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
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 首页 |
  • 毕业论文 |
  • 论文格式 |
  • 个人简历 |
  • 工作总结 |
  • 入党申请书 |
  • 求职信 |
  • 入团申请书 |
  • 工作计划 |
  • 免费论文 |
  • 现成论文 |
  • 论文同学网 |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本论文在工商管理论文栏目,由论文格式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www.lwgsw.com,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XCLW190926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目 录
一、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西部发展历史背景……………………………………………………………3
1、西部经济落后和社会发展缓慢……………………………………………3
2、社会发展缓慢………………………………………………………………3
(二)西部重要的地理位置…………………………………………………………4
1、西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4
2、西部少数名族众多…………………………………………………………4
3、西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边境线……………………………………………4
(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5
(四)西部的落后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5
(五)西部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5
(六)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6
1、实施西部大开发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6
2、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6
3、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要求…7
二、西部发展对策研究
(一)变革观念,把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7
(二)分阶段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8 
(三)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为重点,以点带面……………………………8
(四)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9
三、参 考 文 献…………………………………………………………………10

内 容 摘 要
 西部发展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中国中央政府为推动西部发展、缩小东西发展差距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本文研究了西部发展的历史意义并结合现状给出西部发展的对策。首先从西部发展历史背景、西部重要的地理位置、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西部的落后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西部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等几方面研究了西部发展的历史意义。然后提出了西部发展的对策,结合西部发展历史背景提出制度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分阶段实施发展战略、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的对策,使得西部得到进一步发展。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西部发展历史背景
1、西部经济落后和社会发展缓慢
 经济落后自实施西部发展以来西部十二省区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获得了较快增长。从纵向比较来看西部发展促进了西部经济的较快增长但从横向比较来看西部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东西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99至2006的7年间,东部11省市GDP年均增长15.72%,而西部是14.36%; 东部11省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79%而西部是6.99%。从产业结构来看西部12省区市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从1999年的26. 44:38.81:34.74发展到2006年的18.58:43.62:37.79,虽然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是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从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西部12省区市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的从1999年的80.21%上升到2006年的84.8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99年的19. 47%下降到2006年的15.9%,金融保险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99年的10.02%下降到2006年的7. 6%。  西部地区铁路干线运输能力不足,公路技术等级低、质量差,航空运输发展不平衡、经济效益低,管道建设投资大,广大农村通讯水平低,水利设施、生态环境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等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2、社会发展缓慢
 教育部在《中国实施全民教育的概况》报告中提到,由于人口众多,国力相对落后,中国内地仍有8700万成人文盲,其中青壮年文盲2300万人,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全国尚未脱贫的3000万人中,绝大部分生活在西部,农村人均纯收入约为全国水平的70%左右。西部教育还存在着师资匮乏、乡村教师素质不高、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内容与西部经济社会脱节等问题。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西部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与中东部相比,不但基础薄弱,体制改革滞后,资金严重不足,卫生人才匮乏,技术设施落后,而且农村合作医疗几近空白,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突出。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和高原、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西北地区伸出内陆,属于干旱地区,气候干旱,沙漠较多。此外,历史上长期战乱,20世纪中叶开发大西北,70~80年代“以粮为纲”,以及草原利用中长期超载过牧、乱采乱挖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西部重要的地理位置
1、西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由于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倾斜的独特地形地势,中国西部是国内主要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的发源地。西部生态环境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其中下游流域地区,即中国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西部地区还是中国沙漠化、荒漠化和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沙漠化、荒漠化和石漠化的扩展必然影响到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展。
2、西部少数名族众多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西部地区是中国众多少数名族的聚居区和世居地,如云南就是15个特有世居名族的聚居地,各名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名族特色的文化类型:如白族的大理洱海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的哀牢文化等。各地域文化与名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创新区域。
3、西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边境线
 在地理空间上,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心脏地带,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隆起于中国西南,喜马拉雅山脉横亘西南边境,帕米尔高原屹立于西南边境,阿尔泰山山脉呈北西向矗立于西南边境,独特而优越的地理形势使得西部地区成为中国军事战略上的战略高地和战略纵深,也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大后方。
(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
西部地区人均GDP低,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展区域。底部地区的政府在财政上捉襟见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国有企业因比重较大企业失业人员较多、西部的贫困人口比重较大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和城乡居民的的收入条件相对较低,也极大地限制了底部区域的购买力,也不利于提高全国经济的效率和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对于中国经济继续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
(四)西部的落后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西部构建和谐社会正式我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但实现这个目标和愿望,任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名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任然相当活跃。从西部自身发展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贫困、生存条件恶劣、就业不足、社会保障程度低以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多,由的还在积聚和叠加。因此,西部的发展关乎西部、整个国家个方面的发展与稳定。
(五)西部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开发西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经济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中国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长期的经济落后必然导致社会产生严重的混乱。如果是在生活封闭的条件下,也许这种落后与混乱的想关性可能会掩盖在麻木的平静中,然而现在已是开放的时代,网络连接着全世界,电视覆盖着人们的每一处生息地,只要落后就必然混乱,甚至是战乱,在各地无处不是这样体现的。就中国的老板姓来说,他们可忍受20世纪贫困生活的磨难,可不肯能在将那种心态存留在21世纪中。所以,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当前最急迫的任务。这种实现不能仅仅是几个大城市的实现、东部地区的实现,必须是全国的实现,必须是西部地区也实现。 
