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网络恶搞的法理分析(一)
本论文在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网络恶搞的法理分析
[摘 要]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普及人类的交流更加方便与快捷,与此同时,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且危害性日益严重。令人忧虑的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滞后,对一些新型的网络犯罪行为的定罪还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从法理学的角度对网络法律进行审视,研究其基本精神和理念,夯实网络法律的理论基础,探求网络法律理论研究的趋势,对更好的构建网络法律体系至关重要。
[关键词] 网络恶搞 网络侵权 网络法律
[引 言] 二十一世纪崛起的互联网技术正以极其迅捷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步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和自我认同能力,它对人类基本结构和面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网络就像迎面而来的太平洋飓风,以一个显示器的高度涌向我们——互联网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随着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一个全新的网络空间——由网址和密码组成的虚拟但客观存在的世界形成了。网络空间的出现改变着现实世界,它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重要规则之一——法律。二十一世纪面对着具有虚拟性、全球性、即时性全新网络空间,旧的法律已经不能有效的解决其间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一种新的法律制度——网络法律开始应运而生。
[正 文]
一、网络恶搞的基本特征
恶搞是人们以调侃、幽默或讽刺的心态,运用游戏、flash电影短片等形式,对事物(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具有幽默、讽喻意味的颠覆性解构行为及其创作风格。网络恶搞则是指以网络为载体对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的颠覆性解构行为。
(一)传播成本低
首先,近两三年随着网络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播放十分方便,从而导致网络空间从文字图片时代过渡到视频时代,多媒体网络空间成型。这些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都为恶搞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其次,电脑和网络技术降低了恶搞作品生产的门槛,降低了生产制作的成本,只需要下载几部电影或MTV的视频,进行剪辑拼贴即可完成。如胡戈用两台电脑、一张盗版碟、8天时间制作出来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舍男生这两个普通大学生在宿舍的假唱表演仅用一个视频摄像头就可以完成拍摄。恶摘作品的发布阵地如网络论坛、博客、播客等等,也都是不需要付费的。
(二)传播速度快
网络技术提供的免费传播、兼容共享、自由下载等便利,一时之间,使恶搞成风。一般来说,除了明确署名的网络恶搞作品,大多数恶搞作品很难找到最初的制作者和传播者。第一个传播者通常也是制作者,他将制作完成的恶搞作品投放到网络上去,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最初的传播者在这里起到了激活传播网络的“第一次推动”作用。每一个接受者对于下一个接受者来说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的角色被无限延伸下去。
(三)传播娱乐性强
娱乐性是恶摘作品的最基本特性,是恶摘作品传播力所在,不能给网民带来娱乐的恶搞作品会很快在网络上销声匿迹。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恶搞作为网络传播中流行的一种文化,其传播内容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娱乐与消遣功能。受众在接受恶搞作品的过程中享受娱乐。
(四)内容戏仿成分多
网络恶搞作品的戏仿性是指它以原有历史事实、文化作品、集体情绪、大众体验、公众人物以及社会事件为母体进行再创作,它需要借助接受者现有的认知结构并配上必要的“注脚”才能够实现对母体意义的解构。依托原有作品的文化胚胎和雏形,将原作品文本或事件体现的意识片段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这己经成为恶搞最常用的创作手段。以《夜宴——同学会惨案》为例,这个恶搞作品在制作上充分运用了这一技巧。它先是借用CCTV《焦点访谈》的外壳,直接挪用了其制作样式、片头预告、播报方式、用语习惯、演播室镜头、甚至是节目主持人,但却掏空该节目原本具有的真实、客观、严肃的内涵,然后填充进一部离奇荒诞、匪夷所思的闹剧。在这出闹尉里,许多原本不相关联的人物、场景、画面、动作、语言、音乐被有组织的拼贴在一起。
二、网络恶搞的现实状态
