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激趣艺术 [摘 要] 进入21世纪前后,课程改革渐走出传统的狭小天地,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拥抱,同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共呼吸,正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中国语文课程,作为中华民族母语教育课程,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作为一门母语的语文教育归根到底是人的教育,所以,如今文教学应把“塑造人”的目标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教育学生通过语文“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也说:“热爱是最好的教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厌烦语文,视上语文课为“受罪”、“煎熬”。为何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局面呢?很显然,这跟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有关。研究表明兴趣是成功的起点,人如果对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有兴趣,就会在这一事物(或这一方面)上下功夫,对它就乐于观察,乐于探索,乐于思考。为此,应不断地尝试与探索,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语文 兴趣 水平 提高 语文教学的激趣所在 语文是国语的前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钥匙,语文课呢便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它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语文可以提高你的生活品位,使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它关系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诚然,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也离不开语文。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不尽的求知欲,但是如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望着沉甸甸的书,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面对每天都要接触的语文,要学好它也便是一个兴趣的所在。
二、激趣的重要性 (一)激趣是一种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动力。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他比较感兴趣,他就愿意而且不顾一切的去完成它,即使有再多的苦,他都会克服种种困难去完成。 很多的事实表明,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显然,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会自觉地学习,把学习压力转化成学习动力。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则变成是有趣的活动,繁重的学习任务则变成他们的游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地快乐学语文。因此,教学激趣艺术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它既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运用技术。教师的教学激趣艺术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愉快的重要因素。教学不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爱恩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很多的事实表明,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目的不明确,好动好玩,自觉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常会导致学生上课分心,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知识、情感互动的形式。教师要想在这活动中灵活地驰骋,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激趣艺术,防止学生上课分心。小学生的教学活动主要以直观的形式组织教学为主,即小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有吸引力,对概括性、抽象性的事物不易理解,语文学科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故小学语文课堂的成功离不开教学激趣艺术。 (二)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激趣 1、教材的处理要做到精。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美性和感性 小学的语文的教材大都是一部部唯美的动画片或者人间极致的风景天堂,是美育的载体,我们就应该加以充分的发掘,利用这些美丽的材料,带领学生们进入到文章的细节中去。感受文章带给我们的动画与风景的美丽,把课堂变成学生们喜欢的动画片。在此之上,语文教学多半还承担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材已经把人性中最美好的爱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等放置其中。我们要做的是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们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让他们觉得语文的奥秘就是这么的细腻。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没有经典之作。《小马过河》的故事在笔者的脑海中至今依旧清晰如昨。这篇课文之所以能成为旷世经典,是因为他尊重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消极的人格的存在,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去面对并战胜这些消极的人格,因此能给学生人格的健全以启迪,并在学生的心灵里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 可见,真正好的教材不是无视孩子的天性,而是通过课文让孩子去体验、分辨人性的善恶,人格的积极与消极,从中学习如何面对人生的重重苦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心智,完善人格。 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进行引人入胜的引思。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重;有自己的看法,主张。各抒己见。并且在回答老师所提问的问题后,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老师的教学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老师用问题教学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并在学生的发言回答中去体验自己的成就感和让个性的发展。问题教学,能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于洋,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进行引人入胜的引思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在教学中可通过启发式的问题,使学生面临疑难,产生求知的需要和探索的欲望,主动提问和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或激发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要设法将其转换成学生的共同问题,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如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展开全班讨论,教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必要的启发,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4、丰富生动有运用多种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化教学的段的运用,语文教学图文声并茂,一改往日枯燥、乏味、呆板的理念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调动起学生的视听感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大了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授的知识容量。在讲《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当学生看着斑羚悲壮地从悬崖上坠落时,那种震撼人心的场景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在教学中,现代技术手段可帮助强化重点,突破难点,还可对教学进行纲要式的板书、综合式的归纳,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的预习和复习,还可进行强化训练等等。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给语文课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向生活靠拢,从课外到课内,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渴望。 生活中语言的使用只是生活中的语文一部分,关注生活,发现语文还应该发动学生去理解书本上的语文和生活中的语文关系。人们常说,“语文源于生活”。除了词语使用上的来源外,还有更多的方面可以去发现。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不但学习兴趣产生了,而且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训练,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爱美,感受美,认识美。通过读、思、写环节,将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课外到课内不断向生活靠拢,不断通过学习语文发现生活之美,通过感受生活感悟学习语文之美之乐。
6、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 即为学到某个只是为目标,为提高学生某种能力,为培养某种情感为目标进行有目的的教学,让学生知所以去学,目标明确,并积极反馈补充知识能力。 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教室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授之以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真正领会做人的真谛,为将来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以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这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的前提和指导思想,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的人格的教学,语文课堂才有生命。 三、语文教学中提高激趣与运用艺术的重要性 华罗庚:(数学家)“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学理科的不学好语文,写出来的东西文理不通,枯燥无味,诘屈聱牙,让人难以看下去,这是不利于交流,不利于事业发展的。” 苏步青:(数学家)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当年他还曾说)要进复旦大学,先考语文;语文不及格,免谈。 看到连理科界的前辈都让我们要好好学习语文,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在平时学习中只重视数理化加英语而忽略了我们最为重要的语文呢?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上活了。”我以为“把课上活”,当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激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认为,语文培养了我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无论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都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所以让我们好好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作为一门母语的语文教育归根到底是人的教育,所以,如今文教学应把“塑造人”的目标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教育学生通过语文“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所以作为一个语文的教育者,我们更有责任把语文的教学予以丰富化,增加语文教学的激趣和艺术美感以更好的引导学生们学习语文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