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 要]本文指出了当前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以及其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严峻的社会问题,并从自己的角度探讨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就业形势 分析 探讨 对策
就业是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保就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就业问题放在“民生之本”的优先位置加以考虑,大力实施一系列就业再就业的政策及举措,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但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同步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民工返乡现象并存,就业矛盾更显突出。深入分析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对于准确判断当前就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来稳定和扩大就业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我国当前劳动的就业形式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据统计,我国城镇拥有经济活动人口近2亿人,农村经济活动人口近5亿人。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的状况一直没能得到缓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据统计,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呈上升之势,1995~1998年依次为519.6万、552.8万、589.7万和571万人左右,1998年的登记失业率为3.1%。同时,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进入实质性的攻坚阶段,国有企业要进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制度创新,需要走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路子,这就必然将大量的冗员(约有1/3强)逐步释放出来。1995~1997年,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数目依次为564万、891万和940万人,1998年下岗职工为610万人。随着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持续流动大大增加了城镇的劳动力供给,这种流动人口每年约3000万人。我国每年还有新增劳动人口约1000万人。相对于需求而言过高的劳动力供给以及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我国失业人口数量庞大,失业率较高。 随着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企业中的冗员会继续被分流出来;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力要素被逐渐替代;全球经济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大调整,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会慢于经济增长,劳动力需求不会有大的增加;而我国的相对劳动力供给呈持续增加之势。因此,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不会有明显改变,就业形势将持续严竣。 (二)劳动者合法权益不能得不到有效保证 再《劳动合同法》实施将满一年之际,全国人大对这一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结果,再度引发热议。据《财经》杂志报道,尽管检查组提交的执法检查报告认为法律的执行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劳动合同签订率有所上升,但此前该法规定所引发的争议或担忧,几乎无一不在现实当中得到印证。《劳动合同法》从制定到执行,恰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骤重合。法律制定时,正值外需旺盛,劳动力相对短缺问题初现,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政策适逢其时;到法律实施时,就业形势已急转直下。决策的天平需要寻求新的平衡。面对当前“保企业”空前高涨的呼声,保障劳工权益的任务比以往更加急迫。虽然没有提供统计数据,但执法检查报告仍指出,在餐饮、娱乐、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劳动合同签订率其实较低,部分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也较低。
(三)农民工就业困难加大。 当前,我国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农民工就业问题:一是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由于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很多出口加工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大,企业出口减少,减产减员现象时有发生,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江西受此影响较大,部分农民工被迫返乡就业。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返乡农民人数大增,短时间内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工的返乡,给统筹城乡就业带来严峻挑战。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数量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加上就业岗位相对不足,劳动者技能低下等原因,给这部分人的就业带来了较多困难,也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加大。 自1999年中央政府做出扩招决策后,高等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迅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就业难度加大。数量不断增长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对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应相对滞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适应能力的缺陷、就业市场自身不完善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就业困难加大。 探讨我国劳动就业形势的对策 (一)加速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我国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政府作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的先驱,应将实现我国劳动力供求平衡和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来抓。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一,只要采取适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逐步提高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就业机会就会不断增加,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全社会就业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好转。从而直接带动我国社会劳动力增加就业。 (二)不断完善《劳动合同法》,加大劳动行政部门的监察执法力度,建立监督体系规范企业行为 《劳动合同法》是劳动者的直接保护神,因此必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增加劳动者的积极性。劳动监察运用行政手段规范企业行为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应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劳动监察工作的对象,应重点放在经常发生违法行为,侵害劳动者权利的企业;工作内容应重点查处用人单位的乱辞退劳动者、强迫加班、欠缴社会保险费和克扣工资等行为上;工作方式应采取接受劳动者举报进行查处与定期和不定期到企业进行检查督促相结合,发现企业违法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对于经督促或责令整改的仍不整改的加重处罚,下大力气纠正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只有不断完善《劳动合同法》,从法律上给与劳动者的以保护,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也给与就业市场规范的法律依据。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挥其解决就业问题的独特作用。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可以从总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效的防止结构性失业;同时以就学替代和延迟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以教育培训促进就业者素质的提高,还可对失业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使15岁—19岁、20岁—24岁两个年龄组的劳动力参与率有所降低,并对降低整个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参与率产生积极影响。以高等教育为例,中国大学生占同龄青年的比例约为7%左右,如果提高到30%,那么中国总的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参与率就能下降近3个百分点,减缓劳动力就业近3000万人。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要“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并具体部署了搞好职工培训和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的任务。因此应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覆盖范围,提高培训质量,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培训的积极性,抓好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做好劳动预备制度的推行,以及强化培训与就业的结合,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落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持要素,发展教育对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面对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压力很大的现实,尤其要注重发挥教育对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在职教育等,将就业压力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样,不仅延缓了劳动力的就业时间,提高了劳动力资本的素质,也增加了劳动力就业的选择空间和可能性。同时,教育产业的发展本身,也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为在结构调整、机构改革中分流出来的具有相应学历、知识的人员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 (四)扶持中小企业,提高就业密度,拓展就业渠道 中小企业是各国公认的“解决就业的命脉”,中小企业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在解决就业方面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中小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因而都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在今后,政府应采用适当的政策措施,如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行必要的扶持,完善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有利于就业机会的持续增长。当前,促进就业还可考虑培养高素质的中小企业主群体。提高中小企业主的素质有三个途径:一是加强对现有中小企业主的培训工作。政府以前只注重对下岗职工进行免费培训,现在还应该加强对现有中小企业主进行免费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小企业的倒闭,而且有利于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二是可以考虑鼓励大学毕业生创办各类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三是引导城市下岗职工创办小企业,或者去中小企业就业。 (五)大力贯彻促进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政策对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就业结构的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情况下,良好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可以最大化的降低摩擦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1、大力贯彻促进就业政策。必须积极贯彻落实我国政府出台的各项促进就业的惠民政策,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实效。大力推进各项惠民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落实鼓励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我国的就业服务市场发展迅猛,但是体系还不完善,还未能形成以提供信息发布、就业咨询、培训等现代化的一体化就业体系,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就业体系,增加就业中介机构的数量,规范并提高其服务质量,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就业服务网络,减少就业信息不对称情况,加大对现有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以降低技术性失业。
(六)给与自主创业政策优惠 针对大学生、下岗职工、农民工就业难问题,政府应鼓励大学生、失业和下岗人员自谋职业、自办企业,有关部门应大力扶持,给予信贷支持、税收优惠和必要的指导服务等,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在农村,则要在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支持乡镇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经营水平,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从而促进农村农业、加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得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了一种就业形势的良性循环。 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劳动力就业是一件长久且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解决这一经济和社会问题,要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梁柱:对我国当前失业与就业问题的思考【J】 《经济问题探索》 2005年9月 王斌:中国就业发展新论【J】 《经济研究》 2002年12月 文魁/杨宜勇:《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研究报告》 2009年4月 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