从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鸟笼山剿匪记》,从“后舍男生”恶搞“假唱”到“非常真人”的“真人漫画版”,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一系列恶搞视频短片正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在网络上传播,网络恶搞涵盖了文学、艺术等几大方面。这一切聚成一种氛围,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娱乐文化形式。
(一)网络恶搞的渊源与现实
2006年初,由电影《无极》改编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从而造就了2006年最火的互联网词汇是——恶搞。当下被恶搞的东西越来越多,李安的《断背山》刚刚在奥斯卡上火了一把,被网友恶搞的《断贝山》就立刻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央视名嘴毕福剑因为孩子取名的事情被网络恶搞了一番,甚至连奥运吉祥物福娃、歌曲《吉祥三宝》、舞蹈《千手观音》、电影《七剑下天山》、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等也都纷纷遭到恶搞。最近红色经典片《闪闪的红星》也遭恶搞———潘冬子怀着明星梦加入青年歌手大赛,许多遭遇恶搞者纷纷表示要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网络恶搞似已到了挑战法律底线的临界点,就像这个十一火起来的“拜月神教”,网友推崇一个叫小月月的女子在上海的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恶搞”行为虽引发争议,但人们从中看到了“恶搞”行为的正面积极之处;同为“恶搞”,但当网民开始“恶搞”红色影片时,多数人却笑不起来,这种恶搞行为又让人看到“恶搞”之“恶”。
电视台大搞赵本山模仿秀,台上“山寨版赵本山”使出浑身解数使劲忽悠,台下的真赵本山咧着大嘴鼓掌喝彩——大家图的就是娱乐一把,无伤大雅;但将“喜之郎”模糊成“喜三郎”,把“NOKIA”拼作“NOKIR”,并做成山寨商品,使之广泛流通,赚取高额利益,则是典型的违法行为。
2010年11月3日晚间腾讯发表了“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随后网民开始模仿腾讯公开信改写“QQ体”,其中最经典台词为“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令人啼笑皆非。
2010年1月12日上午7点钟开始,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遭到黑客攻击,长时间无法正常访问。主要表现为跳转到雅虎出错页面、伊朗网军图片,出现“天外符号”等,范围涉及四川、福建、江苏、吉林、浙江、北京、广东等国内绝大部分省市。黑客一词让我们想到了《黑客帝国》,我们想象中的黑客是酷酷的,能做常人做不了的事情,但一些恶意的黑客以攻击网络安全为目的,损害着大多数人的利益。如今网络高速发展,但网络信息安全一直都难以保障,黑客行为如果不加制止,不仅网站被黑,个体用户信息可能也会成为黑客的下一个目标。
“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爱赛车,也爱29块的T-SHIRT,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韩寒代言凡客的广告一出现在北京、上海的站牌广告中,就迎来大量舆论追捧。代言人被掉包,广告词更是极尽调侃,令人捧腹,“凡客体”随即也被众网友恶搞称为“烦客体”。 能够引发全民狂欢的,通常已经进入一种文化行为,不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模板和内容,而在于它创造了一种语境。语境的大筐容纳了这个纷乱时代的所有感性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看,这恐怕也是始作俑者始料未及的事等等。
恶搞的现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种“家常便饭”了。
以前的网络,只是一种信息收集的工具。但现在的网络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为人提供了展示自我,发现意外惊喜的平台。个人在网络上可以自由言说,吸引别人的注意,无论是受到支持或招来板砖,都给人带来了自我言说的满足。“恶搞”行为很大程度是以丑为美,通过丑化人物形象,重新剪辑视频造成喜剧效果。不少人认为,网络上存在的“恶搞”事件已经变成了一种独特的“网上亚文化”,刚开始可能只是少数人在进行“恶搞”,看到的人多了就会不自觉地加入进来,成为群体行为,甚至成为一种习惯。值得反思的是在这种网络“恶搞”中的旁观者心态。也有人举“馒头案”为例,措词比较激烈:说陈凯歌缺乏幽默感,应该对此一笑了之。但凭啥网民的感受应该被尊重,而陈凯歌的感受就不被尊重?这不是说我们不应提供一个宽容、幽默的社会氛围,但一个原则必须要坚持:不能为了多数人的乐子而忽视少数人的权益。中国历史上假借多数人的名义“布善”酿成了多少悲剧?陈凯歌宣布要告胡戈,网民已经用口水预先下了判决,这种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实际上是网络世界里的“多数人暴 政”,值得我们关注、深思和警惕。还有人认为,网络的“恶搞行为”生命力并不会强。“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多元的、活泼的、自我的、调侃的,可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很好补充。
