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摘 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一位伟大天才诗人,以“诗仙“著称。其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用“清新明快、明丽爽朗”等字眼来形容,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奔放洒脱的气度与自由创作的浪漫主义情怀,给他的诗歌语言风格注入了新气象,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本文以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为中心论述,其内容主要从三个部分来阐明语言风格。第一部分分析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第二部分分析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李白诗歌语言风格的魅力及其巨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 李白 语言风格 原因 影响。 李白作为盛唐时期的杰出代表,他那具有魅力的个性,满怀着一腔热血为世人们谱写下了一篇篇经典佳作。品读他的诗歌,其语言风格的自然率真、清新明丽、爽朗自如、不加雕饰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清新、明快、奔放的语言像已嵌入诗人的骨子里,芳香四溢。李白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前代乐府民歌的认真学习,这些都给他的诗歌创作在语言风格上提供了最好的原材料,并给后世的文人在诗文创作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更深层次的分析。 一、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全部的诗歌中尽展现出风采奕奕、百花齐放。 纵观李白的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成为李白诗歌语言的主打风格。李白七言绝句的语言风格就来自于民间诗歌的学习,因此语言上他一贯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李白诗歌语言的质朴自然、不加雕塑,不论是在律诗、古体诗、乐府诗还是歌行体诗歌中均有体现,尤其在他众多的诗篇中对乐府民歌的学习和借鉴,风采更是尽显无遗。如李白诗歌中《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秋风入窗里”一篇中点化而来。像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般,不带有半点雕饰。完全是信手拈来的自如流畅,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又如李白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可以看得出是从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而得出的。此处李白的两首诗歌中在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浑然天成、出水芙蓉和不加雕饰的优美意境。再如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的《上三峡》,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而李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其诗歌语句写的天真质朴,又不加雕饰,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正是由于李白对汉乐府民歌的用心和善于推敲,才有了自然天成、毫无雕琢特点的诗歌。它就像清水中伫立的芙蓉,袅袅娜娜,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可谓是清新出一炉。 在李白的诗歌中还有许多诗篇,虽然不是直接由民歌改造而来,但是在语言上仍保持质朴清新、天真自然、无雕饰的明朗风格,民歌韵味很是浓郁。 李白的诗歌的语言风格还具有清新明快明丽爽朗的的特点和优美情韵。这些都体现在他那些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的诗句里。例如: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写景抒情,语言新颖、轻捷明快。把对景物的四句描写合理的运用声调的平声、扬声、上声、去声的韵律,非常直接明朗和爽快的表达出来。诗中语言的清新明快,既像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清新淡雅;又像是一杯透明的纯净水——明白晓畅。又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中每小句都是五个字五个字的陈述,当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是以五个字的开头的两个字启语,然后紧跟着发出后面的三个字。使得这首诗语言写得及其清新明快、朗朗上口,好像一点也不费力气,便呼之欲出。即使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毫无痕迹。又如《独坐静亭山》:“众鸟离飞近,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超然意趣的绵绵情思,怀着一颗寂寞的心情独自坐着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刹那间人与山也灵性相通了,不仅诗人在看山,山也在看诗人,浑然一体了。诗人把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脱口而出,似乎一点儿也不费力气。而相看不厌其烦的人与山的交相融,仿佛走进了童话般的世界,一切都有了生命,一切都富有了性灵。这种清新自然、明丽爽朗的优美情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思绪伴随着身边的景物交相辉映,我中有景,景中有我,韵味绵延。 奔放、率真自然成为李白诗歌语言的又一风格。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之情。其语言直率、奔放自如般脱口而出,一语即拨化开来,好一个潇洒俊逸哪!还有如诗中的四韵一转,流转自如的节拍,形成一种浑浩条畅、跳跃奔放的气势,着实令人惊叹不已。又如诗歌《望庐山瀑布》,文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整首诗中语言的自然奔放、率真营造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那飞流的瀑布一泻千里般的活现了出来。