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养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有效性 从远古看,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体现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对于课堂教学来说,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 存在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下列现象。 1、预习要求不具体,导致预习不到位。 有的老师布置作业时,只说:“今天晚上预习×××内容。”学生就走马观花的看一遍,导致预习不到位。 2、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 凡事的有法,有路可循,否则学生无从下手。 3、预习得不到落实。 晚上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老师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反馈。 4、预习见高不见低。 由于预习不能实事求是,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总是以优先预习效果取代全班学生预习水平。 解决的策略: 1、开设预习指导课 教师应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课前预习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 导学生预习,同时还可为新授课扫清障碍。 2、强调预习结果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对中下层的学生应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感到预习的喜悦,产生兴趣;同时把让竞争意识引到预习活动中,老师在讲课前,可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进行“知识小竞赛”,给较好的学生奖励“智多星”的称号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对困难的学生还要手把手地教,要关心困难生,让学生在体会老师的爱心中,对学科产生兴趣,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 课堂的教学过程作如下的变革: (1)交流、汇报预习。 (2)启发讲解(讲解的方式是让有话说的学生先讲,学生“说得清”的,教师就作“点焊”;学生“道不明”的,教师就作“点拨”;学生“看不到”的,教师就作“点补”。教师穿针引线,师生共同讨论) (3)指导练习(着重辅导学困生)。 (4)检查学习 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多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力;让学生多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多体验,培养学生感知的能力。 4、做好预习指导,提高预习质量。 做好预习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布置不指导,那么学生的预习效果就不会很明显,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而言,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指导学生预习时,我们根据不同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多种形式地指导学生预习:有指导操作预习,有指导知识迁移预习,有指导类比预习,有指导插图预习,有指导知识系统化预习,有指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习,有指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习……作好预习指导,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
五、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理论价值 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1、《培根作品选》 2、《素质教育指导丛书》 3、《新课程标准》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