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编程加工》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任宏梅 教材结构: 本节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3章的第2节。本节共1课时。 从本章开始将介绍信息加工,它是整个信息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本章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方式,再进一步介绍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自动化、人性化、智能化三中主要形态。考虑到目前大多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都可以建立在细细技术的人性化合大众化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将信息加工环节的内容重点放在了计算机的人性化信息加工部分,其所占得篇幅也较长。签于篇幅平衡的需要,除了对信息加工的整体介绍外,我们还将自动化(编程实现)信息加工和智能化信息加工放入到本章中,而将计算机室人性化信息加工放到第四、五章详细介绍。另外,将自动化信息加工放在另外两种形态之前介绍,是希望让学生理解后两种信息加工形态其实都是在前人编程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计算机加工信息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 本章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信息加工方式的变化,理解利用计算机加工信息的三种基本形态,体验通过编程加工信息和利用智能化信息加工工具加工信息,理解计算机加工信息的工作过程、基本思想和原理。 第二节要求学生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指导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理解计算机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节重点是让学生体验通过编程实现计算机加工信息的整个过程,知道利用计的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内在机制,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理解人的思维在计算机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1)初始程序代码,初步了解程序执行的主要过程 2)感受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1)理解计算机进行信息编程加工的主要过程 2)感受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理解人的思维在计算机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学生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大部分表现为对WORD、EXCEL、上网等有一些认识,初步具备了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也具备初步的合作学习能力。但几乎都没有任何编程语言基础知识,对学生来讲是首次接触程序设计,算法是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对学生不能要求过高。因此,这节课对于程序代码的认识与编写也只能是了解与尝试,重在了解编程加工的过程。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就是要琢磨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因为在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针对高一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已经都能理解“二次函数”的画图步骤,就用一段计算机程序来画“二次函数”的实例作为解剖对象,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该活动中来,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性”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本论文由论文格式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www.lwgsw.com,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学生从活动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再通过“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并向学生提出要解决问题(5分钟) 执行画二次函数的小程序; 数学课中是如何画函数图像的? 看程序运行过程; 学生总结数学课中画函数的方法; 观察是否引起学生兴趣; 听学生回答; 学生有点好奇计算机是如何画函数的? 老师提供画二次函数的代码并简单剖析,提供相关的帮助素材;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思考(10分钟) 简单剖析程序,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的资料介绍 自主学习课本P47的资料,帮助更好的理解程序的结构组成和语句的具体作用 观察学生是否对课本的语句作到理解,以便下面能分析修改代码,计算机调试运行
学生从多方面验证假设,学生作品交流分析,学生展开讨论再验证(20分钟) 展示一名学生的“y=-x2”的函数图像
学生陈述他是如何思考让计算机画这个函数图像的整个过程。(方法、思路等) 其他同学通过该生的发言,纷纷若有所思领悟的样子,跃跃欲试 归纳总结与提升(10分钟) 师生一起得出程序执行的主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