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 [摘 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关羽、赵云、司马懿……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但纵观这些英雄人物,性格最为复杂,并且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者,我觉得唯有曹操一人而已。 [关键词] 英雄;奸雄;性格;地位;贡献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群,如忠诚贤能、智慧超群的诸葛亮,阴险狡诈、求才若渴的曹操,忠义勇武、桀骜不驯的关 羽,无不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性格上的多面性,也留给了后人诸多的启示。 《三国演义》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忠义信,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作者通过汝南许劭、南阳何颙之口,对曹操的一生作了总的定性。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曹操站的地位高,形象大,方面广,非史家、世俗人等所能理解”。 人们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分析研究,多受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的影响,重在突出其欺君罔上、窃国谋逆、玩弄权术、残暴不仁、虚假伪善、奸诈狡猾的“乱世奸雄”这一负面,而忽略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正面。我认为,乱世奸雄”曹操,性格最为复杂;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一生功大于过;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我就从曹操多元化的性格、前后时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三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请老师们多多指点。 一、曹操多元化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给他作结论。“奸诈”,可以说是曹操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但正如“多愁善感”说明不了林黛玉一样,“奸诈”也远远不能把曹操这一形象的丰厚意蕴全面概括。 作品写出了曹操丰富的情感和性格内在的复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从而使该形象获得了审美性、真实性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1、“忠”与“奸”的矛盾。由历史书记载他的确是年少机警。有权利和心术。以及他的残酷手段和进行欺诈和暴力行为。《三国演义》中把他当反面人物描写,着力刻画他奸雄的一面。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有人抨击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然而,曹操也有大义凛然,忠直不阿的一面。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混乱环境下,如果曹操对献帝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恐怕他既不是英雄,也不会有后人的评价了。在他所处的年代中,他没有封自己为帝,却还是有功于汉朝,这可以说是对朝廷的“忠”吧。 2、嗜杀成性,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为能“ 安天下” , 同时也是在“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的人生哲学思想支配下, 曹操不仅镇压敌人手段残酷, 而且对下属持法峻刻, 甚至错杀不少无辜。在捕杀阴谋除掉他的帝后势力—董承集团时, 曹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 亦愈发残暴。他发现御医吉平下药要毒害自己时, 便处其酷刑, 削其指, 割其舌, 打得皮开肉裂, 令人目不忍睹,仅衣带诏之事, 就一举杀害七百余人,这都是曹操狠毒残忍性格的暴露。但当他在行军途中目睹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时,却又动了真情实感。 3、宽容心与报复心的矛盾。这里说曹操的用人和对待人才的态度。最能说明他性格的矛盾性,他既爱才,又忌才,既有礼贤下士之举,又有狂枉杀贤良之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确是喜欢良臣贤士,一方面极力搜罗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却又嫉妒人才,斩杀聪明过人的杨修。 4、对待生与死的矛盾。曹操非常洒脱地看待生死,他曾主张妻妾在他“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但当临终的时候,他又改弦易辙说“: 吾婕妤妓人皆著铜省后,于占堂上安六尺床⋯⋯汝等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如此愚昧的行为给后人留下了“强歌强舞竟难胜。花落花开泪满腐,只合当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的讽刺。 二、形成曹操多重矛盾的原因 我们知道,研究一个人的性格,以及形成他的性格和价值取向的根本溯源,终极的 指向是他的出身。出身是指一个人出生时社会状况,家庭情况及社会关系。曹操生活的时 代和家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一生。 