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因闪烁智慧而美丽 ——反思生成:课堂生成应关注什么? □ 黄蓓蓓 [摘 要]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成了新课标理念下一道亮丽的新景观。“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笔者认为,要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应引导学生善于读懂文本,敢于质疑文本,勇于超越文本。让他们“悟”得其神,“疑”得其精,“超”得其度,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成焕发出充满智慧的灵光。 [关键词]动态生成 读懂文本 质疑文本 超越文本 课堂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开放。的确,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于是,《亡羊补牢》既可以解读为为时未晚,也可以解读为追悔莫及;《滥竽充数》既可读出南郭先生之伪,也可读出齐湣王之智;《落花生》中的花生未必是理想中的人生,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实用才是尽善尽美……诸如此类异彩纷呈。然而,纵观我们身边的生成性课堂,或许是由于老师对生成的曲解,误以为只要学生超越文本,说得别具一格,天花乱坠而博得众人开怀,课堂便焕发生命活力了,教师也就事论事,随声附和。于是乎,学生“沸腾”了,文本“架空”了,“生成”沦为“无成”,让人颇难释怀。 现状点击 镜头一:一位老师执教《麻雀》一课,当老师问:“麻雀妈妈是怎样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也许是它的爸爸。”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你是根据什么认为它是麻雀的爸爸的?”“因为书上没有上或是麻雀爸爸还是麻雀妈妈,我是猜的。”别的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补充道:“爸爸一般比妈妈勇敢些,力气也大点,所以是爸爸的可能性比较大。”老师表扬:“你真聪明!”“我也觉得可能是爸爸,因为爸爸经常带我出去玩,妈妈很少有功夫同我一起玩的。”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爸爸,争论个不停。此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不满地嚷道:“说不定还是麻雀爷爷呢!”教师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教师面对始料未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被学生牵着鼻子走。面对生成,教者无所适从。 镜头二:《滥竽充数》教学接近尾声,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对南郭先生进行评价。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出语惊人:“我觉得南郭先生其实很聪明的。”教师愕然,情不自禁地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但吹竽的动作装得象模象样,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发觉,不是很聪明吗?”教师表扬道:“听你这么一说,老师也觉得有些道理。谁还赞同这种看法呢?”“南郭先生很会利用机会,他看准了齐宣王喜欢听大伙儿合奏的机会,趁机混了进来,很聪明。”“南郭先生很知趣,一看齐湣王的爱好同他父亲不一样,喜欢听独奏,就非常及时地离开了,避免了出洋相。”“南郭先生知道自己的底细,还能顾全大局,不争着出风头。”教师若有所思地回答:“想不到同学们有这么独特的理解,让老师也觉得耳目一新!”于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聪明”两字。显然,面对生成,教育者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以至引导失控。 理性思考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中的精彩往往缘自生成。但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形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因此,生成的课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生成”与“预设”相得益彰 “生成”对应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了生成,预设亦即变成教条,没有了智慧挑战的课堂难道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吗?因此可以说,课堂是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预设的,在对立统一中优化整合、有效构建、全面发展的。 二、“生成”以“发展语文素养”为依归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不妨这样设问:生成的究竟是什么?引导学生最终达到什么为根本目的?从语文课程的特点看,生成的不外于工具与人文两个方面,工具即语言,人文即精神。语文课程最终要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而语文素养又集中地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从这层面上讲,生成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依归的。然而,纵观当今诸多生成课堂,对人文内涵的过分宠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上述两个现状就可见一斑),虽说生成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生成接踵而至时,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鲜活灵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分析语言现象,把握语言规律,事实上,人文性一直就寓于工具性之中,抓住了工具性就有了感悟人文性的物质基础,就等于抓住了人文性。语文就是语文,只不过较多地体现一些人文精神而已,人文绝非语文一科能够独当其任。那种在课堂上只求形式,哗众取宠,不求实效的做法,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最终因为求一时“精彩”,架空了语文本体,失落了人文内涵,导致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步履维艰。 实践策略 ( 一)预案设计“删繁就简”,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就越小。因而我们认为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要通过“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空间。 1、砍多余环节。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而设计的施教环节,往往教学参考书演绎得面面俱到,并在课堂上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实施。于是课堂仿佛成了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的束缚中,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天真童心却被排斥在外。