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信息技术下册《插入图片》教学分析 苏州市大儒中心小学 严效栋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知识的覆盖面是非常广泛的,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完全照本宣科是背离“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特征的。《插入图片》是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小学)第六课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学习Word的重要一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Word文件的基本操作后对文章版面进行美化的第一课,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看,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如在教学中只让学生单纯为掌握知识而教,会造成学生处理信息的盲目性,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在体现学科特征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以及教会学生会学习是重中之重。
二、教学目标 : 1、掌握将剪贴画及文件中的图片插入到Word文档中的方法。 (这是本课的知识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插入图片并调整图片在文档中的位置。 3、调整图片的大小 (以上两点是本课的难点) 2、图文并茂地修饰文章,感受创造的乐趣。 3、在学习中锻炼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提供相关材料,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 (以上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4、实现以上目标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这是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5、学生进行探索、尝试性学习时,可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培养起团队协作的精神。 (这是本节课的思想道德目标)论文由论文格式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www.lwgsw.com,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综合归纳以上目标,即设置一个个性化的计算机应用环境,也就设计出了这堂课的“总任务”。教学过程中,把总任务细化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WORD的一些基本操作,对WORD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可作进一步的提高,注重学生的探索性操作,充分发挥即时反馈、评价在技能训练中的积极作用。在本节课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设计出有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学生在完成一个有一定趣味的任务时会很专心,乐此不疲。
四、教学方法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创造出体现自己独立个性、有创新精神的电子作品?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核心思路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学的组织包括任务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之间的协作,同时,鼓励学生创新。 第一阶段:基本知识学习教师提出一个明确的任务,并可以给出范例;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发现新问题;教师讲解任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粗略的解决思路;学生上机操作,教师随时解决学生碰到的实际问题;教师现场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还可继续自由探索。 第二阶段:学生构思设计自己的作品;创作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集体评价作品。 基于上述考虑,简单的操作可让学生自行完成,复杂的有代表性的操作可以教师演示,然后让学生练习,学生自己探索求异。本节课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基础性学习部分,另一个是创新性学习部分。分别对应提出任务、讲解、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法。 以上两种教学法都以相应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为此,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任务驱动;分析探究;问题导向,定位、细化探究目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集体评讲;归纳小结;反馈学习效果。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可作相应的变通。
五、教学过程: (一)展示范例,明确任务 展示一个“奇妙的互联网”文档范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行探索,通过自主学习,创作出同样的演示效果。 根据“动机需要”理论、态度学习的原理,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这样导入课题一方面明确了这堂课的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的印象深刻,将教学目标寓于任务之中,使学生在主动地去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实践证明以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逐步展开教学是比较有效果的。
(二)自主学习,积极探索 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单纯着眼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师提供图片资料,提示书上可供学生参考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制作出与范例相类似的效果。学生针对任务,自己看书,边看边操作,对不明白地方作一标记,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自己记下来。
(三)汇报交流,共同学习 先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收集全组的不懂问题,然后组织全组给予解答,最后由组长整理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准备向全班汇报。而后各组长上台交流学习经验。最后学生完成任务创作出与范例相同的演示效果。 在此环节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学习,相互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给学生汇报交流的机会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四)运用经验,自主创新 在学生掌握了完成范例任务的技能方法后,立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去完成一个“废纸的利用”的任务,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所需的素材,运用刚才已学会的知识,自行设计一个环保题材项目,并将其做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文档。学生上互连网利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搜索到若干与任务相关的网址,并下载图片,保存文字,根据自己所需,对下载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简单的组合,初步制作一份自己的作品。
(五)评价交流,归纳总结 将同学的作品进行交流,并由同学们进行评价。通过成果的交流评价,不仅可以使更多的学生的学习长处得到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激励,还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同时,可以让学生个别交流,将自己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可以利用网络的广播功能向大家呈现。 借学生在相互欣赏,相互评价时马上进行课堂小结:要创作一个自己满意的作品,除了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得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协作和创新。 设计这样的练习和小结:抓住了爱探究是学生最宝贵的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 至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教学反思: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是不可能时刻紧紧跟上主流的。学生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固定不变的内容的同时,应注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掌握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才能终生受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贯彻这一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