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人物描写 [摘 要]《三国演义》一共写了一千二百四十八(还有说是1191)人物,人物多且杂,可谓形形色色,其中有几十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作者在完成人物描写时,直接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反应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出现了不同的人物故事情节,这些内容的出现,都是作者完成人物描写做了铺垫的结果。人物描写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尤其是夸张和衬托技法的运用,我将主要探究夸张和渲染方法的使用特点等几个方面作为论文内容。 [关键词] 描写方法 渲染 夸张 人物描写是指把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通过生动的语言文字描述出来并呈献给读者的一种方法。 渲染是指文艺创作中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一、关于《三国演义》整体人物描写方法及其特点 《三国演义》整体人物的描写方法多种多样,众所周知包括外貌、动作、语言、内心等几个方面,在研究其人物描写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特点。作者在确定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技巧时,选择的是对描写对象的渲染和夸张,同时我们还能发现其中描写人物存在的普遍性和曲折性。渲染和夸张的使用不仅是一种方法的体现,而是一种技巧的运用。《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法有不少,比如用夸张和渲染的手法,刻画诸葛亮是“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又如用传奇性的细节和情节塑造人物,曹操梦中杀人,借人头压军心,就很能凸现他的枭雄形象;再如善于用特定情势和氛围表现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最著名的就是刘备送别徐庶时欲砍去遮挡视线的小树林。 下面就《三国演义》中人物描写方法的使用,以及使用过程中体现的特点做以下阐述: 人物描写时注重渲染 渲染是个多义词,在绘画,建筑,文艺创作中都有具体的意思。我们指的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66页。]这里指的就是渲染的体现作用。《三国演义》写曹操用王垕的头安慰军心、写曹操梦中杀人;没有渲染曹操军队的饥饿就体现不出曹操用王垕的头安慰军心的智慧与价值;写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发明各种实用武器是智慧的化身,这些都是在渲染周边人的同时在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没有袁氏集团的迂腐就体现不出诸葛亮的睿智,这是在比较中渲染诸葛亮睿智的形象。 人物描写时夸张手法的体现 夸张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一大特点,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夸张写法,第一章,在描写刘备相貌时就写到:‘两耳垂肩, 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试想,哪个人能有这样的相貌,要真的有这样的相貌还是人嘛,更别提英雄了。作者这样夸大相貌描写的意图还是为了体现刘备与众不同,有帝王相的效果。 又如,‘张翼德大战长坂坡’这一章为了反映张飞的勇猛,作者三次大吼,最后一次,曹军夏侯杰竟然‘胆裂而亡’。这些都能体现作者夸张技巧的运用。 在渲染和比较中去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特点既能加深读者印象,又能使作品更生动形象。 人物描写合情合理,同时又很曲折 作者在人物描写、情节安排、都下了大功夫,我要分析人物描写的成功对作品的影响。《三国演义》中运用不同人物描写方法,去塑造人物形象,在人物描写的过程中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现示出了很自然的人物描写方式,又使这些人物描写的效果有了浪漫传奇的色彩。描写人物特点既能加深读者印象,又能使作品更生动形象,这样就创造了一种人物很曲折的安排方式,他的艺术价值就是:作品的人物描写不止要合情合理也要很曲折。 《三国演义》中人物出现地很曲折,似乎很少顺风顺水,总在情理之中安排人物出场,又很意外的插入一些插曲。三姓家奴——吕布的出现,吕布,吕布跟丁原、跟董卓这两个‘干爹’的描写,使得吕布这一形象在逆子与英雄之间多次变换,当然,在变换的同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人物出场很曲折,也加速了作品的流传。 我们重点描写另外一个人物:诸葛亮。‘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出场已经是经典,首先,作者写刘备从襄阳城逃脱了蔡瑁的追杀后,由一牧童指引见到了水镜先生,于是水镜向他推荐了“伏龙、雏凤”,这可以说是作者安排的第一层铺垫。其次,刘备送徐庶千里,徐庶别而忽返,向他推荐了诸葛亮,此为作者安排的第二层铺垫。接着作者写水镜到刘备处访徐庶不见而又谈论起颍川贤士之多,又言徐庶所荐之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此时,玄德请诸葛亮出山之志坚矣!而读者心目中诸葛亮的形象开始愈加伟大起来,此为作者的第三层铺垫。 “三顾茅庐”过程使得诸葛亮的出场更曲折,刘备兄弟三人造访诸葛亮不遇,回来的路上遇一仙风道骨之人,刘备以为此人即是诸葛亮,急下马向前施礼,问之乃诸葛亮之好友崔州平也。