此处庐山的雄伟壮观、声势浩大和瀑布的雄奇吸引入目,都被他写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我们只要诵读上那么两句,庐山瀑布的画面就会映入眼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得不使人产生登之欲观的强烈欲望。再如诗歌《赠孟浩然》中“吾爱孟夫子,<><>…徒此揖清芬”。这首诗歌的整个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先提出“吾爱”之意,而后又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从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如此这样它就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其语言的率真自然挥洒的淋漓尽致。像诗中第二联里不仅仅是声律上的对偶,还有对偶自然流走,这些都全无呆板滞涩之病。还有由“红颜”写至“白首”,其语言就像流水淌泻般流畅自然。灵动活泼、自然直率就是这首诗语言风格的最显著特点。 由于李白不屑于格律的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因此他的诗歌总能流露出自然、率真、奔放等的语言风格。 品读李白的诗歌,不禁让人心潮澎湃,久久而不得平静。不知是李白伟岸的人格触动了自己脆弱的心灵,还是他那浪漫的笔调划开了我们久违的沉寂。总而言之,不论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还是清新明快、明丽爽朗而又奔放、率真自然的语言风格,在李白诗歌中无不都尽显尽展的呈现出来,真可谓博采众长、光芒四射。 二、形成李白诗歌语言风格的原因。 第一:李白人生经历对诗歌语言风格的影响。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得他“五岁就诵读六甲、十岁观看百家、十岁通晓诗书、十五岁观阅奇书,作赋凌相如”。他少年时光的环境生活对他影响很大,由于生长于蜀中地带,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又加上他对纵横术的学习,使得他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语言风格更倾向于自然天成、不加修饰,于是像清新自然、直率爽朗、出水芙蓉等的语言风格特点。 以安陆为中心开始的游历生涯中,多次希望举荐任用自己,却屡遭失败。朝廷的不接纳,仕途的失志,使他内心里的激愤之情像火山喷发式的涌现而出。又因为儒家的用世、愤世思想,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在诗歌抒情方式上的激愤逩迸。于是像诗歌语言的雄健奔放、明快流畅等这样的风格特点便跳动着、活跃于诗歌的字里行间中。还有一些是表达对豪爽生活的赞美与追求,多数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而对功业的渴望,也写了一些高蹈忘机、求仙学道之作。如抒发羁旅别情和歌咏山上之作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当属成就最高,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时带逸气。 供奉翰林期间,当他以为可以施展身手的时候,不久又被“赐金放还”。得志与失意的双重遭遇造成他庸俗和高傲的双重性格,也影响了他的诗歌语言风格。在之后的以东鲁和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旅途中与志同道合、相同遭遇、同病相怜的人议政论世,饮酒论文,体悟人生,使得他对诗歌的创作之风达到更高层次的完善。李白漫游的人生经历,就好像是一种催化剂,是形成他语言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给诗人在创作诗歌上起到更进一步的推波助澜。 第二:李白的思想对诗歌语言风格的影响。李白思想上的多元性、复杂性对诗歌语言的创作起到重大作用。作为一个天才诗人,同时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行径。其到道家、道教主张的无欲、无为,使人引向自然,在自然中获得自由。再加上李白个人性情的使然、好山乐水,造成了李白在创作诗歌中融入了多种风气,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了炫彩斑斓的景象。另一方面他接受道家的思想,追求绝对的自由,蔑视世间一切,同时他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他的人生理想始终没能实现。但他又不断地始终追求,矛盾、冲突、以及打击后的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例如语言上的逩迸率真,就像《望庐山瀑布》里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般的一泻千里、奔流到海。 从政治上方面来讲,他关心人民的疾苦。并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了一生。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但他的雄心壮志从来都没有停歇过。当他在仕途受挫之后,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在诗歌创作中也时而作出世之语,但往往其言愈冷,而其心却愈热。从表面上看,许多诗文中都表现出他消极颓废的思想,其实这个时候更能看出他内心中难以抑制的对社会、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因为为时不久他便又热血沸腾,终其一生为苍生社稷的政治理想、人生抱负从来不曾忘记过,所以他的诗歌语言也不乏铿锵有力、明快爽朗的风格。 第三: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孜孜不倦、刻苦钻研,是影响他诗歌语言风格的另一因素。不仅如此,他在前代文人大量的作品中,积聚其语言的精髓部分,给他的诗歌创作灌注了极大的养分,并使得其创作出来的诸多作品,在语言风格上也总表现出更完善的典范之例。如在他的《长歌行》中,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和《西洲曲》,因而它也具有乐府民歌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但李白在继承学习同时,不像《孔雀东南飞》那样只是单纯的叙述交待,而选择取极为生动富有特征的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充实每一段时间的生活内容,显示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诗歌后半部分采用四季相思法,学习了南朝民歌《西洲曲》,却不用四季景物转换来抒发离别之情,而是通过这种写法刻划女主人翁对爱情的忠贞执着,把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因为李白对前代文人作品的认真学习,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是构成其语言风格原因的关键要素。