6)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神雕侠侣》第四册 (7)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笑傲江湖》后记 (8)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倚天屠龙记》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