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问题 摘要:论述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以及改革准则后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上市公司做出的各项调整措施。 关键词:盈余,调整,应对,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上,不断更新旧问题同时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比如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问题。 首先从总则说起也就是何为会计准则,会计学术界给会计准则下了各式各样的定义,有人认为会计准则是关于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公共合约,有人认为会计准则是为实现财务报告目的而约定的一种技术手段,还有人认为会计准则是政治程序的产物。我不打算展开讲这些学术观点,而是从便于大家理解的角度,分别在三个递进的层面上给出“什么是会计准则”的描述:第一,会计准则是反映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会计专业技术标准;第二,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游戏规则;第三,会计准则是国家经济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生活甚至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西方学者提出,会计审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以及政府外部监管,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三大支柱。这种说法并不为过。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基本准则,二是具体准则,三是应用指南。基本准则是最大的原则,是准则中的准则,也是在起草具体准则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它统驭着所有具体准则。基本准则是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由金人庆部长签发部长令发布的。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又制定了38项具体准则,这些准则主要为企业处理各种具体交易和事项提供统一的标准。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基础上,我们在10月30日发布了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会计实务中一些要点、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规范,属于操作层面的规定。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记录过程。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对象和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即建立在选用不同的会计目标上了解了这些就得写财务会计报告了,这些都是关于新会计准则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上市公司的问题,一。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谓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没有上市和没有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这种公司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须经过批准外,还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与一般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特点在于可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广泛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往往将公司股票在交易所公开上市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几乎全是上市公司。例如,美国500家大公司中有95%是上市公司。 二。增持与回购有四个作用,稳定股价提升信心为主要作用。增持与回购对股价的影响长期不显著短期显著。可以用四个指标来寻找增持与回购的公司。增持可能成为普遍现象,而回购不一定能普遍实施增持可能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回购并不一定能普遍实施。主要原因可能是公司治理的问题。三。正确区分非经常性损益与非经营性损益两个不同的概念。把非经常性损益和经常性收益先分离后结合地考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注意注册会计师对非经常性损益重点关注的核实说明。考察各财务指标勾稽关系,密切关注有些上市公司诸多非规范做法。 现在我们来讨论下上市公司的盈余问题,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的行为选择,资产减值会计是目前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最主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们所瞩目的焦点。所谓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自身利益为目的,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 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虽然在合理范围内 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利于进一步激励管理者的创新能力,但由于盈余管理有悖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悖于会计信息的中立性,会使会计信 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并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因而,过度的盈余管理是有害的。 关于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问题有几个重要的点,一、存货计价方法的变革。二、取消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三、加大对关联交易的披露 。四、变革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五、扩大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六、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总之,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约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在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管理会计盈余的不利因素与是不可避免的,不利因素---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上市公司借机扩大资本化费用范围,人为改变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 ,这就说明了上市公司会不惜一切得到最大的利润以致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反过来有力因素是值得了解的,有利因素---使我国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得以提高,正确指导了信息使用者。如何防范这些问题,这就使得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其次就是加强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征兆的判断,这样可能就会避免一下问题的出现。 我在安徽新华学院读书,同宿舍有三位同学分别来自宣城、六安、芜湖等不同市,而我则来自南方的一个小县城。记得我们最初在一起讨论问题,总要麻烦一位合肥同学在旁边充当翻译和讲解员,因为大家语言交流有障碍。大家知晓,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未走出家门读书时,同周围的人交流并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只是因进入大学这个新环境后,接触的对象复杂了,交流的范围和半径更大了,就使得语言的交流成为了一个严重问题。这时大家都需要一种共同的、都能听懂的,可理解的、能够表达各地方言所要表述的基本内容的通用语言。那位北京同学和普通话就充当了这个重要的角色。故事到这儿并没有完,还有有趣的后续进展。前段时间,我到中南美洲的几个国家访问,正好遇到了其中一位外派在那儿工作的老同学。他告诉我说:在巴西,平时要用葡萄牙语;在墨西哥,平时要用西班牙语。同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客户打交道,用的最多的则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英语。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在我们上大学以前,环境比较封闭,接触人和事物、获得的经验、沟通的对象基本都局限在一个相当小的范围内,交流的语言和沟通的技巧也相对单一和有限。一旦接触的人和事物范围发生变化,就必须在交流和沟通方面寻求共同的交流媒介。比如我跟诸位打交道,再扩大一下范围,跟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和国外有关方面的朋友打交道,大家讲话各自有各自的侧重点,各自专业语言背后有自身特性和规律,过分使用专业表述,不选择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复杂的专业事物的办法,就一定无法实现有效沟通。这个道理套用到企业身上也一样,过去搞计划经济,大家都在自家门口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国家包销,不需要和社会过多地打交道;现在则不同,从资金的投入方式就开始改变,产权多元化可能涉及很多主体,大家语言背后的意义、目的和关注点都可能不同。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统一的商业报告语言,以便在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各种要素和商品、服务之间架起一座信息传递的桥梁,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使市场机制真正成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估价机制,成为一杆给各种资源定价的“秤”,使各种资源各得其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到资本市场,就是尚主席所讲的完善资本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尤其在股权分置改革打下良好基础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并购重组的交易将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可能出现大量通过市场并购做大做强的案例,必须使用通用商业语言,为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提供可靠、相关的高质量信息。 结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不良行为进行了制约,也指引了我国会计会计信息使用者。 参考文献 :(1):《会计法则》和《会计基础》,安徽新华学院教材。 ( 2 ):吴联生《当代会计前治问题研究—创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五月第5 版。 ( 3 ):《会计行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 4 ):黄晓清《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研究—会计委派制管理论文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