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论文
论《孟子》的修辞特色
本论文在
其他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引 言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车,是战国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共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这正是《孟子》千百年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对《孟子》的研究,大都围绕《孟子》从各个方面进行各种诠释。学者们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氛围以及个人的经验,通过注疏、传说、考辨、音义等方式,来解释经典的意义。20世纪以来,随着诸子学的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在文学研究方面,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在修辞方面,《孟子》比喻研究,从起步而蔚为大观,得到广泛的探讨与研究。但相对于《孟子》的散文艺术、孟子的哲学思想及社会政治主张等方面来说,《孟子》比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疑尚有不少缺憾。冯广艺的《汉语比喻研究史》总结了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庄子等先秦诸子的比喻理论特色。但是,该书对孟子的比喻运用虽有零星描述,却没有像对以上各诸子的比喻理论进行总结性的描述。从《孟子》比喻研究的现状来看,看似《孟子》比喻实践研究相对较丰富,但角度无非是《孟子》比喻在论辩中的运用,《孟子》比喻在散文艺术中的体现,《孟子》比喻的主要特色等。《孟子》的比喻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方面,本文试图在研究《孟子》比喻运用的同时探究其文化意蕴,希望能在《孟子》
的修辞研究领域有新的收获。主要采用文本阅读法,分类归纳法,查阅文献法。
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达的事物。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或“客体”。两个条件是: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有时本体和相似点不明显,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通常情况下,本体比较抽象、深奥,是交际对象感到生疏的;而喻体则是比较具体、浅显,是交际对象所熟悉的。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就是比喻的四个要素,根据这四个要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征,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及其若干种变式,后者常见的有博喻、连喻、引喻、缩喻、倒喻、逆喻、进喻、类喻和较喻等等。孟子一生游历各国,劝说统治者放弃武力争夺,施行仁政,重视百姓。他为了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推广,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大量比喻修辞手法。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曾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据有人统计:“《孟子》中的比喻,全书二百六十一章中,就有九十三章总共使用一百五十九种”。《孟子》中的比喻运用丰富多彩,不仅广泛而巧妙的运用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而且也出现了比喻的许多变式。本文主要考察明喻、暗喻、借喻、讽喻等比喻方法在《孟子》中的运用。一、《孟子》比喻的基本类型(一)明喻明喻就是本体、喻词、喻体三者都具备而表示本体和喻体是相似关系的比喻,这也是比喻方法中最基本、最典型明了的形式。宋代陈骙称明喻为直喻,并在他的《文则?取喻十法》中说明了其特点:“一曰直喻,或言犹,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见。”明喻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详式明喻,即本体、喻词、喻体同时出现;另一类是省略喻词,采用并列对举的形式来显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比喻关系,叫略式明喻。《孟子》中有四十一章运用了这种修辞方法,并且明喻的这两种类型都能在文中找到例证。比如:(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2)“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3)“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公孙丑上》)(4)“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公孙丑上》)(5)“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离娄上》)(6)“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娄上》)(7)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告子上》)(8)“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公孙丑上》)(9)“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公孙丑上》)(10)“民望之,若大旱望云霓也”(《梁惠王下》)(11)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12)“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孙丑下》)(13)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公孙丑上》)(14)“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尽心下》)(15)“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滕文公下》)(16)“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17)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例(1),本体是“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喻体是“缘木而求鱼”,用喻词“犹”连接。孟子用“缘木而求鱼”来比喻齐宣王想通过战争来称霸诸侯,说明他的手段和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最终只能一无所获。