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特点 [摘 要]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典民间叙事诗中杰出的诗篇,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全诗共有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六十五个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部。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关键词] 长篇叙事诗 地位 承前启后 继承 影响 比兴手法 人物美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典民间叙事诗中杰出的诗篇,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像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发出耀眼的光芒。《孔雀东南飞》全诗共有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六十五个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部。 一、《孔雀东南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以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芳香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作为汉乐府的杰出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承继性。它的成就,灌溉了中国后代的诗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成长。 (一)继承前世文学,延续精华 我国的文学如一幅优美的画卷,《诗经》则是我国文学画卷的起点,如一座丰碑,影响着后世文学。 1.《孔雀东南飞》传承现实主义风格 《诗经》中的民歌,从多方面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诗中所叙述的事件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与生活相关;刻薄的婆婆、软弱的男主角和坚贞的女主角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而诗中所表达的婚姻悲剧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足见它延续了中国现实主义特色,所体现的现实风格更能打动读者,还更能让读者感动诗文的真实性。 2.《孔雀东南飞》的情节结构继承了《诗经》的亮点 《孔雀东南飞》系统安排了事件的发生、冲突和结束。它从刘兰芝离开焦家开始,写到刘兰芝和她的哥哥的矛盾与焦仲卿与焦母的矛盾,再写到殉情。情节多采用照应手法,体现了结构的严密性。这是对《诗经》的表现手法的承继。如开头兰芝自述受到的教育与后文阿母责女呼应;兰芝预见阿兄性行与阿兄表现相呼应;兰芝夫妇的蒲苇、磐石之誓与后来二人的同死共殉相呼应等,都使结构显得严密而生动。《孔雀东南飞》的文化给予了中国的诗文化发展的新的空间,这足见《孔雀东南飞》的情节结构继承了《诗经》的亮点。 3.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继承了《诗经》、《楚辞》的魅力 《诗经》开创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同时也大量地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收到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如诗的开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起兴,象征兰芝被遣回家的伤心、留恋。诗的结尾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写兰芝夫妇的灵魂化为一对鸳鸯,日夕和鸣,用以象征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反映广大人民对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这一点继承、发扬了《诗经》、《楚辞》的魅力。 (二)《孔雀东南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在诗歌形式上,堪称五言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而多用杂言,又逐渐趋向于五言。作为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确是纯粹的五言体了,它始终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形式。汉末建安时期,“三曹”、“七子”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到了东晋末年,隐居不仕的陶渊明继承了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北朝时期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其中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在汉乐府中,《孔雀东南飞》是一块奇葩,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还和《木兰诗》和称为“乐府双壁”。因此,《孔雀东南飞》是五言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在表现手法上,《孔雀东南飞》溉泽了后世文学 《孔雀东南飞》结构谨严,赋比兴手法有着突出特色,这一特色在后世文学中多有表现。 如建安代表诗人曹植的《白马篇》中,主要运用赋的方法,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不惜为国捐躯的青年英雄形象。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这是一首比兴相纬、寄托遥深的叙事诗,景语虽不多,但常常倾注着作者的深刻感受。诗中有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思想不同,内涵各异。 二、《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特点 1、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孔雀东南飞》有一千七百多字,具体而形象地铺叙了新妇兰芝被遣、被逼再嫁以及她同丈夫仲卿殉情化鸟的全过程,情节复杂多变,但成功塑造了兰芝、仲卿、焦母、刘兄等几个活灵活现的形象这主要归功于别具一格的详略处理。 (1)浓墨重彩,渲染人物 兰芝是作者所同情和歌颂的女主人公,作者便挥动彩笔尽力渲染,从正面到侧面,从语言到行动,从外貌到内心世界都浓墨重彩,甚至还要通过写环境、景物以及巧妙地插入抒情议论来渲染,真可谓是“用墨如泼”。如新妇起严妆一段:在当时的社会里,被遣回娘家是极为不光彩而又令人伤心的事,但作者写兰芝却像迎喜事似地梳妆打扮自己,突出兰芝坚忍刚毅、从容不迫的性格。又如写太守家办喜事的场面:作者不厌其繁地写豪华的排场,这一方面是从侧面反衬兰芝的美丽、贤淑,更重要的是突出兰芝不为荣华富贵所动心的高尚情操。 (2)惜墨如金,点缀情节 在另一些情节中,作者却又表现得“惜墨如金”,如焦母与刘兄这样的封建礼教及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人物,作者都是以寥寥数语勾画的。如焦母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和“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两句,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了一个蛮不讲理、独断专横的封建家长的形象。