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但是民营企业却普遍存在“短命”的现象,揭示其原因有体制的不完善,传统文化的制约,经营者的素质不高和融资渠道的不畅通,因而增强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作为在市场机制下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和努力摸索刚刚炼就了一身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基本本领的民营企业,如何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最终实现经济的振兴和全面繁荣作出举足轻重的贡献,应该是每一个民营企业管理者在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最应高度关注的课题。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过程就是人类对自身社会发展的重新认识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因此,在讨论企业可持续发展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以往的经济发展理论进行必要的回顾和反思。 一、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影响 从国家的宏观政策面上来看,虽然国家已将私营经济作为我国所有制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确认,并在十几个省市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引导、扶持与保护其发展的政策文件和法规条例,但是私营经济至今在具体法律上仍没有明确其地位,因而无法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宏观上面临着若干障碍。 1.在认识上、观念上政府需进一步端正对非公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再把它看成是对国有企业的拾遗补缺,政府需重新评估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2.是要规范法规政策与完善法制环境,放开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市场准入及融资方面存在的一些明显的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在市场准入方面,应拓宽其经营范围,解除包括在基础设施领域及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严格限制,以便能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扩展市场,实现扩大就业的目标。 4.国家要大力改善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在融资政策上应和别的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在立法上切实保障对民企实施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和贷款发放条件,成立相应的担保机构,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消除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企业存在着的制度上、观念上的不对称,改变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传统歧视意识,这一点对于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营企业自身内部的缺陷 1.大部分管理者观念陈旧。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由小农经济逐步萌芽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本身就带着与生俱来的两个致命弱点,这既与我国农村教育程度普遍低下,致使民营企业的大部分管理者观念陈旧,知识匮乏,从而不能快速和主动地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有关;同时又与在我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在民营企业管理者的身上根深蒂固,难以动摇有关。 2.小农意识的渗透。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初期客观上存在着市场不成熟,许多配套政策不到位,国企还没有放开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民营企业靠机制和政策上的漏洞相对容易地就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从而导致管理者在如何发展企业的问题上不是考虑改善产品、结构和机制,而是热衷于寻找捷径,投机取巧,有的甚至不昔丧失企业信誉经营生产和销售。 3.民营企业快速、盲目投资,进行多元化经营造成企业无法实现良性发展。由于缺乏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更没有一套系统的近期、远期规划,加之粗放和原始化的管理,进行家族化的指挥,造成企业无法实现良性发展,最终一蹶不振走向衰落。 二、 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沿革及应有的地位评价 (一)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绝对主力,更是发挥的其不可抵估的作用。民营企业事实上已经靠自己的实力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及经济建设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我国私营从业者为7800余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近12%;实现产值11800亿元,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近12%;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3000亿元,占社会总销售额的44%;实现税收700多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近10%,目前,我国私营企业达到1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3000万户左右,私营经济积累注册资本达到13000多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有10000亿元,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私营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 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地位评价 1、近年国企面临困境,为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问题,民营企业成为安置失业人员的重要途径,有近600万下岗职工被民营企业所吸纳,极大地帮助了国企下岗职工失业的严重问题。 2、我国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迅速摆脱经济水平落后的现实需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按市场规律发展经济,合理配置资源,使得投入产出实现最优,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要全面振兴,能否利用私营经济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 3、将私营经济同公有经济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我国已有三十多家私营性质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尤其是在近两年来以北京、深圳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公司的迅猛发展,还是越来越多颇具规模的私营企业开始步入股份经济的现代企业管理之路,我们有理由认为民营经济将发展成为我国有光明前景的所有制形式这是民营企业坚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会取得更大成就的前 提下定位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石,也是应予以自身的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所占有不可动摇地位的正确评价。 