生动形象地揭示出齐宣王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的荒唐可笑;例(2),孟子先用久旱的禾苗形象的比喻天下百姓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久旱的禾苗逢甘露,谁也无法阻挡它的蓬勃生长。老百姓此时的情形也和久旱的禾苗一样。由此推出如果有行仁政、不杀人的君主出现,老百姓的归附也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无以抵挡。孟子以“水之就下”的特性劝告统治者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信服;例(7),孟子用水可以扑灭火,来比喻仁是足以战胜不仁的,以此来教导人们培养良心,树立“仁必胜不仁”的坚定信念。他用简单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出来,让人易于明白接受;例(11)中,孟子用掘井为喻,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功夫要用到家才有价值。做一件事就象打井,井打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是一口废井;例(12),古代的君子,他们的错误好像日食月食,百姓都能看得见。孟子用“日月之食”来比喻古代君子的过错,用比喻词“如”连接;例(13)孟子先以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为例来阐述人应洁身自好,不要受坏人影响,接着用“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来比喻“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这一相反的情况,这个比喻使句子之间相映成趣,便于读者形象而具体地捉摸住各种情况来进行相互比较;例(14)和(15)又与前面的句子有所不同,是以“……之类”为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例(16)和(17)就是《孟子》中典型的略式明喻。例(16),本体是“人无有不善”,喻体是“水无有不下”,省去了喻词,将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排成对偶句式,生动形象的用喻。例(17),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关系也是采用并列对举的形式显示出来。句中以熊和熊掌不可兼得则设于而取熊掌来比喻“舍生取义”,使抽象深奥的道理显得浅显易懂。让人领悟到:人性中的确有比求生避死更为重要的愿望所在,不是少数圣贤才有,而是凡人都有的普遍事实。由以上所举例子可以看出,《孟子》中大量运用明喻,常用比喻词“犹”、“是犹”、“若”、“譬若”“如”等。比喻词的作用有时不仅是联系本体和喻体,而且起联系上下句的作用。(二)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比喻三要素中比喻词被隐藏或被判断词如“为”等代替而表示本体和喻体是相似关系的比喻。但它又不同于略式比喻。略式明喻一般采用排比、对偶等平行句法,使喻体和本体各自成句,并且前后呼应,以显示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与喻体没有排比、对偶等平行句法,本体喻体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或者词组,形式不拘。《孟子》在书中有二十四章运用了这种修辞方法,比如:(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梁惠王上》)(2)“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4)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离娄上》)(5)“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滕文公上》)(6)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腾文公下》)(7)“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万章下》)(8)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下》)例(1)、(2)、(3)、(4)都是用判断句组成的暗喻。例(1),梁惠王“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百姓却“有饥色”,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句中有本体和喻体,没有用喻词连接,而是用判断句的形式来显示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这一比喻也鲜明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率兽”而“吃人”的罪恶本质;例(3),分别用可以安居的住宅和应该走的正当的道路来比喻“仁”和“义”,形象的说明一个人应当以仁为心,按义行事,不要自己放弃自己;例(5),“南蛮鴃舌之人”指许行,鴃即伯劳,人们讨厌它的鸣叫声,孟子就用来比喻语言不中听的许行;例(6),“仲子”是本体,“巨擘”意为大拇指,是喻体。孟子用巨擘来喻称仲子为数一数二的人物;例(7),孟子用“金声玉振”比喻孔子的“集大成”;例(8),用山间小路的成废,来比喻人心的通与塞。孟子就是用这个人们非常熟悉的生活自然现象提醒高子:必须时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否则就会被利欲熏心,堵塞了通向高尚道德的途径。由此可见,《孟子》中的暗喻没有明显的喻词出现,多是用一些常用句式来显示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关系。这些比喻句也要通过语境联系上下文来考察。(三)借喻借喻,是比喻三要素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孟子》中有五章运用了这种修辞方法。比如:(1)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2)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下》)(3)“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滕文公下》)(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滕文公下》)(5)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下》)例(1),用“陷溺”直接喻“暴虐”;例(2)、(3),用“水、火”喻“灾难”, 孟子用“水”、“火”比喻像水火般的灾难。这里的本体被隐藏了,只出现喻体,用喻体直接代替了本体;例(4),孟子以“广居”、“正位”、“大道”分别代喻“仁”、“礼”、“义”,将本体和喻体融合在一起,不出现本体;例(5),用纯一无伪的赤子之心来比喻人的本心,也是直接用喻体代替了本体。《孟子》中借喻的运用远不如明喻和暗喻广泛,但他所使用的喻体都是常见的事物,如“水”、“火”、“赤子之心”等。这也易于人们联想而引起共鸣。