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话题;多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多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融入新理念,砍掉多余环节,让设计开放、“简单”些! 我在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时,就提出三个问题:课文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愤恨?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敬佩?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欣慰?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确定探究内容,划找重点句研读。只要能达成教学目标,学习过程由学生自主支配;读的形式和时间由学生自主调控。正是由于预案设计的“简单”,教师不用拿着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以跟着孩子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互动生成,学生才会真正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感悟与启迪,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2、留弹性区间。 语文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首先,设计的教学目标要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有“弹性区间”,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因此,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最后,习题的设计上也要有弹性。为了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在习题设计时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多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用块状设计。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读至第几遍播放音乐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改线性设计为块状设计则成了必然选择。 如我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按照“板块式”的设计思路,给整节课大致设计了三个问题板块:1、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2、他的功劳簿里应该写下哪些内容?3、战争结束后,周瑜和曹操会对战争作怎样的总结?因为这三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的削减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教师也可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阅读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思维火花不时迸射。 ( 二)课中生成“随机应变”,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客观存在,学生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信息,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因此,教师应及时捕捉到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可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从学生质疑中生成 学生的大胆质疑,是导致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倾听,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偏颇、疑问的价值。 如一老师上《草船借箭》,深读课文时,老师让学生提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一学生的提问出乎意料:“从课文内容看,诸葛亮不是向曹操借箭,哪有这样借的?倒不如说是‘诈’或‘骗’,所以我觉得这个课题不准确。”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也这样想。”“老师,我不同意!”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此时,教师没有敷衍、搪塞,也没有按自已的预设强行施教,而是顺水推舟。“究竟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借’字好,还是用‘诈’或‘骗’准确,我们再把课文细细地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个现场辩论。正方:大家知道,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为国为已都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谁都知道十天造十万支箭都是不可能的,何况三天?不借怎么行呢?书上说,船两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箭以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骗箭还要说谢吗?只有借箭才会说谢谢。反方: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曹军摸不清虚实,骗曹军射箭,这是骗;诸葛亮明知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可还是答应下来,并立下军令状,这是蒙周瑜,也是骗;再从诸葛亮做准备来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也是为了骗箭,而不是借。反方:曹操最后知道上当,要追也来不及了,从这点看,也说明是骗而不是借。正方:两军对垒,运用计谋,不能说是诈与骗。再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交战中,诸葛亮又把这些箭如数地奉还给曹军了。反方:用骗来的箭射人家,有这样还的吗?……这样的课堂,生成基于质疑而丰富多彩,疑问借于生成而豁然明朗,学生在对非曲直的旁征博引中生成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更智慧的精。 2、从学生自由感悟中生成 在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而往往是结合了自己独特体验后的一种重新构建。如在上《两个鸟蛋》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谈谈上完课文后的感想。一个学生站起来背两句白居易的诗:“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老师一听,这首诗写得多好啊,就让大家展开一番讨论,于是大家从莫打枝头鸟谈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谈到了自己的好妈妈。