(六)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跛足前行,西部大部分的国土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区域经济的理论告诉我们,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经济的总体发展效应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否则低水平的地区将会制约高水平的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从而制约全国的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事实上,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极大障碍,既制约了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进程,又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统一性,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极为不利。因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提高西部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变潜在的消费需求为巨大的有效需求,以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增强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进而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把西部地区具有的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廉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利于振兴西部地区经济,更重要的是,它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与周边十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聚居的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造成我国贫困人口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地区,东西之间贫富差距异常之大、社会公平目标被损失太多。这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会引起落后地区人民强烈不满情绪,激化民族矛盾,很容易演化为严重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乃至中国整个战略上失衡。东西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无疑已动摇了我国的稳定性目标,这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严峻现实。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国家应当把解决东西部地区差距放在重要位置,并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观调控措施逐渐缩小这种差距,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西部地区经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告别贫困,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只有这样才能让西部各民族都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整体利益和每个民族利益的一致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从自身获得的实惠中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进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稳定。 总而言之,西部大开发加快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3、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要求。
 首先,从我国人民生存环境角度看,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向自然过度索取,以致出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过度的垦殖与开发,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只有加快西部开发,把扶贫、改善生产条件和改变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西部才能走上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道路。  其次,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必须保护环境、平衡生态、留有空间、延续时间。西部地区不仅是我国河川和植被的重要发源地、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而且也是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更是决定我国能否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最为敏感的地区。如果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使当地无法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解决我国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开发西部,只有在开发中才能重整山河,才能真正维系西部的生态平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西部地区“十大工程”,到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从西气东输,到西电东送工程的稳步实施;从西部地区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到铁路、公路建设的全面启动;从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正在广大西部地区扎扎实实地推进。实践证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稳定;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环境。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任务,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战略意义是深远而难以估量的。
西部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变革观念,把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针对西部的生态特点,西部必须始终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西部应根据“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中应注意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寓富民增收于生态建设之中。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着力培育民营经济,使民营企业、民营资本、民营机制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力量;还应注意发挥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作用,建立科学的综合决策、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推进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引导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监督与管理。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走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涵型发展方式。
(二)分阶段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就是使区域的“生态—经济—社会”这个三维系统协调发展,但实际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是不同的。王伟中[5]根据分析各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解、战略目标和行动的优先项目上的特点,认为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整体上的认知可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芬兰、瑞典、挪威、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将可持续发展定位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二层次,包括第一层次以外的工业化国家和少数准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将可持续发展定位于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第三层次,几乎全部是发展中国家,将可持续发展定位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意保护环境。正如我们上面的分析所显示的那样,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面临的是贫困所带来的温饱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而并非环境问题,只能分阶段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当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下的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增长)——阶段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之有条件加大环境保护的投资——阶段Ⅱ;在实践中经过不断调整,使得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Ⅲ。西部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否则,离开经济谈环境保护或谈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为重点,以点带面
 西部缩小差距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但由于资金、资源有限,搞西部开发不可能全面铺开,只能靠重点突破,走非均衡发展之路。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集聚性、扩散性、商品性、高效性和开放性,在发展大市场、大流通中具有优势,往往在所在地区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提高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认为,西部应着力于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城市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它们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区域及农村的发展。为此,应首先选择好区域性中心城市,并构建一个以之为中心的,包括次级中心城市和各城镇的城市体系网络,形成大城市为引导的大中小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应完善并超前发展各城市内及各城市(城镇)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建议,应分别发展以西安为龙头的关中平原城市带和以重庆为龙头的四川盆地城市带,来带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发展。中心城市优先发展将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个方面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也是真正缩小差距,提高西部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一条十分有效的路子。
(四)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
 西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西部大开发遇到的种种困难面前,应坚定不移地提倡大力发展教育,将西部地区人群从“贫困落后——环境恶化——贫困落后”这一恶性循环的怪圈中解脱出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有利于提高人的自我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更有利于增强科技发展的后劲。因此,怎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也不为过。如果人力资源的素质得到提高,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也会相应提高,那么,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将指日可待。
 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名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渊的历史影响。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是增进名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 考 文 献
1、曹利军, 《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2、何炼成, 《西部大开发四十条经济学动态》,2001年
3、刘维隆, 《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搞好环境保护工作》,载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第二届全国环境保护优秀调研报告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5、王伟中, 《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肖红叶,《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1985-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肖红叶,《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
赵曦,《西部经济开发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财经科学出版社,2003年
魏杰,《尽快完善社会保障》,经济参考报,2009年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相关论文
上一篇:试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良好环境.. 下一篇:浅析提高服装厂经济效益的对策—..
Tags:西部 发展 战略 意义 及其 对策 研究 【收藏】 【返回顶部】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计算机论文
推荐文章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删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论文格式网(www.lwgsw.com--论文格式网拼音首字母组合)提供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论文格式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