从《孟子》比喻运用的这三种基本类型就可以看出,孟子擅长于把所要表达的思想用比喻的形式精炼地表现为人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对象,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问题。他所选取的喻体多是平常而广泛的,有山、水等自然想象,有战争等社会现象,有掘井等生活常识。这样,其中抽象的大道理也令人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增强了说辞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孟子》比喻的其它类型《孟子》中的比喻不仅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还也出现了比喻的许多变式,如博喻、交喻、对喻、假设用喻等等,而且有时还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其中讽喻在《孟子》比喻运用中独具特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这是一种不太明显的比喻,是在本义不便说明或者不容易说得明白的时候,就用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修辞方法。讽喻的形式是,先把一件事说出来,然后再把另一件事说出来,其间不用 “是”、“像”一类连接词语,让人去体会两件事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讽喻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作喻,说明道理,作为喻体的故事则可以独立成篇。讽喻寓理于故事之中,表达比较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是一种善意的规劝。比如:(1)“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2)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滕文公下》)(3)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离娄下》)例(1)是孟子在论述如何养浩然之气。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而孟子用“揠苗助长”的故事作比来回答如何养浩然之气。宋人急于求成,想揠苗而使其迅速生长,这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孟子用这个故事和人之养气相比,认为二者在道理上是一样的。人养浩然之气也应顺乎自然,不偏不倚,不急于求成。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印证了本体,即善养浩然之气,“勿助长也”,其中的喻意一目了然。同时人们也通过这个讽刺故事明白了一个道理:办任何事情都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例(2)是孟子在回答戴盈之减轻关税不能立即实行时讲述了一个盗鸡者的故事。要求实行仁政的孟子,一贯主张行“什一”之税,并要求统治者减轻人民负担,降低赋税标准,而宋国大夫戴盈之却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孟子一眼就看出他没有革除弊政的诚意,于是孟子虚构了这个盗鸡者的故事,是为了点出本体,“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通过这个故事,用这个荒唐的形象对戴盈之进行了辛辣而尖刻的嘲讽。点明,凡是不合理的,有违正义的事,都应该从速改正,不应拖延时日。这一比喻,字数虽不多,但用喻恰切,很有说服力。例(3)通篇用“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讥讽当时所谓“富贵利达者”虚伪狡诈的恶劣风气。通过这个故事,孟子最终表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故事极好地表现了本体,即揭露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与人之间虚伪狡诈的恶劣风气,讽刺当时那些追求富贵利达之徒,背里蝇营狗苟,丑态百出,而在人前又百般炫耀,自以为体面。这个故事以自身完整的情节,成为一篇离开本体独自成篇的寓言。这个故事所讽刺的对象在封建社会上层人物中具有普遍性,而且描绘生动,讥讽辛辣,而后竟成为封建时代一般富贵利达者的典型写照。孟子说理、论辩时运用的讽喻不仅生动贴切,而且词锋犀利、爱憎分明,充分体现出他的长于论辩。三、《孟子》比喻运用的文化意蕴孟子善用比喻,是同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应运而生的时期。当时,各个学派极力张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辩说之风吹遍各地,把言谈、辩论之事当作为国为民的大事来对待。孔子认为“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丧邦”(《论语?子路》)。张仪、苏秦等就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地,纵横捭阖,极力施展自己的辩说技巧,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他以杰出的思想、学识、抱负在战国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诸子百家中以善喻善辩著称。他大量而巧妙的比喻运用,在先秦诸子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同时也有着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一)《孟子》比喻中的仁文化基于人性本善的信念,孟子在政治上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阐释仁义思想,提出仁政的政治主张,并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离娄上》)。为了增强其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一次又一次地运用比喻,淋漓尽致地阐发关于“仁政”的主张。孟子说:“民之归仁也,犹水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渔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离娄上》)。又说:“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也就是说,民心归顺仁政,就好像水顺流而下,野兽自然向旷野奔跑一样,这个趋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他也以此来警告统治者,只有施仁政于民众,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才能使民众“犹水就下”一样来归附;否则,君王就会像为深渊驱赶鱼的獭、为树丛驱赶雀的鹞鹰一样,残民以逞,必然会沦为像夏桀与商纣那样的众矢之敌,那时,老百姓就会不堪残暴,揭竿而起,推翻暴君的统治。