另外像《巴女词》、《峨眉山月歌》等语言的清新流转、朴素自然同样是受到乐府民歌作品之灵气。正是由于李白对乐府民歌的学习、吸收、消化、创新,才会形成他独具一格的语言风格。 前代文人作品中的丰富资源给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地创作灵感。如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还有他那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或直接间接地都给李白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他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给我们心灵上带来了巨大的撼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屈原的影响。李诗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语言之风格就是受屈原浪漫主义手法的引注。 三、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自李白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诗歌语言风格对后代影响甚为深远,像中晚唐的韩愈、孟郊、李贺、杜牧,无不深受其影响,以至于对它格外推崇备至。如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代韩愈、李贺、杜牧都从不同方面受到过李白诗风的熏陶;而宋代苏轼和陆游的诗以及苏轼、辛弃疾与陈亮的豪放派词,也显然受到李白诗歌语言的影响;而金元时代的元好问、萨都刺、方回、赵孟、范德机、王恽等,则更多学习李白的飘逸风格;明代的刘基、宋濂、高启、李东阳、高棅、沈周、杨慎、宗臣、王穉登、李贽,清代的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对李白非常仰慕,努力学习他的创作经验。 由于李白的诗歌具有清新自然、“出水芙蓉”、俊朗直率等雄健奔放的语言风格,因此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也因为他以才气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对于旁人来说是很难学习的。但是只要我们多加阅读和欣赏李白的诗歌作品,我们就会被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所感染。这对于提高我们的个人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方面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如从他的诗中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民众的关心,都体现出了他的人格力量与魅力个性所在。这一切都警醒了我们阅读、写作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表面,更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它的深义所在。学会心系时事、关爱他人,努力做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现今,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能够禀赋有像李白这样的人格力量的个性魅力,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是很有必要的。 李白诗歌在语言上的风格不仅深深地吸引和影响着当时众多的诗人,而且也给后代的诗人和词人们给予强烈的鼓舞和启迪。宋代大诗人陆游曾经赞美李白的诗“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一千二百多年来,李白的那些优秀诗篇,俘获了世人们的心、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喜爱。男女老少,家家传诵。李白的诗歌不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光辉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历尽千百年,当我们今天再读李白的诗篇时,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光焰四射”。语言还是那么清丽明秀、流转自如、直率奔放和朗朗上口。他还有许多的优秀佳作,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也影响颇深。 眼下,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对后世所带来的影响,以不同的形式多元化开来。在当今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已经跨越了不只是局限于文学方面的作用。例如它对开阔山水画的意境、人物画的神韵等也具有积极影响。品读李白的诗歌,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即使没有真正的现实体验,也能从中身临其境。总之,李白的诗以它独有的语言风格给现代的绘画者赋予了新的灵感。 四、结语 李白作为盛唐时期的伟大杰出诗人,在他创作的九百多首诗篇中再现了他对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盛唐时代的艺术写照。他那真挚浓烈的情感、洒脱的气质给他的诗歌语言创作注输进了独特的风韵。清新自然、明丽爽朗、率真奔放、音节和谐流畅等是李白诗歌语言风格的表现,后人或模仿或仔细钻研加以运用,传承着诗人诗歌语言的魅力风采。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它就像是一朵开在盛唐诗坛上的“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清新出一炉
注释 [参考文献 5、詹锳:《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6、詹锳:《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杨仲义、黄红霞:《诗词大家的文化论评》,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08页。 2杨仲义、黄红霞:《诗词大家的文化论评》,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98页。 3詹锳:《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