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在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经常接触一些李白的诗歌。加之从小阅读李白的诗歌佳片,逐渐熏陶并喜欢上了古诗词。尤其对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生平 、思想品格 、语言风格 、形成原因、艺术成就、影响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代表诗人。他是唐诗的形象代言人。 一、生平及思想对语言风格的影响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和环境的影响,使他具有并形成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这种生活、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他诗歌创作影响根深蒂固。使他诗歌语言风格超凡脱俗,没有夹杂半点作秀和忸怩。朴素、清新、自然。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望得到重用,但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排挤,仕途再受打击。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长流夜郎。在途中被赦免。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之时,他再次从军,无奈半道病还,逝当涂,年62岁。 二、语言风格的形成 李白的生平经历、生活环境、思想品格,促进了他语言风格的形成,这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结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是对他诗歌语言最生动、最形象的形容和概括。那么他的诗歌语言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朴素的自然境界呢? 李白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的繁荣产生了强大的国力,培育了作家昂扬奋发的精神、造就了作家开阔的胸襟和健全的魄力。李白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南北文风交融,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长安城是国际大都市的经济文化中心。无疑对文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营造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唐文化氛围。李白生活在这个文化氛围中,和当时其他作家一样自然地受到它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盛唐诗歌的辞采绮丽、刚劲质朴的特点。然而李白毕竟是李白,他具有别的诗人不具备的才华和人生经历,因而他的诗就有另一番风味和特色。 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创造性地继承了乐府诗歌的特色,特别是乐府诗歌的语言。他的《长歌行》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和《西洲曲》。诗中采用年龄序数法。“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这和《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非常相似,因而它也具有乐府民歌清新质朴的语言特色。不同的是李白在继承学习乐府民歌这种叙事方法时,有了创新。不像《孔雀东南飞》那样平面罗列时间,单纯叙述交待,缺乏具体描写,而是选取了极为生动的富有特征的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充实每一段时间的生活内容,显示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诗的后半部采用四季相思法,学习了南朝民歌《西洲曲》,但并不用四季景物转换来抒发离别之情,而是通过这种写法刻划女主人翁对爱情的忠贞执着,把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笔调清新自然,毫无雕饰的痕迹,像出水芙蓉,清丽可餐。正是对乐府诗歌的学习、吸收、消化、创新,他的语言才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他的《子夜吴歌》很大程度上模仿《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写的仍是思妇,仍似乐府民歌笔调,非只如此,综观李白的诗篇,绝大多数诗歌都有乐府民歌语言的特色,即天真自然的风致。 如李白写的《赠汪伦》一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古人的赠别诗,一般是写得比较抑郁凄苦的。但李白的这首诗,却充溢着欢畅愉悦。这首诗富有民歌色彩,清新活泼,明朗流畅。诗里用了比喻的方法,为了说明汪伦对他的深厚情谊,诗人就地取材,信手拈来,用 “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而且还带上当时当地的特有色彩。这种表现方法在民歌中是常见得。在这首诗中,汪伦的形象很鲜明,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声写情的方法刻画人物,又用深千尺的潭水衬托汪伦德深情,使两人之间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得以深化,读了给人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朴素自然,表现出朋友之间真诚的友情。全诗没有夹杂半点虚情假意。 除了乐府民歌外,李白还对楚辞进行了学习,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特色。李白把他所学的一切在自己的思想里进行锻炼、熔铸,消化、独创,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诗歌语言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得不让后人佩服他娴熟轻松驾驭语言的能力,令后人望尘莫及。 三、语言风格成就艺术地位及影响 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明快、朴素、自然。犹如清水出芙蓉,无可厚非的奠定了他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不朽地位。李白诗歌在语言上有极高造诣。他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虽为赞韦太守之语,实为自己的追求,而且他的诗歌语言确有此妙,所以正好可以成为其诗歌语言风格的生动写照。他不论写什么诗体,也不论这些诗具有什么风格,语言上却都是那样自然.,毫不雕饰、毫不做作,犹如随口而出,而又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他的意兴,他的情感。《庄子·外物》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李白诗歌语言的妙处就在于最成功地传达了他的“意”。他在《古风》第三十五中曾说:“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他的语言没有这个毛病。他的语言是“清水”,让他诗思中的“芙蓉”显出本色的美,而丝毫不让它被矫饰所损害。我们老幼皆耳熟能详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抒情的五言绝句。它生动地刻划了游子在寂静的夜晚望月思乡的心理活动,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语言平易朴素,,明白晓畅,意味深厚。全诗二十个字,有对月光的描绘,有对动作的描写,也有对心理活动的深入刻画,勾画出一幅明朗的思乡图。一个“明”字概括了月光皎洁的特点,表现了游子对月光的感受。“举头”“低头”两个动作,表现了月光给游子的触动和游子思乡的心理。“疑”“思”二字则直接、细致、深入地刻画了游子的内心活动。李白对诗歌语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主张,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也是这首诗能千古流传的一个原因。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从他诗歌语言风格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合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影响深远,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的诗歌语言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也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语言清新明快,明丽爽朗的基本色调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全面体现。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首诗语言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即使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具备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又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语言自然奔放,似脱口而出,全无拘束。诚如清人赵翼所道“全以神运,自不悄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瓯北诗话》。又如《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忧国忧时的情怀。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手法夸张,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他写长江的浩渺无际说:“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他写黄河的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景象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他还写庐山瀑布飞泻喷涌的壮观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们读李白的诗,感觉清新自然,如浴春风。会自然地激起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总之,李白这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了他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以及洒脱的气质,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在正统文化传统思想的压抑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人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他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也是后来者无法逾越的。我们多阅读、多欣赏李白诗歌作品,就会被他在诗歌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所感染。他的清新、自然、明快的诗歌语言风格是他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的复制。历代文人墨客总是在模仿,但是从未被超越,只能望其项背。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以他专利的语言风格垄断了旷世奇才、伟大诗人的不朽地位。以清新、自然、明快的特点、奠定了他唐文化领军人物的地位。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的诗歌影响着历代的文人墨客。
参考文献: [1]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一文,《文学遗产》1986年第一期。 [2]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刘维治译《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6页。 [4]朱润东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5 [5]茆家培,李子龙主编,《谢腱与李白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