崔并不同意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补缀乾坤,并认为“恐不易为,徒废心力耳。”,而刘备并不为所动,求亮之心更坚。此可为第四层铺垫。第二次再访时遇到了诸葛亮的另一个好朋友石广元(起初刘备听其不俗的歌咏,也认为是终于见了诸葛亮),接着,刘备又把诸葛亮的岳丈黄承彦误认为是诸葛亮,此为作者安排的又一层铺垫。此时,不只是刘备非见诸葛亮不可了,就连读者也急不可待了。第三次造访,刘备终于如愿以偿的见了日思夜想的诸葛亮,于是出现了名垂千古的“隆中对”,从此,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连战皆捷,终于开创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 这些人物描写在变换中显得十分曲折,这样的描写使得作品故事情很强,也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显得人物描写的很有层次。 人物描写的对象存在普遍性的特点 在这里,我必须要指出的一点是我们要区分一下 普通和普遍的区别:普通是指;普遍是指。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小说人物“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368页。]《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符合大众思维模式,描写人物时都很普遍,君王就应该有君王的气势,英雄就应该有英雄的魅力,奸佞小人就应该该长着一副丑恶的嘴脸,作者在人物描写的时候就故意把每一个人物形象写的很普通。在众多人物的形象塑造中,我们大多能看到对某一形象基本上都是绝对的褒义评价或绝对的贬义批判,比如,刘备被褒为仁君形象;曹操则被贬为奸诈且残酷的坏人形象,诸葛亮被形容为智慧和才能超群的人物,这是一般学者都能看的评价。 作者把人物形象这样安排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本身就对这些人爱憎分明,“拥刘反曹”、“忠义思想”的影响,原因是描写的过程体现了正常人的思维。另一方面,从作者的角度出发,罗贯中的出身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人世间的百态,他虽未经历三国的乱世,但是他对刘备仁义君子、关羽义薄云天、张飞侠义肝胆也是他自己崇拜的偶像,所以,他愿意花精力在人物描写上下功夫。一部小说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在古代或现代,在国内或国外是不多见的。 由于罗贯中在 《三国演义》里,塑造的人物形象采用了这些艺术手法,这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的新发展,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尤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彩照人,让人百读不厌。 二、 客观评价《三国演义》人物描写不足 《三国演义》的地位很重要,无论是文学、史学、古代小说等都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要敢于批判权威,勇于指出《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的不足。《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然很丰满而且可以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多少还存在被扭曲的成分。 1、从《三国演义》中人物描写的特点看,要指出的是人物描写这种手法运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属定型化典型。如诸葛亮生来就聪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五行八卦诸子百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曹操生来就奸诈“宁可我负天下人,勿叫天下人复我”。 2、 从《三国演义》塑造人物性格上看,作者有时夸张过分,在描写《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时,作者明显夸大其词。诸葛亮赤壁之战巧借东风、白帝城托孤扶阿斗、孔明灯木牛流马连弩箭等多项发明,这些东西太出神入化,诸葛亮简直不是“人”,是“神”!正如鲁迅说的:“预长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说作者要夸大刘备的长、厚,结果却夸大了,这一评价十分正确。 《三国演义》局限性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有失误之处,这正是类型化描写本身的缺陷。同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脱离了历史和现实社会,而片面地强调自己的主观想象。其次,《三国演义》是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而写出的,因此必然会有着情节不连惯、人物性格不统一的情况,而每一个故事往往有其相对独立的思想意义。可见,《三国演义》类型化人物形象在艺术描写上的优缺点,不仅仅是自身所具有的,也和作品的主题、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主观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2、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3、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