三、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意识形态与经济实践相矛盾的现象不能持久。为了使中国经济健康运行,为了使中国社会繁荣发展,中国必须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两方面进行改革。民营企业如果在今后想获得更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如果想在社会中得到认可,下面的工作不可绕过: 第一、加大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减轻中国民营企业的“原罪”上下工夫。事实证明,凡是有问题的民营企业,无不与腐败政治有着千丝万缕般的关系,只有有了腐败政治才会产生腐败经济。因此,加大政治制度的改革首先是在政府内进行反腐败,实行党内民主,加强社会监督,引进官员的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权钱交易,给社会一个公正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空气,不给民营企业留有“原罪”的机会。二是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公民权利意识,确保公民权利和尊严不得受到侵犯。三是实行民主政治,放松舆论管制,让下层社会说话,让工人农民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条件,给资本家一种道德舆论钳制,尽量减少剥削和贪污腐败,而不是一任商业资本占领着舆论和媒体。四是加大民营企业经营活动的透明度,不断完善私营企业的法律规范。 第二,加大法律规范建设,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政府要通过第二次分配来均衡社会财富,实施二次分配不是施舍,而是弱势群体应当享有的人权权利。这项工作主要表现在税收政策和社会公共福利政策上。税收政策不能象现在这样搞“劫贫济富”、“扶优抑劣”,社会福利方面不能搞“锦上添花”。 第三、提高民营企业家的自身素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部分原因是来自缺乏安全感,对财产权缺乏信心。有些人还莫名其妙地患上一种财富综合症,其突出症状是焦虑、盲目、孤独。大办出国护照已经成了这一批人的普遍做法。面对这种情况,国家要通过立法提高民营企业家的尊严和权利,譬如对私有财产的宪法规定。有了法律和思想观念上的认同和地位,才能解除社会对民营企业家的人格扭曲。 与此同时,社会也要想办法提高民营企业家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拥有更多的社会关怀和责任心,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要尊重职工的权利和权益,尽量减少家长制。但这必须有一个社会氛围和社会舆论,增加新兴资产阶级与社会大众的沟通。 第四、社会文化舆论的觉醒,不是沿着西方商业主义的话语霸权亦步亦趋,不是被市场经济原教旨主义的大潮冲昏了头脑,而是旗帜鲜明地指出民营企业和新兴中产阶级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四、民营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民营企业伴随着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为国家推进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通过多元化的投资使得国企、民企同时进行现代化企业机制改造的洗礼。将大量不景气,没有规模效益的上小型国企推向了市场去寻找最佳的资源配置,而我国的城乡居民存款和现金已达7万亿元,再加上数目庞大的民间游资,将此二者联系起来无疑为民营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提供了巨大的想像空间。如果以公共投资基金,包括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组建资本市场或建立相应的信贷机构向民企融资倾斜,使民营企业有充裕的资金向大量的中小型国企进行输血,此举不仅实现了国家救活中小型国企的目标,使其闲置的资源重新得以发挥作用。 3、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对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是通过我国与国际市场进行大范围的接轨,将使得我国的市场准入政策几乎完全放开,民营企业将不再受到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不公平待遇。二是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经营业务完全敞开,此将大大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得困扰大型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得到缓解。 4、在我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温州蕴育出来的最为成功的民营企业正泰集团,这个企业是温州最大的民营企业,专门生产电器元件,它已经经历了从成立之初的股份合作制到公司制,再发展成为企业集团,最后改制为控股(集团)公司制的变迁,脚踏实地地完成了向现代企业发展机制过渡的使命。 5、闻名全国的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始创于1990年。历经十几年的艰辛、奋力拼搏,苏宁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规模80多亿、上缴税收过3亿元、员工万余名、连锁企业遍及全国24个省市地区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集团。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之一、全国民营企业10强、全国连锁企业10强、中国商业企业名牌企业、江苏省著名服务商标等殊荣。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将会进一步扩大和增强,民营企业主的综合素质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民营企业将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经验,稳步地发展,苏宁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论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我国的民营企业能尽快挣脱由自身缺陷带来的阻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桎梏,对落后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彻底变革,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市场格局下,紧随时代发展的脉博,就一定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自身实力不断壮大,并成为国家经济实现繁荣和强盛的中坚。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出版。 2、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张厚义: 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