‘恶搞’作品之所以受到追捧,就是因为它是民间的、草根的、非商业性的。而一旦成为一种产业,它可能更精致化,更专业化,但也会丢掉‘恶搞’这种草根性和创新性,作品生命力也会断绝。“网络恶搞”分恶意和善意的目的两种。所谓出于恶意的目的,指侵权人是为了侵犯权利人的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的目的,采耶诽谤侮辱等不法手段来损坏权利人的利益或满足侵杠人的不法利益或达到其所预见的不良后果。所谓出于意的目的,指侵权人基于监督权、言论自由权、告示智权利,采取公告、发布、发表等手段来达到申明个人双点、发布公告公示、维护权利等的目的,这种目的是善意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可能会产生权利滥用的不良后果。无论出于善意还是恶意的目的,其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都具有过错。“恶搞”与“山寨”都是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互动性草根文化,它利用解构、反讽、模仿等表现手法表达一种娱乐精神。
多数“恶搞”作品和一些“山寨”作品其最初的创作目的,都是创作者为了自娱自乐。只是经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传播,客观上使更多受众得到了娱乐。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网络传播,其娱乐功能得到凸显。“恶搞”之“恶”,非“恶意、罪恶”之意,而是“夸张、超常规”之意,是一种变形化了的滑稽模仿,属于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一种现象,并不破坏我们基本生活层面的“一般道德”;同时应深刻把握善良风俗中阶段性、多元化、历史含义三大要素,以此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在时代背景下把握其准确内涵。
在历史的脚步悄然迈进“后现代文化”的新阶段,思想、艺术、审美方式等都在呈多元化发展,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故此文化背景下出现的“网络恶搞”作品,一般地被人们以宽容的艺术视角加以评判。其次,“网络恶搞”行为也并未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公共秩序表达的是国家社会的一般利益和一般秩序,体现于法律价值体系之中。在“网络恶搞”作品中,我们也可看到一些妙趣的思维、精湛的技术以及充分的平民表达。网络精神的内核就是开放、共享和包容,它是一个非中心化、无集权的世界,平民性特征突出,这些特征恰与草根文化特征相一致。网络精神与草根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技术操作的简易性、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信息发布的自由性等特征,让网络有根深蒂固的平民性和草根文化特征。
从“恶搞”到“山寨”的两年,是我国互联网用户爆炸性发展的两年,也是草根文化蓬勃发展的两年。不少“恶搞”和“山寨”行为均依托网络进行,在推动“恶搞”文化和“山寨”文化发展过程中,网络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时有功有过。网络解放了大众的娱乐精神,推进了草根文化大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恶”的“恶搞”和违法的“山寨”亦层出不穷。不论针对哪种情形,既然网络是重要推手,我们在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传统侵权行为的同时,也不妨从网络着手,加以管理和规范。这样一来,只有不“恶”的“恶搞”和不侵权、不违法的“山寨”作品和产品才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传播和推广,网络文化自然可以得到净化,“恶搞”和“山寨”行为也将得到规范。
我国在《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中罗列了若干具体情形。而“网络恶搞”行为的“评论性”目的、引用的“适当性”和讽刺创作需要应认定属于“合理使用”中的“适当引用”情形,从而不构成该侵权行为。此外,我们还可援引国外对“滑稽模仿讽刺作品”的特别保护制度为其进行正名。所谓“滑稽模仿讽刺作品”,是指通过模仿原作的内容、风格并加以夸张、荒诞、变形创作而成的具体作品,旨在批评原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泛存在于西方艺术领域。而作为法定意义的模仿讽刺,在《布莱克法律辞典》里被界定为:“对知名作品进行转换性使用,以达到对原作进行讽刺、批判或评论的目的,不是仅仅借用原作引起人们对新作品的注意。”“网络恶搞”作品应通过《著作权法》对“滑稽模仿讽刺作品”的特别认可和保护制度赋予其一定的生存空间,不可一概以侵权行为论之。
(二)网络恶搞的形成原因
1、大环境是网络恶搞形成的“土壤”
随着民众休闲娱乐的大众需求大大增加,恶搞也成为表达意见、发表观点、展现自我、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由于电脑技术的迅速传播。制作手段的方便快捷,创作不再为专业人员独享,普通网民也可以便捷地进行创作,并同时兼顾创意、素材等方面,这些都为网络恶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宽松,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都为恶搞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90年代以后的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个体性的欲望释放为内在基础,娱乐化为表现形态的享乐消费文化。这种与传统文化消费方式截然不同的娱乐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与当前社会发展带来部分人的大量闲暇相关。同时,作为一种忙碌而紧张的竞争时代的精神调整心理修复手段,大众也希望看到一些新鲜有刺激的东西来满足审美疲劳的神经。
