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落魄知识分子的精神幻梦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所作,以妖狐鬼怪为主题的志异小说,书中大部分故事都是以书生为主角,这些形象脱胎于蒲松龄道听途说的民间神异传说,再经过作者自己的心情体会,进而创作出来的全新的,带有落魄知识分子典型特征的书生形象,这些形象虽然性格迥异,境遇不同,但都有一些典型的共同特征,将在文中一一论述。 (落魄的含义不单指生活困难,广义上还包括志向受挫的精神落魄。) 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聊斋》一书中的书生大多与鬼狐仙怪产生直接交集,而交集的方法基本上是以艳遇为主;郁郁寡欢的,或家无长物的年青书生,在半夜遇到美女投怀送抱;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幻梦,作为以蒲松龄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读书,但是现实的残酷往往让他们苦读数十年,却一事无成,并且没有能力去应对现实的生活,在这种境遇下,他们沉溺于一种精神上的海洛因——幻想。 在这虚无的梦幻中,突然出现的妖鬼美女都是美艳绝伦、热情大胆的,可以接受在封建社会顶峰时代的社会风俗下,与男人第一次见面就可以马上发生性关系,并且随着美女而来的还有考场得意,金榜题名,并且家道从此殷实,在书生志满得意后,又会以‘缘分尽了’这一理由飘然而去,让书生不必承担任何责,这在视名节重过生命的封建年代,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这些行为正是按照书生们的幻梦来安排的,寒窗苦读之中寂寞凄凉,这时候就渴望有美人献身相伴,并能带来官运、财运,落魄的书生全然不在乎圣贤书中的教导,可以随意坏人名节。当自己功成名就了,他们又想起了圣贤的教诲,开始担心来历不明的女子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名声,于是这时候妖鬼美女就要自觉离去,好让书生重新开始自己光明正大的人生。 这就是知识分子幻想的故事性具现,也是蒲松龄自己的主观愿望表达,因为在现实中不成功的人,无法坐拥美色,所以他们将这一希望寄托在幻梦之中,这种行为在现在又有一个新的词可以简练的表达,那就是——意淫。 二、背诺负心与琴瑟和谐 《聊斋》一书中的书生们虽然饱读诗书,但是他们中有些人的道德品质却往往十分低下,除了上文所说的好色无德外,还有着一种表现,便是背诺无信,负心无情,贪名逐利。 化作美女来相会的狐仙,往往会交代书生,不要告诉外人,书生虽然当面答应,没过多久却忍不住在同学之间大肆宣扬,为自己的薄面添光,最后导致狐仙负气而去,书生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有些书生原有糟糠之妻,却被仙精鬼怪所迷惑,抛弃旧爱,迎向新欢,最后更被妖怪所害,更有的家里有了狐仙妻子,没过多久又被别的美女或者狐狸迷惑,于是始乱终弃,可见当初相好就是一时冲动,所以后来的背诺负心更是情理之中。 而除了仙怪美女外,狐狸们还会化作少年、老翁、书生,来和人类的书生交往,或以兄弟称,或以师徒称,然而日久之下,这些读书人却都起贪婪之心,或直接向这些仙怪求钱财,或干脆出卖之。 不过即使如此,也有和这些狐怪美女相守到老的书生,还有和狐狸学者成为至交的学子,他们往往淡看功名,轻视利禄,所以能心无它意的和这些仙怪们一起论学,这也体现了作者在感叹于人类欲望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类情感中美好的一面,并且在很多故事中的主角都做到了躬身自省,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人都能自省的美好愿望,所以很多故事的结局里,自省的犯错书生都得到了宽恕。 三、以放浪为风雅
《聊斋》一书中的书生形象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他们出场时还往往伴有一大批朋友同学,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集体形象,他们之间也表现出很多知识分子共性——以放浪为风雅。 嗜酒无度 书中大部分故事离不开饮酒,且并非一般饮酒浅尝辄止,往往都是饮酒到烂醉如泥,大约从晋代竹林七贤开始,知识分子都以豪饮为名士的象征,并且以酒后无状失德为风雅浪漫,这也正符合落魄知识分子的典型心理特征,借酒消愁,或者借醉装疯卖傻,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倘若成了殿前钦点状元郎,想必怕君前失仪,断不敢烂醉;就连作者蒲松龄自己,也因为仕途坎坷而贪恋这杯中之物而不能自拔。 狂傲不羁 不少读书人自号‘狂生’,以佯做癫狂来博取虚名,故意行事出人意表,待人狂傲无礼,诸如打赌夜探坟冢,或夜宿鬼屋等等,也都是这些所谓‘狂生’为了博名而所做的冒险行为,而之所以要做狂生,也是因为落魄之下,越是自卑的人,反而越自傲,想靠兵行险招,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如果已经是位列公卿,想必不但不再做狂生,连当年事也不愿再提起了。 3.耻于劳作,不耻于寄生 书中的落魄书生很多,除了郁郁不得志的,大都是家道贫困,甚至无以为继的,然而这些书生们除了暗自垂泪,或引吭悲歌外,却不肯做一点劳作来换取些许收入,已有家室的,往往都是妻子们在努力经营,而做丈夫的却和其他一些类似的书生终日烂醉或者癫狂放言,完全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4.轻薄无行 自古以来就有‘文人无行’的说法,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读书人放佛天生高贵一般,所以他们往往自持身份而做出一些无行的事来,有些故事里的,听说朋友家有美妾,赖住在别人家中不走,非要看看长的什么样,又或者自诩风流,爱好娈童,甚至尾随别人内眷的车驾,出言调戏,而以上这些‘无行’的行为,就连作者蒲松龄提起时,也没有表现出特别在意或否认的态度,说明这些行为在当时是被认为是读书人风流不羁的一种表现。 四、结论 蒲松龄结合自己的心态,还有民间的传说故事,创造了一些列的落魄书生形象,他们代表了当时科举制度下数量庞大的受害者,他们经历数十年寂寞寒窗,最后却一无所得,只能以这样的幻梦来麻痹自己的精神,幻想着自己碰到狐仙美女,能过幸福的小日子,幻想能碰到仙怪师友,从此前途无量,在这幻想之中,又难免被自己的欲望左右,使得故事里的书生经常作为一个残缺个体出现,这也是落魄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自卑造成的,这又使得故事总有一个好的开始,却未必是理想的结局,就算是作者本身也没能逃出这个怪圈,蒲松龄的生平也正是验证了这个规律,一生考取功名却一无所获,最后家徒四壁,潦倒度日,终日借酒消愁,收集着民间故事,来营造自己的幻梦。每一个故事,都是自己的一场幻梦,每一个书生,都是自己的一个化身,他用这些形象,来展现自己的、也是当时千万落魄知识分子的精神幻梦,用这些故事,控诉着摧残人性的科举制度,也控诉着‘吃人’的封建等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