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摘 要]真实性是会计信息最根本的要求,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极为普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会计原始凭证的管理办法及审核程序不合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局限,经济监督力度和执法力度不够,会计人员及领导者的素质不高等多方面。鉴于以上原因,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就必须严格发票监管,改革会计凭证审核程序,推行会计委派制,加大经济监督和执法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则是其技术方面的原因。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从制度方面和技术方面努力。只有“多管齐下”,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才可能得以根治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监督力度 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的目标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监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其本质在于决策有用性,即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客观、公正和有用的信息,以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但在实际中,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致使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较复杂,从原始凭证的审核、制度原因和技术性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原始凭证的审核 原始凭证失真。三联普通发票只填写报销联。 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成本与费用的界限正确地划分。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分析 1、社会环境。制度是一套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范。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意识形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作精神、诚实信用等价值观念越来越淡薄,这样对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就失去了道德的约束。. 2、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某些定义和释义具有模糊性,加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稳定性,一经制定,在短期内一般不会随意改变,而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可能超出准则和制度所规定的范围,有些业务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制度的作用,导致会计信息不可比而失真。另外,个别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采取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了企业经济交易的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社会监督主要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但由于社会审计是有偿审计,加之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和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使社会审计工作仅停留于表面,未能深入查核,甚至对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人为地降低了审计质量。在我国由于注册会计师自身业务水平有限,管理体制不合理,加之职业道德的淡化等原因,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很难保持“独立性”,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4、对违法查处力度和执行力度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监督不力,使得会计舞弊被发现的机率很小,即使被发现,也只是罚款了事,很少有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和刑事处分的。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5、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一方面,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的少,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因此,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和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其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领导决定。虽然《会计法》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但主管部门并没有起到保护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作用,守法的会计人员遭打击报复、被撤换,主管部门往往顺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出现了会计人员“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6、单位负责人的因素。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当前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有些单位负责人利用手中权力,为了现实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将收入做小,成本费用做大,净利润做小,为得到政府或上级奖励,拨高企业形象,将利润做大,亏损做小,资产做大,负债做小,为了个人私利或本企业利益等等,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搞账外账、小金库,大搞短期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性因素分析 1、认、计量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会计活动归结起来就是对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并在此基础上对事项的记录、反映和控制。然而,会计确认和计量本身就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如在资产的确认中,对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确认就很乏力;在固定资产核算中,残值、折旧本质上是一种估算,况且由于存在着多种折旧方法,只能采取一种方法计提折旧,每一种方法对经营绩效的评价都会有不同的影响。其他如外币折算、合并会计报表、衍生金融工具计价等等,也都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2、来事项认识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未来事项由于受现在和未来各种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变化也是模糊和不确定的。虽然人们努力探讨各种预测方法,试图尽可能准确地预测,但只要我们将会计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其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同时,会计本身是反应性的,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间存在“时滞”现象。 3、分析、评价方法的模糊性。在计算净现金流量,以确定有价证券价格时贴现率的确定,也有若干不同标准,选用不同的贴现率,计算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又如财务比率分析从本质上讲并不严谨,比率的选择、比率的确切定义以及比率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判断和假设的色彩。 4、计报表的虚假。某些企业为了完成上级经济责任承包书,但又怕以后日子不好过,利用“合法合规”的程序把企业的利润减小。 针对上述这几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三、 建议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首先,会计人 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其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管理,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 2、诚信道德规范的重建诚信不但是立身处世之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是社会信用的基础,仍然是市场正常运行中的重要法则。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也需要从重视诚信道德规范的重建人手。要广泛宣传,强化人们的诚信意识。积极运用社会舆论工具,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对社会、企业、个人和政府的危害,从道德层面上确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容要求的意识规范。在国家机关、事业部门广泛开展以“诚信与职业道德”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和建设活动。优化诚信建设的环境。诚信建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政府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完善信用制度的立法,特别是建立对失信个人、单位的处罚机制,加大对各种非诚信现象的监督和打击力度等,离开政府的介入和导向作用是很难推进的。 3、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推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指由政府部门或产权单位作为所有者,向国有单位或集体单位委派会计人员,受委派人员代表委派部门监督被委派单位的会计行为和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保证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权,敢于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监督,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以往“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的现象,较好地保证了《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监督职能得以履行,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的问题。 4、加强发票管理。所有的普通发票应采取税务局代开或电脑版,这样可以保证原始凭证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1、杂志《财务与会计》 2、《时代经贸(下旬刊)》2006年第10期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