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203
论阿Q精神
[摘 要]: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阿 Q 正传》通过阿Q这个人物角色表现出那个时代的冷漠残忍和愚昧无知。为了求得对阿Q精神的真正理解,本文试图从阿Q的落后性、典型性和革命性方面进行探讨。沿着阿Q的身份、个性及造成他这种形象的原因等诸多方面逐步揭示鲁迅先生所要表述的阿Q的精神。 [关键词]:阿Q;落后性;典型性;革命性 引言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文章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及作者所要表达的革命思想,都是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创作出来的,因此必须对阿Q这个人物进行剖析,才能进一步深入了解阿Q精神。一、阿Q其人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农民,只靠两手帮工挣碗饭吃,他没有家,没有孩子,甚至连姓赵的权利也被赵太爷剥夺了,处处受人欺压。阿Q有以下三个特点: 1、穷困潦倒但又恶习成性 一方面,阿Q无田无地,也没有家,是农村的无产者,只靠出卖劳动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又恶习成性,圆滑无赖。他喜欢赌博,沾染上了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阿Q又十分嗜酒。在专制黑暗的社会,酒是不属于穷人的,它的确滋润了老爷们的生活,但如果你是穷人,那么,对不起,它会一点一点吞噬你口袋里仅存的几枚铜板的。他时不时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拙的,他就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就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薄弱的小D,则卷起袖口,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 2、善于投机钻营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落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热眼,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在是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让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如让他满门抄斩。 《华盖集·忽然想到》中说:“中国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国虽完,自己决不会吃苦的;因为都变出合适的态度来……这流人是永远胜利的,大约也将永远存在。在中国唯有他们最适于生存,而他们生存的时候,中国便永远免不了反复着先前的命运。 ”善于投机似乎成为中国民族的劣根性之一。 3、妄自尊大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就更加觉得自负了。 “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中国人以前动不动自称他的国家是几千年的文明大国,自己是轩辕的后代,神明的贵种,认为西洋人是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