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走进图画的世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7课《初识画图》。主要内容是初步接触Windows里自带的“画图”软件,主要向学生介绍了软件的启动、退出和主界面基本组成部分。“画图”是小学生在刚刚接触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习的第一个重要的应用软件,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内容。“画图”软件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并且为后续学习较难的课程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课只是“画图”软件教学的一个开端,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学习“画图”软件的兴趣,激起同学们用“画图”软件创作图画的欲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前面刚刚学习了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知道了计算机的主要构造,也初步掌握了“鼠标”和“键盘”的操作。在此基础上,引入 “画图”软件的教学,利用美丽的图画,激发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且“画图”软件的难度并不高,学生比较容易上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过要想用“画图”软件画出漂亮的图画,就必须熟练操作鼠标,掌握画图工具箱的用法以及运用美术的一些技巧,并不是件能一蹴而就的事情,通过对“画图”软件的学习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目标维度 行为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打开和关闭“画图”软件的方法,认识“画图”界面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 能知道各种工具的名称,了解它们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画图”的兴趣,并通过学习“画图”软件,激发同学们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画图”软件界面的组成部分。 难点:初步了解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名称和作用。 五、教学资源准备 用“PowerPoint”自制教学课件,自制“工具箱”和“颜料盒”的彩色挂图,准备一些奖励用的小奖品。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图画吗?你们平常都是用那些工具画图画的? 老师上次请同学们回家后创作一张美术作品,今天带来了吗?请大家把手里的图画举起来,让老师和同学们欣赏一下。 学生展示用传统美术工具制作的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大家觉得这位同学画的怎么样?好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自己画的几幅图画,大家看一下,觉得老师画的怎么样? 你知不知道老师是怎么画出这几幅画的呢? 对了,老师用的工具就是windows系统里面的“画图”程序。 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用“画图”程序画出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初识画图”。(板书:初识画图) 学生讨论彼此作品的亮点与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初步知道要画的好看,需要掌握哪些要素。 利用学生平常熟悉的美术工具来引入电脑绘画软件的教学,在比较两者不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在计算机上“画图”的兴趣。 新授 哪位同学以前接触过“画图”,那你能不能告诉全班小朋友,怎么样启动“画图”程序呢? “画图”程序和windows的绝大多数软件一样,都是单击“开始”按钮,鼠标指针依次指向“程序(P)” “附件”,单击“画图”命令。
(板书:开始——程序(P)—— 附件——画图) 请同学们自己找到“画图”程序并启动,比一比,看谁第一个完成。 学生学习打开“画图”软件的方法,并实际操作。 在学生原有的电脑操作基础上,教授打开软件的方法,并通过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印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授 大家仔细观察,“画图”的窗口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画图”窗口除了有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外,还有一些特有的组成部分,谁能把它们指出来,猜一猜它们的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适时给出各部分的标准名称(板书)。 1、画图区:在这个窗口中,有一大块空白区域,这就是用来画画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画图区”。 2、工具箱:画画当然需要很多工具,在画图区的左边就有一个工具箱。 3、工具状态选择器 4、颜料盒 老师觉得留给我们画画的地方太小了?怎么样把画图区扩大呢?谁会? (只要把鼠标移动到画图区的右下角,变成双箭头,拖动鼠标就能改变大小,和改变windows窗口的大小是一样的。) 注意,老师要变魔术了,仔细观察,窗口发生了哪些变化?(工具箱和颜料盒没了)其实,“画图”程序可以很方便的隐藏或者显示工具箱和颜料盒,大家想不想知道怎么样隐藏或者显示工具箱和颜料盒啊?这节课如果最后有时间的话,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索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好不好? 本论文由论文格式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www.lwgsw.com,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用“画图”程序画画,和我们平常美术课上的画画可不一样,首先得掌握各种画图工具的用法,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看书自学P32页第二部分。 学生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总得出结论。 学生演示方法。 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工具箱。 