这寥寥几笔点缀得情节更是绚丽无比。 2、双线并进,交递推进 本诗采用了“叙事”与“叙情”双线并行、交递推进式结构,使全诗“水复山重,曲折入妙”,始终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气氛,读来使人回肠荡气!本诗通过兰芝“诉苦”,仲卿“询母”,“拒遣”、“赠奁”、“严妆”、“送别”、“逼嫁”、“迎娶”、“情探”、“殉情”等叙事为主,又以封建家长压迫与青年男女的反抗为主要矛盾,展示双方的斗争,焦、刘生死不渝的爱情,似一根红线,将迭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串成一体,在这条线索中,矛盾的两方面屡次交锋,逐浪推进,直到焦刘以死抗争,进入悲剧的高潮。 3、 首尾绾合,浑然一体。 本诗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鸟飞起兴,直入主题,在这里,无论是南飞孔雀的徘徊之感,还是松柏梧桐的交枝接叶、成对鸳鸯相向和鸣的难舍难分之情,都不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用作起兴、比喻或象征的独立存在的客体了,而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甚至连作者的感情也是那样和谐地融了进去。中间叙事以兰芝为中心,焦母、刘兄等人参差其间,寥寥数语,人物声貌跃然纸上。诗中三事铺饰:“赠奁”、“严妆”、“迎娶”,正是“华缛”“炫目”之笔,与其情事,构成了“五色”之“陆离”。 结句“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诗句所奠定的依恋,缠绵惆怅,感人肺腑,开头结尾一脉相承,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4、绵词叠音,音韵和谐 《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还有一个亮,那就是成功地使用绵词叠音,如“藏蕤自生光”、“婀娜随风转”、“络绎如浮云”等,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又如叠音“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纤纤”突出行步姿态的优美,轻盈。“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连用两个叠音词将怅惘若失,别情依依的神情,跃然纸上。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连用两个叠音词突出,黄昏后天色渐渐昏暗,渐渐夜深人静,绝命时多么寂寞凄凉!绵词叠音的运用,使诗歌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三、经典的人物刻画 《孔雀东南飞》 “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这一形象,她聪明多才,知书达理,不慕荣利,坚强勇敢,这一反抗的女子形象,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 1、动静结合,多角度展现女主人公的外貌美。 诗中从“著我绣夹裙”一句开始动态描述刘兰芝“严妆”的情形,著裙是着装的首要步骤,作者画龙点睛般地写了著裙之后,只用“事事四五通”一句作概括,省略了束素带、穿丝履、著饰物等其它诸多细节,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四句转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刘兰芝的服饰美: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如流纨素,耳著明月铛。鞋子和束带用材高档,质地精美,这两个意象写出了刘兰芝的着装美,“流”字富于动感,使人联想到刘兰芝腰身的柔软袅娜;而发饰耳饰珍贵华美,这两个意象写出了刘兰芝的饰物美。 2、淡笔冷静,显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美 肖像描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形写神”,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使人物“形神兼备”。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描绘刘兰芝的外貌美时,笔调冷静舒缓,表情隐蔽,几乎没有直接赞颂,也没有描写最能“传神写貌”的眼睛和眉毛,而是在冷静的描述中,微露和暗示刘兰芝复杂的内心世界,显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美。“鸡鸣外欲曙”点明时间之早,也许那夜兰芝彻夜未眠,婆婆的无端刁难,与仲卿分离的不可避免,以及可以预见到的回娘家后兄长对自己的逼迫,都使她倍受煎熬。一般软弱的妇女会向焦母屈膝哀告,以图苟且安身,但她没有屈服,她要抗争。她不但要早早起来“严妆”,而且还要“事事四五通”,“严妆”是她表明自己无罪过,维护做人尊严;“事事四五通”折射出了她的心理:沉着、冷静。刘兰芝的“起严妆”使其自搏、刚强、勇于抗争的性格得到了一次集中的体现,面对这样一位内外兼美的女性,读者不能不肃然起敬。 3、用心雕琢,隐现女主人公的人情美 作者截取了“严妆”这一片段,把刘兰芝的外貌美和性格美推到了极致,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中隐现刘兰芝的人情美。在离开焦家的最后一刻,她要“严妆”把自己最完美的形象留下来,让仲卿能时时想起她,当她貌似平静地对镜梳妆时,多少对仲卿的无言的深情蕴含其中。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兰芝上堂拜辞焦母,谦恭的态度,以德报怨式的“念母劳家里”的关怀,都显示出刘兰芝是一个心地善良、有涵养,知人情的女性,而与小姑作别时,“泪落连珠子”,“严妆”时强忍住的悲伤像决提的长江大河之水,倾泻而下。一个真性情的刘兰芝跃然纸上,读者不禁为之一掬同情热泪。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块奇葩。它为中国文化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不仅体现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和人物渲染的特点,还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孔雀东南飞》成为了中国爱情的丰碑,诗中刻画的刘兰芝形象更是成为女性美的象征。它不但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而且在中国叙事诗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愧为古典诗歌的一颗明珠。 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40页。 周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实用教程》上册,江苏教育学院出版,第166、171、172、173页。 徐中玉 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第2、169-170、102、185-186页。 韩兆琦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XX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5月第1版,第306、307页。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隋唐五代部分》,湖南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215页。 杲先旺,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