动乱的年代与道德的失范。 曹操出生在东汉统治末期那个风雨飘摇的大动乱即将到来的前夜。当时,统治者集团日 趋腐朽,政治黑暗,宦官、外戚、士大夫交替掌权,社会各集团斗争异常激烈,经济凋敝,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三空混乱的现象。而对羌人的战争使兵役、税赋频增,民生艰难。这些混乱的社会环境给了曹操带来很大影响,使他认识到宦官集团的腐败与丑陋,对世道发生了“奸邪盈朝,善人雍塞”的感慨。东汉末年动荡﹑尔虞我诈的社会环境,给曹操和一大批人提供了发挥才干的机会。也正是此时,人们不得不放下了修齐治平的思想,捡起心术这个不求伤人,但求自卫的武器。随着道德和礼教的沦丧,他们在起义中壮大、发展自己,从而人们变的多疑、谲诈,势力实用。曹操正是这时而改变的。他的多重性格比别人来得更快些。 家庭的影响。 在社会中,人们的性格绝大部分是受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文化符号给予子女的烙印难以 磨灭。不管曹操如何回避,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形象,从出生开始就被打上“赘阉遗丑”的烙印。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心,没有严父慈母的教育和爱护,没有倾诉心怀的对象。面对冷漠的家庭和势利的亲属,曹操也变得实用和势利。曹操生长在既有权利,又有财力的大宦官、大官僚的家庭里。当时,受曹腾之荫,曹氏家族已经形成了一股势力,这样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导致了曹操性格上的矛盾性:既智又诈、既自信又多疑、以及放荡任性、不畏强暴、敢做敢为、善于纵横捭阖、专断嗜杀等的多重性格。 出身卑微的自卑心理。 曹操出身卑微,虽然他极力摆脱家庭背景的影响,却难逃残酷的事实,士大夫并不因为 他的努力而视之为同路。而权宦们更视其为叛逆。时时制肘、打击、这使得少年得志、充满优越感的曹操不得不在心理上产生了障碍。在谈笑用兵、横槊赋诗时,他更多的是自信。但在面对世俗的力量时,曹操又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自信使他做事情纵横开隔、酣畅淋漓、而自卑又使他时时孤疑,对别人有极大的不信任感。 三、前后时期曹操的对比。 纵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活动,以赤壁之战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操与后期的曹操比较,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曹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总的说来,功是大于过的。 前期的曹操虽已开始“挟天子”,但目的却在“令诸侯”。他此时面临的主要是与中原各个军阀的矛盾,所致力的是壮大实力、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作者在表现曹氏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创业过程中,重在表现曹操的“雄”、“智”和“可爱”。后期的曹操主要处理的是与蜀、吴的矛盾,尤其与以恢复汉室相号召的刘备集团的矛盾更为突出,其最终目的是“扫清四海”,统一天下,取刘汉而代之。此时作者重在表现曹操的“奸”、“愚”和“可恨”,曹操的形象是流动变化的 曹操大宴铜雀台时,臣下有劝进之意,他当即宣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这些话,当然不无自我开脱、自我粉饰的成分,但他毕竟没有称帝,却是不争的事实。宋贤评曹操诗云:“虽秉权衡欺幼主,尚存礼义效周文”,对曹操的评价比较恰如其分。这也是曹操“藏奸”的地方。 《三国演义》中曹操狠毒、奸诈、狂妄、爱怜这些思想性格都不属于琐碎的个人欲望, 是 他从所处的时代潮流中得来, 在一定阶级关系中形成的。在诸侯争雄、尔虞我诈, 我活他死的三国时代, 身为一方主帅如果没有铁的手腕, 没有超人的谋略, 没有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没有雄厚的人才力量, 随时都会被对方吞掉。由此, 在我看来, 曹操爱将惜才, 表明是识人善任的能手—不付出真诚的爱, 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更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而要完成某项大业, 没有济济人才, 不会用人是不行的。曹操狠, 出于严明法治的一种需要;不狠, 就严不起来, 严和狠是他实现“ 安天下” 心愿的基本条件。曹操狂, 是他勃勃雄心的集中表露;胸无大志之人不会发狂的, 也根本狂不起来。被罗贯中作为“ 王道”化身歌颂的另一位英雄刘备, 不狠、不奸、不狂、仁义忠孝俱备, 然而却给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遗憾。 总之,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这样一个性格独特而鲜明, 形象生动 而伟大的古代政治家、军事家、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1、罗贯中.三国演义[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9.2.2、张国光.三国演义研究资料[J].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4.3、宋俊华.三国演义的人物价值取向[J].零陵师专学报,1998.2.4、蔡东洲.三国文化历史走向[J].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5、杨建文.三国演义新论[J].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7. 6、王祖彝.三国志人名录[J].商务印书馆,1956.10. 7、吕思勉.三国史话[J].中华书局,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