2、社会热点是网络恶搞发展的基础
大部分恶搞视频短片,所涉及到的事件和人物与社会热点事件、热点问题、公众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对电影《无极》的重新解构。胡戈以一种嘲弄、调侃的方式对《无极》进行了重新解构,“解读出了陈凯歌费劲心思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内容”。其成功与陈凯歌这一名人及《无极》有很大的关系。《春运帝国》则关心民生疾苦,具有较强的现实感。作品以调侃的语气将春运困难、黄牛党猖獗等现象进行了另类解析。就是最没有“内容”的“后舍男生”对口型假唱,他们所选择的歌曲也是在乐坛上非常流行的。所有短片中所涉及到的事件、问题及人物都与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焦点问题和公众人物有很大的关联,所以,才造就了那些短片及创作者的成功,才有了那些短片能得以广泛、快速地传播的现实基础。另外,在网络传播环境下,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专业传播组织不再能垄断传播平台来自民间的不登大雅之堂、具有肆无忌惮风格和充满反讽意味的“草根文化”则有了大行其道的空间。
3、受众是网络恶捕的最大动力
互联网是年轻人娱乐的天堂,我国网民构成明显呈现低龄化趋势。互联网娱乐化、强调个性,作为网络多数用户的年轻人,他们是恶搞作品的追捧者,也是恶搞作品的积极创作者。浏览和制作恶搞作品成为许多年轻人寻求娱乐的主要方式。这些人激进、容易接收新事物、爱好娱乐等等都是网络恶搞迅速壮大的很大动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受众也希望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甚至是有刺激的东西来满足处于审美疲劳的神经。这个时候,网络恶搞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娱乐神经。恶搞俨然成为青年言说心声的一种手段,成为青年们解构权威的一种方式,成为青年大众集体娱乐的一种文化行为,甚至成为无名小卒一夜走红名扬天下的一条捷径。恶搞制作者在用一种亲切的甚至是暖睬的方式体验着时代的娱乐精神。虽然恶搞作品在总体技巧和思想上都还稚嫩,但在“恶搞文化”的魔棒操纵下。在受众审美的需求下,恶搞作品充斥整个网络,各式各样的恶搞组合,石榴哥哥、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恶搞人群铺天盏地而来。在恶搞迷中也有一部分年龄稍大的人群,但心态年轻,推崇创新、冒险、浪漫、自由、思想多元化,厌烦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多从事具挑战性的新锐行业,接触的是最前端的科技信息。正是这些人掌握了恶摘文化的精华要义,并对此进行深刻剖析和利用,大胆地借助游戏精神为外在形式,并赋予其具有冲击力的内容,最终将恶搞成为一种文化。
4、心理满足是网络恶搞的根本原因
中国目前最大的播客网——土豆网,在2006年3月曾经开展过主题为“恶搞”的活动,其口号就是“三月土豆让你尽情颠覆再颠覆,化经典为神奇。将电影恶搞到底。我们的口号是:创意无限,恶搞有理!”这个活动让我们见识到了恶搞的魅力所在,无数的恶搞作品在一瞬间就充斥了整个网络,让我们了解到了“恶搞”的动力所在——崇尚创意,追求娱乐。无论是热衷于恶搞的恶搞族,极力追捧恶搞的网友,表面看来是追求娱乐的效果,但是如果将这一现象作为一个整体向其背后挖掘,网络恶搞现象的产生究其本质还是心理因素。网上文化的自由使自由的人性在网上暴露无遗,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人性反而在这种方式下更充分地暴露。网络恶搞对权威、明星等等的亵渎表现出了人类某种狭小的心理,在恶搞的面纱下展现了恶搞作者的心理满足。
受众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有巨大压力,却缺少发泄的渠道,压力最后转化为压抑的情绪,网络恶搞提供了宣泄社会性情绪的通道,成为减压的阀门。无论是制造者还是共享者,网络恶搞提供给他们减压的方式和减压的养料。网络提供了平等的文化平台,大众的自我可以在网上得到展示,自我实现的愿望成为受众热爱网络恶搞的动因。 恶搞内容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折射。网络的零门槛使得普通民众能够自由进入网络文化空间,并能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绪,网络空间成为展示自我的平台。网络恶搞现象也成为大众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平台,人性非常复杂,人性的阴暗面和促狭面都在网络恶摘现象中展现出来。但对于大众而言,重要的是自我在网络中实现,并获得被阅读和接受的机会,从而满足了大众展示自我的愿望。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前后,“牛郎没钱买房,不能娶织女”之类的恶搞成为焦点话题。《恶搞国足——大腕版》中对国足不如人意的恶习以及赛场表现所做出的嘲讽,让“很铁不成钢”的郁闷的中国球迷酣畅淋漓,其长久积蓄的怨愤和不满在阅读这个笑料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后舍男生”系列心理动机其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
/2/2
上一篇
:
深入探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以..
下一篇
:
论中国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许可
Tags:
网络
法理
分析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