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认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由此可见,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还应注意语文本身的一些特点: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需要生活化,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具体是看、听、感、想、做;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结合语文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以下方法在激励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上是比较有效的。 3.1 课堂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3.1.1 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根据学生探奇的心理,设置悬念的“圈套”,让学生去钻,也不失为激发兴趣的一条锦囊妙计。在教学中有很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如时事政治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下面以我在珠海市第三中学实习期间曾运用过的创设情境导入法为例说明其妙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讲述香港回归的新闻,鉴于高一级的学生在当时还只是小学生,现在大都对这一历史盛事印象不深,于是在讲这篇课文前,我决定先放一段当年报道香港回归的录像。伴着节奏明快的音乐,振奋人心的画面一幕幕地呈现,新闻播报员以浑厚的男中音充满激情地解说着香港回归的全过程。同学们无不感到热血沸腾,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人人沉浸在香港回归的巨大欢欣与自豪中。学生们受到短片的感染,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习的内在动力被激发,使得整个课堂氛围很好。结果这节课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善于创设情境,激发情趣,进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1.2 提问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理论分析可知,当提问难度适中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一美国教授[ 转引自师小琴.激发学生兴趣——语文教学从“生活化”入手[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17):25-26. ]讲授《灰姑娘》一课的片断: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袋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袋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袋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辛袋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袋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晕了(老师做晕倒状,全班大笑)。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袋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袋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我也会阻止她参加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你们明白吗?后妈并不是坏人,只是她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袋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并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由于该教师提问得当,不但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默化了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 3.1.3 感受语文美感激发学习兴趣。 寓教学于美的欣赏中,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张健老师[ 语文学习编辑部.课堂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9-51.]在讲授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别出心裁,通过与学生探讨我国关于描述“春花”的古诗词,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春》的优美意境。该老师是这样做的: 在品读完春草的嫩绿新美后,该教师让学生列举写花的诗句,学生们相继背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初步创设了较为优美的课堂氛围。接着,该教师板书了冯梦龙对名花品格描写的诗句,如下: 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芍药芳姿少比,石榴丽质无双。丹桂香飘月窟,芙蓉冷艳寒江。梨花溶溶夜月,桃花灼灼朝阳。 这个可感性极强的例证,唤起了学生真切鲜活的美感,使他们迅捷进入课堂审美境界。张老师顺势诱导,板书了朱自清描写春花那段文字的奥妙之处: 第一句拟人,写春花报春的闹猛。 第二句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第三句通感,写花果满枝的丰硕。 第四句衬托,写蜂蝶采花的热烈。 第五句比喻,写野花的繁多明丽。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