这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们的妈妈就像是鸟妈妈,我们都是鸟蛋。”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老师却抓住这个生成性因素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位学生一本正经地说:“我们现在还小,很容易被坏人骗走,如果被坏人骗走了,我们的妈妈不是要像鸟妈妈一样焦急不安吗?”学生们听了,恍然大悟,噢,我们都是“鸟蛋”。试想,如果教师没能抓住这首诗即这个生成性因素好好展开,我们能听到这发自心灵的声音吗?能享受到这份对生命的感悟吗? 3、从学生解答作业中生成 作业是语文学科实施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整合的有效途径,是复习、巩固、提高已学知识的最佳方法。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在作业这个平台上,每位学生的创造潜能都极大地得到发挥。因此,解答作业也具有极强的生成性。 如教师在执教《找骆驼》第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结课时留下了这样的一道作业题:请你用“走失”、“找到”、“指点”三个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不有的答案: 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头骆驼,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 (2)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 (3)商人找到了自己走失的骆驼,是因为得到了一位老人的指点。 …… 没想到三个词语的顺序变化,会让学生得出种种答案,令我兴奋不已。于是我整理后才发现,原来这三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可以有九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自己在备课中未曾发现的。 4、从学生的错误中生成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体现。 在执教《开国大典》一文时,当我问学生: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时,一生回答:“我从‘一两个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这句话体会出人们内心的激动与自豪。”该生回答得非常正确、流利。正当我指名学生朗读时,一位学生却脱口而出:“人们是在机械地鼓掌才把手拍麻了。”透过学生脱口而出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尚未理解这段话,还没有体会到人们因新中国的成立而激动、自豪的心情。于是我抓住这一生成性的资源问学生:人们是在机械地鼓掌吗?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人们是因为看到戴着雪白帽子、蓝制服的海军鼓掌;有的说人们是因为看到列成方阵、齐步行进的步兵鼓掌;有的说人们是因为看到各种装甲车、坦克车整整齐齐地前进鼓掌,看到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成并进、马腿动作完全一致而鼓掌 ;还有的说是看到空军的飞机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面鼓掌……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我趁势追问刚才说“机械鼓掌”的那位学生:假如你看到人民解放军这精彩而出色的表演时会怎样呢?他兴奋地答道:会自豪地、不停地鼓掌。我趁势让他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这段话。由于他体会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读得情真意切,全班同学都被他感染了,然后再让全班同学朗读,取到了意想不到地效果。 5、以智启智,以情唤情生成旁逸斜出 如一位老师在上《小音乐家杨科》,文中有一句话:“……‘啊,在碧绿的草地上……’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老师抓住“躺”字问:“‘躺’什么意思?”学生说“躺”是“放”、“摆”的意思。从字面看,这样的理解已合乎语意。但我没有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感悟:“噢,那在这里为什么不用“放”或“摆”,而用“躺”字?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的学生欲言又止。于是我又用感人肺腑的语言启发:“想一想扬科怎么会死的?无非是想摸一摸心爱的小提琴而被活活打死的,他那么酷爱音乐,是个音乐天才,可他将远离这个人世,与我们永远地告别了,此时的他什么都不是,什么也没有了,只有——”学生恍然大悟,语思畅达,情感溢动,语言喷涌:“所以,扬科离开人世时,只有小提琴陪伴着他。”“此时此刻,在扬科眼里,它不仅仅是一把小提琴,而是生命中最知交的朋友了。在这里只有“躺”字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灵性的……”这样的课堂,教师以智启智,以情唤情,课堂在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上,生成旁逸斜出,呼之欲出…… (三)超越文本,闪烁智慧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如一教师上《麻雀与燕子》,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一只燕子看到一只麻雀在它的窝里,燕子飞去找来很多朋友,他们把燕窝封了起来。而燕子却还在窝边唱着歌,绕了几圈后便飞走了。老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麻雀与燕子》,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燕子很残忍,它把一只麻雀活活地封死在自己的窝里。”“我不喜欢这只燕子,因为它太无情了。”一个学生很干脆地表明态度。第三个学生补充道:“我也不喜欢这只燕子,因为燕子与麻雀都是鸟类,它们应该互相帮助。”这时,老师说:“你讲得太好了,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是朋友,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爱才对呀。”话音刚落,又一个学生发言了:“我不喜欢这只燕子,因为它很残忍,我也不喜欢这只麻雀,因为它想不劳而获。”“你很会读书,你读出了自己特有的感受,真了不起。”老师表扬了他,并且接着引导,“既然你们都不喜欢燕子和麻雀,那你们心目中的燕子与麻雀是怎么样的呢?来,拿起你们的笔,我们重新改编麻雀和燕子的故事,让麻雀与燕子都变得可爱起来。”于是学生动笔改编故事……这样的课堂里,生成的不仅仅是语言,学生在语言的演练中,自然地进行着人世间最崇高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样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永恒追寻的美好境界。 的确,语文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精神营养,只要学生“悟”得其神,“疑”得其精,“超”得其度,他们的精神必将更加富有、灿烂,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必将更加丰润、厚重,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必将因生成而精彩纷呈,因充满智慧的灵光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