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 摘要本文主要解读了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家庭、幼儿园、社会。我们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适应未来挑战的能力。 健康儿童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健康的涵义是什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由此可见,随着人类对自己精神生活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对健康概念的发展,心理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教委制定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是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健康包含生理、心理、情绪等健康状态,不仅是减少疾病侵害的机会,更积极的概念是协助幼儿有能力做到健康促进,所谓健康促进是指提供幼儿正确的健康知识,加上幼儿园、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协助,共同营造有益于幼儿健康发展的支持性物理与心理环境。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直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父母的教养方式,制约着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良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保护式与过分干涉式的教养方式,束缚孩子智力与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影响孩子创新心理素质的发展。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既可使孩子形成懦弱、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个性,也可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的个性。温暖、理解、民主式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孩子智力、个性、心理健康与创新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例如,情感、温暖、理解型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正相关;而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例如,严厉惩罚型、过分干涉型、拒绝否定型、过度保护型与子女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负相关。 “研究结果说明了家长在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教育有关系,而且也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子女的心理健康与子女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改善不良的教育方式,学习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不仅对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良好的个性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提高孩子的学习分数都是有意义的。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决定作用。 不同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美国着名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四种主要形式,有权威型、专断型、娇宠型、冷漠型。 1、权威型——控制+爱(接受)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明确,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时,会严格按规则说服教育;而对其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这种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温暖式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易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性格。 2、专制型——控制+不爱(拒绝) 控制有余,爱心不足。这属于高控制教养方式,但在情感上父母倾向于拒绝和冷漠孩子。父母往往表现出缺乏热情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如果违反规则,父母就会采取强硬措施,有的甚至动用暴力。这种方式下教养的儿童往往会有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 3、娇宠型——不控制+不完全爱 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父母对孩子百般疼爱,过分娇宠,任其呼风唤雨,对小孩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应。例如,有一位下岗女工,平时在菜场买菜总是和小贩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能省一分是一分,舍不得买质量好的菜。但是,和孩子去买东西时,却“慷慨大方”,孩子要什么买什么,一次就是几百块钱。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发生扭曲,使孩子形成了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心理行为,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懒惰、自私、任性、撒娇、为所欲为,形成一系列不适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4、冷漠型——不控制+不爱 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形成较强的冲动性、攻击性、不顺从、自傲、自狂、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心理,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发生不良行为问题。 我国教育家程华山等研究了上海市区幼儿园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通过对201名4岁幼儿家长在“权威”和“关爱”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分类,得出溺爱型、忽视型、严厉型、关爱型,理智型五种教养类型。与刘金花老师从“控制”和“爱”的维度上分的四种类型相似,溺爱型与娇宠型相似;忽视型与冷漠型相似;严厉型与专制型相似;关爱型同理智型结合与权威型相似。 根据以上的结论分析,我认为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父母最理想的。因为这种教养方式在教育孩子时,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尊重爱护幼儿。宽严并济、放管结合,把幼儿看作一个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个体对待,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支配孩子,也不能完全失去控制,而是适度对孩子提要求,提供必要的照顾与帮助,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例如,孩子刚从幼儿园回家后,爸妈先随孩子的喜好,允许先玩半小时左右,再去画画,听故事,而不是硬逼着先画画、听故事,再玩;至少孩子在玩什么,和谁一起玩,只要不是有危险的东西,父母可以不干涉,让其自由自在的玩。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应该允许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逼,孩子不是逼出来的,应该和孩子和睦相处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讲故事、看动画片。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养出来的孩子,能友好的与人相处,能体谅别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自信、自强,独立性强,宽容大方,懂事。所以,父母应该树立正态度,给确的教养孩子以好的影响,促进孩子个性健康发展。 健康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随着知识、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幼儿生活环境不断转变,协助幼儿适应生活、养成幼儿健康促进的技能将是有益于人类生命质量提升的基石,强化幼儿生活适应与健康促进的能力不仅将造福幼儿,也是体现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为了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成为具有健康心理,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新一代,让我们共同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