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人员道德观 《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十七条规定: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守工作纪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此,会计人员必须恪尽职守,诚实守信,不做假账。这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和待业准则。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和作用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形成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 回顾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他律阶段。第二、自律阶段。第三、价值目标阶段。 (二)会计道德的主要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会计法律制度建设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规范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它在制度无法弥补缺陷时起到修正作用,是会计法治的人文基础;会计法律规范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制度保障作用,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可见,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具有互补性。会计职业道德的确立与完善将从伦理道德导向上遏制会计造假动机,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将起到积极影响。 二、会计职业道德面临的问题及造成原因 (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问题,愈来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理论界、企业界以及政府的监管部门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要建设健康的、有活力的市场经济,必须尊崇诚信原则。在一个欺诈和舞弊盛行的社会里,弱者得不到公平,坦诚者最易受到伤害。因此,建立一个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公众的共同愿望。而在会计行业里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最备受争议的,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广厦(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广厦)会计造假丑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上市公司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该公司的股票在其会计造假丑闻败露后股价大幅下跌,使广大股东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 其主要表现在: 1、会计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干预会计工作; 2、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假造凭证、帐表进行假审计、假评估 3、帐外设帐; 4、转移国有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 5、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会计监督严重弱化,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6、违法违纪手段隐藏,做假技术不断发展; 7、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造成原因 1、内部原因 (1)单位负责人的不良影响。个别单位领导为了获取政治利益、捞取政治资本,要求企业会计人员表中生花,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于领导压力,被动做假帐。 (2)、企业内部控制失灵。有的单位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做假账现象的发生,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屡禁不止。 (3)、会计人员自律性较差。由于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对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4)、会计人员失职。部份会计人员对自己要求不严,理论水平低,业务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平时又不注意加强业务学习,以致工作中出现失误。 (5)、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有些财务人员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使用虚假发票,编造和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6)、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薄弱:会计人员平时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坚持原则,从私人利益出发,做出了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2、外部原因 (1)、职能部门对财会工作监督不力。由于税务机关、工商管理、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等外部监督机构不能坚持原则,有的还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导致监督弱化,为会计作假提供了有利条件。 (2)、会计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法规还不够完善,许多会计行为在法规中没有明确的定义,使得某些不法分子有了可趁之机。 (3)、会计教育存在着弊端。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教育体制中,学校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及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不够重视 (4)、道德环境欠佳。单位财务活动缺乏透明度,有些政府管理部门搞特权会计从业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