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创新意识的概念 从哲学上理解,创新意识就是人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新产品的自觉主动的觉察活动,它是人的高级主观能动性;它是具有决定性反作用的高级意识活动;它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主体的内在动力。 从心理学看:意识是指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凭借语言实现的心理反映,即人对客观现实凭借语言的自觉反映,也就是有意识的反映。创新意识即应理解为凭借语言的自觉创造的心理活动,或创造新事物的自觉心理活动,或有意识的创造心理活动。 从上述概念来看,本人认为心理学和哲学两方面的理解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对于小学生的创造活动过程,一方面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内在的动力,是创造活动的开始并始终影响着整个创造活动,也是创造活动培养的最高目标;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是在创造实践中产生、发展、检验与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螺旋上升发展,一直贯穿于发明的全过程。 二、创新意识的因素 (一)、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综合分析每名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找出适合的教育方法,这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应因材施教。受性格、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多维性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思维惰性较强,习惯于等待老师公布答案;有的学生虽喜欢思考,但不善表达,老师提问时他们往往闭口不答;有的学生表现欲较强,总希望能第一个回答问题,但常常是不加思考,脱口而出。因材施教要求我们兼顾上述各种学生的行为方式,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对待第一种学生,我们要主动提问;对待第二种学生,我们则应鼓励其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待第三种学生,我们应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 此外,我们还要重视学生已有的不同想法,对学生提供的不同答案,要认真分析,切不可将自己的理解方式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传统教育方式的一个重大误区就是设定结论和作业标准答案,然后让学生围绕答案进行思考。以学习古诗为例,传统教育模式往往要求学生先把诗背下来,然后逐句讲明古诗的基本意思,最后告诉学生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此讲授任务基本完成。但这不仅不会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甚至会由于强迫学生背诵而成为负担,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心理。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种新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外,我们还尝试其他诱发学生思考的手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如利用主题班会,我们组织各种讨论,包括“如果我是班长”、“我当一天老师”、“我们家的一件事”、“我的一次说谎经历”等话题,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我们要不断努力探索各种新渠道,成为学生创新的推动者。 (四)、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说。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对老师有感情,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 (五)、打破教学常规,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之中,无论是观察问题的角度,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常规,但都不能思路单调,否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见,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增强求异意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保护好奇,启发求知欲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与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学生有好奇心,应该得到表扬,哪怕提的问题有时近似荒唐、幼稚。相反,如果一旦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持续打击或挫折,学生会在心灵深处产生恐惧、害怕心理,从而就会抑制他们求知的欲望,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大胆的试一试,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有让学生开口,暴露他们真实的想法,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目前思维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引导他们思考问题,达到正确的标新立异,无意中让学生接受创新理念,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具体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不断探讨和设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既能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对新知识的渴求和热情,从而提高创新意识。 (三)、课堂上留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大胆提问,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 提问是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单一被动“学答”转为“学问”。教师应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并教给提问的方法和途径,课前、课中、课后都要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机会,随时随地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四)、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力的学生 创造能力较强的学生比较淘气、顽皮甚至捣蛋,他们的行为有时不太合乎常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老师比较喜欢言听计从、听话的学生,对调皮捣蛋的学生难以接受。其实,学生的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行为,往往萌发了创新的因素,就看老师能否捕捉到它,再加以点拨引导,转化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每个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思索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知,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