孟子认为,施行仁政应当全心全意、真心实意,而且要贯穿于政治的始终,决非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更不能靠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他深刻地指出:“仁之胜不仁,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告子上》)这段话通过设喻来说明:在治理国家中,实行仁政必然要胜过暴政,这好比水可以扑灭火一样。但如今有些所谓的行仁者,他们的为仁就好像用一杯水来救由一车柴燃起的大火一样,火没有扑灭,他们就说不能灭火。这些人和不仁的统治者差不多少,结果他们会把自己仅有的一点仁也丢掉了。这里,孟子以水必然胜火事实,说明了“仁胜不仁”是必然无疑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如果为了取得仁德的好名声,半心半意甚至虚情假意地行仁,就会像杯水车薪那样无济于事,充其量不过是小恩小惠的短期行为,绝不会收到“仁政”的应有效果。“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又一表现形式。孟子认为只有广施仁德于民众的政治才是真正的“王道”。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多次举出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功绩,大力称赞他实行王道的功德。他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离娄下》)大禹想到天下有遭水淹没的百姓,就像自己使他们淹没一般。为了救民于水患灾难之中,禹继承了父亲治水事业,薄衣食,卑宫室,栉风沐雨,历尽艰辛,“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滕文公上》),“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使人民安居乐业。由此孟子告诫统治者只有像大禹治水那样以天下为己任,急民众之所急,忧民众之所忧,为民造福,才是王者应有的责任和风范。(二)《孟子》比喻中的性善论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性善论是其基本立足点和前提。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是孟子学说中不可动摇的基点和中心,孟子的其他学术观点和思想主张几乎都可以从这一基点推导、演绎出来。孟子在阐述他的人性观时也多用比喻的手法。对于人性问题,当时与孟子争论最激烈的是告子。孟子与告子谈论人性时,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这里告子认为人性如水不分东西一样,是不分为善与不善的。而在孟子看来,水虽然不分东西,却必定自上流于下,人性之向善,正如水之就下一样,是自然之势。人可以搏击或阻遏水流,使之跃起甚至倒流上山,但水的本性决不是上流。人性如水,向善如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而然的事。人之作坏事施恶行,与本性无关,就像水之过颡、在山,是由于“搏”、“击”所致。孟子以“水之就下” 的自然之势来喻“人性之善”,阐发了他的性善说,尽管显得有些片面,但他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意识的普遍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孟子讨论的人性偏重于道德文明层面,所谓性善也不是说现实社会中的所有人都是善的,而是指每个人的资质中均存有善的可能和倾向。因此,性善论其实仅仅指人在本质上具有善的潜能。在孟子性善说的体系中,突出了孔子伦理体系中的仁、义、礼、智,他把这四者与人性善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人都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就是所谓的“四端”,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四种儒家所提倡的基本伦理道德的萌芽。他以自然界中的水、火为喻,鲜明地指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完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公孙丑上》)就是说,凡是能保有这四端的,知道把它扩充开来,就会象火燃烧起来那样不可扑灭;就会象泉水喷涌而出那样无法遏止。孟子所描绘的是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的理想蓝图。他希望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能“推恩”于百姓。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苦受难的人。总之,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虽然他的思想在“霸道”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并没有得到实现,但仍有其进步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孟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提供了可借鉴的文化资源。结 语总之,孟子在运用比喻和比喻论证方面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他的比喻实践也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比喻理论,在我国汉语比喻研究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孟子在运用比喻的过程中传播着儒家的思想政治文化,他时而以形象的事物为喻,时而以寓言、故事相喻,他的比喻信手拈来而层出不穷,生动形象,很多比喻、比喻论证都非常贴切。其中许多比喻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有的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而成为中国经典文化的一部分。比如:“缘木求鱼”、“拔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率兽食人”、“明察秋毫”、“解民倒悬”、“再作冯妇”、“王顾左右而言他”等等。也有由于用喻而形成的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以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皆有不忍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等等。这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在诸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
下一篇
:
论《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特点
Tags:
《孟子》
修辞
特色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