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的王国——画多边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菜单”。“画图”程序又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第一个应用软件。“画图”单元是信息技术的开端。三年级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充满着未知的好奇。学生的激情与好奇是宝贵的财富,它稍纵即逝,而简单易学的“画图”工具就承载了抓住这个瞬间的重要责任。“第2单元 用计算机画图”就是要训练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能力,让形成良好信息学习习惯。 第5课 神笔马良我来当:本节就是让学生认识“画图”窗口,改变“画纸”大小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要求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观察能力。 第6课 水中帆船摇啊摇:“画笔”、“直线”和“曲线”工具对比授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简便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课 五颜六色海滨游:让学生认识“颜色提取器”、 “填充”等新工具,综合使用已学习过的工具绘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8课 热带鱼儿游得欢:让学生用“椭圆”、“矩形”、“圆角矩形”“曲线”和“多边形”工具。而“矩形”、“椭圆”与“圆角矩形” 工具的使用方法相类似。本节大部分只需要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掌握操作技能,运用画图工具作简单的规则图形。而“多边形”工具的学习看是类似,却有区别。故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工具的独特,深刻领会操作方法,学会信息学习方法,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9课 成群结队去旅行:让学生掌握“翻转”、“旋转 ”、“拉伸”、“扭曲”、“复制”与“粘贴”命令,掌握移动图形的技巧。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掌握技巧与方法,让学生感受自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10课 看谁绘画有本领:采用不同题材让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图形时鼓励多用之前学习的工具,通过多种工具有机地结合能画出美丽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图形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感。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时刻,发现不同问题可以应对,进行相应修改,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二、学生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与抽象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和未知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但在信息教学的过程我发现学生还是有其规律可循。 1、学生无意记忆占优势:直观的信息能引起兴趣;生动的故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的色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朗朗上口的童谣更便于学生记忆。 2、学生有自己的认识空间:儿童特色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评价中发表独到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现模仿到创造的飞跃。 3、方法学习占主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尤其是低年级,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我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画多边形”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画图”工具的使用。此时的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下: 了解了画图界面 学会了启动、保存和退出画图的方法。 掌握了直线工具、矩形工具、椭圆工具等。 认识了“颜色提取器”、 “填充”等色彩工具。 学生可以可以综合使用已学习过的工具绘制简单的图形,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本课“多边形”工具与之前工具的操作差异也必将成为本课学习的最难点。 三、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多边形”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能运用“多边形”工具作多边形。 (2)了解“多边形”工具使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3)使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工具组合画出图形。 2.能力目标 (1)能在教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下,完成项目既定的操作目标。在画多边形的过程中领会操作方法,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 (2)让学生掌握 “多边形”工具的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工具组合来实现图形制作以及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思维创新及互助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赏识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成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 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励,在展示中自信,在互助中成长。让他们在“谜语”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在“show time”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童谣”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知、巩固旧知的喜悦;在“诱惑”下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如何用多边形工具绘制多边形 教学难点:如何完成多边形图形的绘制 (三) 课题分析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上册(龙芯版)“第二单元 用计算机画图画”下“第8课 热带鱼儿游得欢 ”中的“画多边形”的内容。 “画多边形”又是“画图”单元中的难点。本节课的内容仿佛沿袭了之前的使用方法但又异于从前。“画多边形”是画图工具使用的基础之一,是学生学习画图软件的重要一环。是前面所授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其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多边形工具”的基本方法,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却在“画图”操作中是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动手的技巧只能在实践中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快速记忆、精讲多练的原则。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用信息的方法来操作 “多边形”工具,用美术的视角来探究“多边形”工具,掌握“多边形”工具的基本操作。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信息的美术观和创新操作的意识。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猜想、去讨论、去动手去实践。从而有目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操作方法和良好实践习惯,形成初步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于上述几点,我在设计这部分教学时,重点放在方法的讲解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需求下,结合任务驱动来完成各项任务,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四)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理念分析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而信息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早已充满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与它亲密接触,盼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往往就是游戏。所以在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计算机是工具,不是玩具”。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精彩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本论文由论文格式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www.lwgsw.com,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我认为信息课,不同于其它课,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其教学方法应更灵活。“互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就是一门必修课。“互动”不仅仅是“学生与机器”“教师与机器”,还有“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完成新课任务后,自主创新练习,巩固新知识。教学不仅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信息处理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评价并非一味的批评或夸奖。教师评价课堂上普遍使用,如果说“教师评价”是一门技术,那么让学生学会如何“自评”、如何“互评”就是一门艺术了。如果学生作品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请学生自己演示,并介绍其创意思路、操作步骤,评价自己的得失。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发表意见,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参与其中,主动探究,学会取长补短。当然对每个学生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要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评价,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互助的乐趣;让学生在评价中前进,在评价中成长。 2.教学方法分析 我们的课堂,每节课都有它独特的教学方式,不能照搬其他的课程。常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如同我们的学生一样,任何填鸭式的教学都必然以失败告终。过去我们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往往忽略了课堂并非老师个人的独奏曲,而是师生共同谱写,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的协奏乐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用配套的新颖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对各个知识点的讲授,我首先采用问题教学法,引起学生兴趣。再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融入其中,进入水下世界。在多边形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法、发现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对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 、创新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学习、创新学习,完成自己的水下世界。让学生在互助中,不断提高自己。让同学们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主旋律。 (五)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1)在教室布置一些水下世界的装饰。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1)极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2)有关多边形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