由于学生在学习“我的电脑”一课时,已经知道了windows窗口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知识迁移,“画图”软件的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并不难掌握,而又因为“画图”软件特有的画图区、工具箱、颜料盒等形象比较直观,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出它们的大致作用,教师适时给出它们的名称即可。 通过快捷键隐藏工具箱和颜料盒,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深入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授 工具箱中有多少的按钮? 这么多工具怎样来记呢?不要着急,把鼠标移到其中一个工具按钮上,停留几秒钟,你会发现什么?(出现此按钮的提示)而且形象化的按钮本身也能帮助记忆。 那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有些什么作用?怎样使用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尝试。 教师和学生单独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问题。 谁愿意说说你对哪个工具最了解?它的名称是什么?怎样使用?请你扮演喜欢的工具,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好吗?(指出被选中的工具,按钮会凹下) 大家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请大家告诉老师,这些是什么工具呢?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选定不同的工具时,在工具箱的底部的工具状态选择器分别出现了不同的选择,可以用来确定所选定的工具的类型、大小和范围。(教师演示)
一幅好的图画当然少不了色彩,你们知道选择颜色的地方吗?(在画图区的下面的颜料盒)使用时只需把鼠标指针移到你要选用的颜色上,单击就可以了。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到这呢就快下课了,那怎样来退出这个“画图”程序呢? (板书:文件(F)——退出(X)) 如果还没有保存画好或修改过的图形,则在退出“画图”程序时,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对 学生上机操作,尝试使用各种工具。 学生边说边演示,鼓励台下学生向台上演示的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 学生完成书P33页实践园 学生试着选择不同的工具和颜色,看看工具状态选择器的变化和画面效果。 学生上台演示,边操作边说过程。 初步认识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研究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互相交流工具的使用方法。 后面有专门的课文教授工具选择器和颜料盒,所以它们不是本课重点,教师只要点到即可。 “画图”软件的退出和“我的电脑”退出方法类似,通过知识迁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授 话框。这时,如果单击“是(Y)”按钮,则保存图形后再退出;如果单击“否(N)”按钮,则不保存图形就退出;如果单击“取消”按钮,则不退出“画图”程序。(教师演示) 拓展运用 同学们,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刚才变得小魔术是应用了“画图”软件的快捷键CTRL+T和CTRL+L,快速隐藏了工具箱和颜料盒。其实“画图”软件还有很多秘密,等着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发现它们,大家愿意吗? 回应了前面设的疑问,进一步激起学生深入研究学习“画图”软件的兴趣。 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画图”程序,学会了怎样进入与正常退出Windows的“画图”窗口,以后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画图”程序的使用。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紧扣书本,把时间留给学生。 本节课的设计我还是偏向于一堂家常课,课堂教学中避免了“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25~30分钟左右。紧扣教材,精讲多练,给学生以读书和独立思考、实践的时间,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领和答疑解惑的作用,。 2、充分挖掘教材,合理补充教材内容。 这节课教材内容较简单,主要内容为打开和关闭“画图”软件以及认识“画图”窗口。如果光是讲解书上的内容,肯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于是我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工具箱和颜料盒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了“画图”软件的功能和作用,通过他们动手实践,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工具箱的工具比较多,要让学生一下子记住他们难度较大,于是我先是让学生猜一猜各种工具的名称和可能的作用,然后在看书以后,实际使用中验证自己的猜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我还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扮演各种工具,代入性的介绍自己,全班同学在寓教于乐中,牢牢的记住了各种工具。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还设计了快捷键隐藏工具箱和颜料盒的环节,学生们显得十分好奇,充满了一探究竟的愿望,课堂教学得以顺利的展开,课堂气氛也相当热烈。 不足之处: 1、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还不够。 这堂课自始至终还是由老师把握着学生思维的导向,推着他们走向老师确定的教学内容,虽然学生的讨论和操作时间并不少,但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原本打算在课前提出一个总的研究目标和若干个程度依次渐进的小问题,放手让孩子们去尝试、去讨论、去探究问题的答案,甚至可以提出我都没想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最终对“画图”软件有一个最为全面和直观的了解,教师在其中只是在一旁倾听并稍加点拨,起到答疑解惑、保驾护航的作用。只是考虑到自身能力有限,对课堂和学生的掌控没有信心,不得不放弃这个尝试的构想,颇为遗憾。 2、评价机制流于表面,没有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我对学生的评价还仅仅停留于口头和物质上,流于形式,没有外在的表现。我想可以事先设计一张表格,让学生按照学习情况打分,评价结果一目了然,比如还可以将全班同学的表格数据统计、分析,制成班级学习情况图表,这样的评价体系会更全面、更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