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行为能力研究
[内容摘要] 居住在元宝山脚下的苗族学生,长期生活在边远的贫困山村,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都用苗语交流,基础知识极为薄弱,语言表达不准确、不流利。语文课堂上,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回答问题。为了提高苗族学生的语文课堂参与行为能力,通过分析苗族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了一是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学生情况;二是分析学生情况,引领心灵;三是对症下药,超越自我;四是自编自导,全面提高的方法。立足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苗族学生的的语文课堂参与能力和学习成绩。 [关键词] 苗族学生 语文课堂 参与行为研究 苗族学生是指生活在元宝山脚下一带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语文课堂参与能力表现稍懈,成绩滞后,其形成原因从何而来。 一、苗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能力表现 居住在元宝山脚下的少数民族有侗族、壮族、苗族、瑶族等民族,数苗族人口最多,占其中的80%以上。他们长期生活在边远的贫困山村,不管大人小孩,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都用苗语交流,不会说桂柳话,更不要说普通话了。在教育体制还未完善的今天,农村没有系统的学前教育,仅有学前班教学,孩子们读完学前班就上一年级了,有些甚至直接就读一年级,在教学上有时还实施“双语”教学。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极为薄弱,语句表达不通顺,语言表达不准确、不流利,比如“我对你说个事”说成“我带你说个事”。作文想拿高分便是难于上青天。 到了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增多,上课时间紧,需要识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语文科,课文篇目多,学习内容深而长,识字难度大,加上学生汉语拼音基础不扎实,多数学生又不会使用字典,不善于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参与合作探究不积极,分组合作往往是分而不论,不主动回答问题。有时学生回答问题,经常引来哄堂大笑,因为回答问题时夹苗语,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往后不敢回答,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难度。 二、苗族学生心理问题来的因素分析 (一)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 少数民族学生杂居边远山区,多集中在农村学校学习,与外界接触甚少,加上现代网络信息化尚未完全覆盖,孩子们交往最多的是学校的同学和老师。思想单纯、质朴,对社会上的新事物、新现象无知晓,一看见到陌生人、交通危险等,致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寂寞和恐惧感,与别人打招呼声音小得可怜,更加不敢去接触社会,去融入社会。二是学习的压力。对于苗族学生来说,在学习上,他们无疑是一群落伍之雁。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也怕难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绩一天天好起来。但是他们缺少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成绩总是滞后不前。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考试。一说到要考试,心里就紧张,很多知识本来很多字就不读,一到考试紧张就前功尽弃了。害怕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作文顶多就记流水账。三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朝一日能飞出大苗山,出人头地。但是一些家长忙于外出打工,无法在家照顾孩子,把孩子寄居在亲戚家或者跟老人同住,成为留守儿童,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有部分家长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却很能赚钱,他们认为:只要孩子会写自己的姓名,小学毕业即可,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看门面、做小买卖,同样赚大钱。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论,自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无后门无靠山,读书成绩最好也是空的。这一系列的因素影响孩子从小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是个人生理因素不同。由于先天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差异的一个方面。二是学生的自我概念差异。一些苗族学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自我肯定不足,没有学习主见,没有分辨是否的能力;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我接受的程度低。常言道“人无完人。”一个人应该对自身的缺陷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宽容的态度。如:我校初三一班吴柳春同学,由于遗传的因素,16岁的姑娘才长120厘米,她经常遭受到同学们的鄙视,性格非常内向。一次上课,我进行提问抢答时,发现一只小小的手胆怯地举起来,我让她回答,结果回答正确,全班同学给以热烈的掌声。此后,她无论做什么事都很积极,学习刻苦,最终中考以优异的考上了融水县第二中学。 三、提高苗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能力方法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部永远学不完的“百科全书”,她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所有生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参与能力,首先要知道学生的心理需求,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怎么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此,笔者长期耕耘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学一线,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按以下步骤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学生情况 采取问卷调查 ,我的调查问卷只是一张白纸,问卷上仅有学生姓名相关的个人信息,要求学生对语文进行自我调查。一是写出自己认为语文知识不掌握的内容;二是写出认为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方法需要改进的良好建议;三是写出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四是写出自己是否得到哪些资助。可以根据答卷情况分析出学生存在哪些心理需求问题,进行综合分类,建立学生信息库,掌握学生第一手重要材料。 (二)分析学生情况,引领心灵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怎能开展教学活动,这是一个老师对教学的责任。通过学生调查问卷,我把学生分成四类:一类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各方面知识比较扎实,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学生;二类是成绩中上水平,遵章守纪的学生;三类是成绩一般,诚实勤劳,做事积极的学生;四类是成绩成绩比较差,纪律松散的学生。然后根据学生情况把这四类的学生参插在一起,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指定小组负责人,安排座位靠近,在课堂上可以互相帮助,扬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对症下药,超越自我 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制定学生课外培优补缺教学工作计划,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人员、规定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教学上尽量面向全体学生,放慢教学速度,有的放矢开展班级教学活动。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发奋学习,以年级为单位,开展语文基础知识竞赛,推荐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贾璐得、汪日央、贾晓和、潘艳玲等6位学生荣获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二等奖,鼓励他们发奋学习,中考均考上了融水县中学。 (四)自编自导,全面提高 多年的毕业班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在农村初中打造自己的教学品牌,单凭着几本资料、几根粉笔和教学参考书,是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的。因此我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语文课本的编写内容、复习资料的用途用法,均不符合我们农村孩子,必须进行修改、加工、精编成符合农村初中学生的教学课程,于是自己编了一本《农村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学复习方法》丛书,印发给毕业班学生使用,很受欢迎。同时也鼓励学生自编自导复习资料,收集学习方法,展示优秀作品,形成资源共享,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了,参与探讨能力也就提高了。 四、苗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行为能力研究成果 实践证明,我校课题研究组的成员,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围绕什么是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上?能运用好教育心理学这个有力武器,去教育、管理好每一位学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负责实验的083班和093班有李军科、贾政节、滚培华等45位同学中考考上了县级重点高中,12人走上了市县卫校的大门,为苗山培养了一批合格的人才。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任务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有责任、有信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刻苦钻研,苗山的教育发展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