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竞争力减弱:某些技术壁垒虽然不对产品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为满足要求而进行设备人力的投入以及昂贵的检测费已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削弱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由于国内商检部门缺乏测试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标准样品,不得不进口大量的检测检验设备,致使出口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竞争力下降。
(3)贸易争端大量出现:由于发达国家的TBT措施具有隐蔽性、歧视性、广泛性等特点且相互混杂,致使我国同贸易对象国之间难以协调,争端不断,严重影响了我国同对象国的贸易关系。
五、对策: 在蒋珠燕/庄英 《技术性贸易壁垒透析及我国的对策》提到要打破发达国际的贸易壁垒必须与世界接轨,对外国的贸易壁垒的设置进行彻底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1.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下提供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我驻外经商参赞处等机构收集、跟踪国外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措施,建立中国国家技术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让他们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我们还应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有关发展中国家特殊和有区别的待遇这一原则,坚决反对发达国家提出也我国的经济发展、资金和贸易等方面不相适应的标准。对于歧视性规定,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对,采取双边磋商,或在入世后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等方式,谋求非歧视性的贸易环境。
2.加强国际认证工作,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相互认可机制。
认证是证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管理体系符合某种标准、法规的合格评定程序。由于认证是依据国际惯例对产品进行评价和管理的一项工作,特别是依据国际认证制度开展的认证工作,得到了有关国际贸易和关税组织的认可,并作为贸易各方接受进货、签定合同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我们应广泛深入宣传、大力推广ISO、IEC等一系列国际性标准的认证,进一步扩大生产企业认证覆盖面,使我国更多产品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我们要加强与更多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签定认证协议,实现双边认证。对进口国需要通过有关认证的产品,检验检疫部门要按照认证协议的要求和认证标准,帮助企业建立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减少贸易摩擦。我们要积极建立与国际和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相互承认彼此的认证可以节省产品在重复认证中的巨额花费。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加强对认证机构、实验室的考核和管理,进一步提高认证水平和国际信誉,使我们更多的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取得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权威机构的认可和授权,为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如欧盟以外的认证机构可通过政府间、认证机构间相互承认合格评定的协议获得欧盟授与的“被指定机构”的资格,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在国内获得认证后,即可顺利进入欧洲统一市场。
3.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引入技术规定和技术标准,技术规定是指强制适用的标准,而技术标准则指自愿标准。技术规定应基于国际标准,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成员国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它国际性标准组织。在执行自愿标准方面,要求各成员国以国际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的基础,在资源允许的限度内,参与产品的国际标准的制定,以在强制适用标准和自愿标准方面走国际接轨的道路。因此,我们应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同时,要广泛宣传推广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和发达国家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让生产企业在掌握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去安排生产,以使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这对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帮助。
4.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要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为质量管理国际接轨打好基础。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有制约受阻的负面效应,但同时也有推动作用。“质量体系认证和评审制度”作为非关税壁垒为越来越多发达国家所采用,目前世界上获证企业已达几十万家,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只要跨越这个障碍,就可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例如,海尔集团已基本不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所以我国各类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必须认清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多方收集信息,关注本行业国际标准和行业内先进企业标准的动态,并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本企业的标准,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管理工厂,完善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同时,加速开展产品认证,实验室认可和按ISO9000、ISO14000标准进行质量保证体系的审核注册,使企业出口产品符合国际市场的需要,取得国际市场的“准入证”。
5.改进出口商品包装,提高我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针对国外对我国未经严格高温、熏蒸或防腐剂处理的实木包装材料实施的禁令,我国出口商品包装要适应国际潮流,除考虑对商品的保护外,还须考虑到对人体的影响,运输的安全、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环境生态平衡的保护,积极开发符合环保要求的替代材料。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有些国家还规定,商品商标上必须注明商品的主、辅料成分比例及所含有害物的限量。如美国就根据1989年制定的《营养标签和营养教育法》的规定,一切食品在未进入流通领域之前,都要实行强制加贴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认可批准的标签。所以必须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与习惯进行包装的设计、选择和使用,以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王亚星《入世后应深入研究国际贸易壁垒》 对外经贸实务 2001年11期 37-39页 郭琰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改革与理论 1998年第10期 27-30页 方爱华 《WTO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回应战略》 社会科学辑刊 2001年第1期 90 吴克烈 《关于绿色壁垒的战略思考》 国际贸易问题 2002年第5期 51-54页 王虹《21世纪初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商业研究 2001年第10期 140-134页 李艳燕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影响21世纪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 平原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13-14页 胡涵钧 《新编国际贸易》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 夏友富 俞雄飞 李丽 《TBT屏障——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 2002年第10期 4-9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