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引导学生找回语文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是因为对学习语文失去了信心,这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部分学生对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没有兴趣,却钟情于一些内容浅陋、文字粗糙的“阅读快餐”;有些学生对语文采取被动学习的态度,遇到问题消极思考,依赖教师给出的答案,利用参考书应付教师所布置的作业等。相对于这部分学生,以上提到的激励方法也许作用不大,甚至没有任何效果(以上是针对普通学生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些理论分析和方法探讨)。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以找回学习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当人和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处于此心理状态下的学生语文学习动机降低,且容易对语文产生倦怠心理。 在语文学习中,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根据韦纳理论,“努力”这一内部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训练使他们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归因训练步骤[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7.]: 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 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后三个步骤重复进行,逐渐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能灵活掌握运用此归因训练步骤,对帮助学生找回语文学习兴趣相信是大有帮助的。另外,学生如果作出更大的努力仍不能带来进步,就会陷入更大的无助感之中。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将问题归因于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教师可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并予以方法指导,如不少学生经常写错别字,有些学生在写“藏”字时,不是少撇,就是少点,错误率极高。教师可就该字编一个故事: “戈”是一种兵器,在清朝时,有一位大臣被别人诬陷,受到清兵追杀。在与清兵搏斗中,他夺下了一个士兵的矛盾。最后,他终于逃脱了士兵的一路追杀,躲进一座茅草房(板书: ),把矛盾放在屋后(板书: ),自己躲在茅草房里(板书: ),把自己带的兵器放在身前(板书:“藏”),以便随时作战。通过这样的讲解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在牢记该字的写法的同时也明确了应把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而非学习能力,从而很好地保护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由此可知,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他们考虑如何加强认知技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使用各种策略,即考虑如何去努力,不是蛮干,而是巧学。 通过以上归因纠正以后,前面提到的激励方法就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结语
语文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实践证明,要实现语文的素质化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问题。本文只是就该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永远的话题,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懈探索,结合自身特点、学生特点、课文特点等,不断发掘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语文学习编辑部.课堂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王淑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思[J].林区教学,2005, (4):25. [5]龙梅.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8):72. [6] 汪专政.试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21(3):63-65. [7] 彭志忠. 开启兴趣大门 激发学习动机──语文兴趣教学的初步尝试[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0,(2):21-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