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模式下的商业归宿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市场上有一些短暂的空缺和空白点。在这个阶段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产品,就能迅速赚钱。另外,围绕着互联网的一些产业有着特殊的结构和模式,也使一些企业迅速膨胀。这些现象误导了人们,使他们认为商业的本质是速富,但速富并不是商业的本质。 在格里高利·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他说:“当你走近一家饭馆吃饭的时候,你发现饭馆门庭冷落,诺大的饭馆只有一两桌客人,你非常奇怪,这个注定赔钱的饭馆为什么还要经营呢?”于是,他引出了一个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普遍原理,那就是:“理性的人通常注重边际量。”简单地翻译成不带经济术语的语言就是:“反正饭馆已经开了,赚一点儿是一点儿,不做更赔。”做比不做好,就是这个饭馆还开的原因。 那么,饭馆的利润应来自何处?人来自于饭馆的厨师、老板、菜品还是与顾客的关系?其实,这些都不是可靠的利润来源。在任何要素都不是可靠的利润来源的情况下,将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就成为一种比较可靠的赢利要素。这个要素不是管理,而是商业模式。 一、什么是商业模式
网络经济的崛起和衰退,使商业模式的概念引起关注,什么是商业模式?美国著名投资商罗伯森曾经告诉亚信公司创始人田溯宁,商业模式就是一块钱在你的公司里转了一圈,最后变成了一块一,这增加的部分就是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增值部分。 说到底,商业模式就是关于做什么,如何做,怎样赚钱的问题,其实质是一种创新形式。企业的创新形式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也就是说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上的创新都可能变成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拿制造业来说,就先后经历了手工作坊、工厂式、福特式等商业模式阶段,而这每个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我们先退一步,仔细想想当我们谈论商业模式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们到底如何定商业模式?我们如何描述自己公司的商业模式?我通常用模型来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个体进行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描述。模型使得我们可以抛开所有复的特点,直接理解个体的本质。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可以抛开诸如战略、过程、战略单元、规则、等制度、工作流程和系统等复杂的细节,直接给商业模式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但是,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商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我们依然需要用一些元素来描述这种逻辑。 二、商业模式的三要素 (一)关联性 关联要素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破解这种关联要素就无法获得商业机会。在面向机构而不是个人销售产品时,关联性的作用尤为明显。商业运作中头等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潜藏的关联性因素或者关联性障碍搜索出来。 (二)动态性 总体上看,商业要靠相对稀缺赚钱。由于商业趋利的性质,很少有一个行业、一个环节、一种模式能够保持持久的利润。于是,利润开始在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上的不同环节或者不同的经营模式之间转换。商业意识、商业嗅觉的增强,使得利润区被新加入的竞争者占领,商业利润很快发生了转移。 (三)系统性 经验的一个主要内涵是对系统因素的把握。商业的悲剧有两种,一种是默默无闻从为成功过,另一种是取得了些许的成功,却迅速被巨大的失败所取代。这两种悲剧,也是在商业模式设计上缺乏系统因素的分析所致。 三、主要商业模式类型 (一)转移模式 就转移模式而言,中国主要是一个被转移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是转移模式的接收国。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讲,中国给转移国家的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在外企纷纷投资中国的时候,国内的企业反而缺乏投资机会。 转移模式通常从可控性、规范性强的环节开始。最初,跨国企业通过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合资公司,把更节省成本或者更利于时常拓展的部分转移到其他国家。然后就是一个对转移地本土企业的学习过程。 (二)渠道模式 渠道的兴起是现代工商业的一种巨大的力量。渠道的存在可让生产厂商的产品比较容易达到面向更多的目标用户的要求,渠道相当于销量和利润的倍增器。 渠道模式的关键在于整合分散的市场。但仅有产品持有者的主观愿望是行不通的。如果在一个比较分散的市场中通过直销不具备的经济性,那么对于渠道所有者来说,就要通过重新组合多种产品,从而获得经济性。你的产品能否被渠道接受,其根本原因在于你的产品能否加入到渠道的组合方案之中、创造新的价值,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的渠道发展计划就会流产。 (三)服务模式 假定某种服务对于顾客确实是必要的,合理的商业模式就是——为这种服务单独埋单。服务市场要么提供用户不会的专家型高价值服务,要么外部服务比内部服务更具有比较有优势,这样才能从公司内部的自助服务拆分成外部服务。 (四)解决方案模式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