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规矩束缚幼儿的行为 ———对幼儿常规教育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及幼儿发展本身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常规培养,不仅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激发良好的情绪,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关键词】常规 教育 培养 没有常规教育,也就难以成就规矩。但是在幼儿园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教师将自己事先制订好的规则摆在孩子的面前,比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走;洗手、喝水、上厕所都要排队;吃饭不许说话,要保持“三净”;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不好插嘴;不可以在活动室到处奔跑,不可以打架等等。虽然我们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有了这些规则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也可以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避免了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而孩子在教师权威的压制下,不得不接受这些规则。可我们也曾看到,因为规矩,活动中幼儿尿湿裤子的现象常有发生;因为规矩,孩子的很多想法不敢大声表达;因为规矩,孩子们失去了无数次想象和创造的锻炼机会。是的,幼儿需要常规教育,但是更需要自由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而我们成人往往为了成就所谓的“方圆”,不惜为幼儿设置各种各样的“规矩”,将幼儿禁锢于其中,本来幼儿活泼好动、顽皮的天性,就这样被无情的“封杀”。 在新《纲要》的引领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规则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如何把一日生活中的常规变得更为合理,更易于孩子们理解和接受,使他们在的规则中自由快乐的成长。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自由的个体,他们有着进行自由和自主的强烈愿望。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在这个无规和有规的教育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我在平日的带班过程中积累了点滴经验,希望以此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 让孩子主动参与规则的制定,成为规则的受益者
集体活动结束了,子键又站在茶筒前喝水,而且喝着喝着就走到走廊上去喝了。之后李晶、佳妮也跟了出去,他们边喝水还边议论纷纷。我轻轻地走过去问:“子键,你应该在哪儿喝水?”(我们班级的常规是要求幼儿回自己座位喝,这样避免混乱)“回座位上喝。”子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你怎么又跑到外面喝呢?”“我不喜欢坐这喝,我觉得站着喝水方便。”子键有点不好意思的说。 (分析):子键的话令我吃了一惊,是呀,为什么非要幼儿回座位喝水呢?站在那儿喝有什么不可以呢?但幼儿园的常规却要求幼儿坐在座位上喝水。为什么这样要求,我开始第一次思考。我觉得我们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一整个集体活动都是坐着的,好不容易自由了,又要回座位上去,确实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二、改变教育观念,让孩子“畅所欲言” 我班的王卢灏小朋友活泼好动,他经常在教师讲解时或小朋友回答时,情不自禁地“插嘴”,几乎每次说的都让我很意外,同时也为他澎湃的思维、精彩的说法而高兴。面对他的“插嘴”,说实在的,我曾经也生气、不满,但回头想想,他“插嘴”也只是急切向我、向小朋友表达想法而已,也是一种学习欲望呀,这说明他上课认真,没开小差的表现。 如:在一次《叶子鸟》的语言课上,当我讲到树上的叶子与树下的叶子对话时,他情不自禁地说;“他在跟大树妈妈说再见。”其他幼儿听他这么一说就议论开了。我转而一想,何不把它再深入下去?于是说:“你说的真好,老师为你高兴!”没过多久,无数只小手举起来,还伴着“我来”“我来”。他们有的说:“小树叶会很伤心的,因为她离开了妈妈!”还有的说:“小树叶会变成美丽的蝴蝶飞回妈妈身边的。”还有的说:“其实小树叶也很开心的,因为它终于可以自由自在的跳舞了!”“小树叶等到明年春天还会回来的。”。。。。。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分析):当灏灏小朋友在语言课上插话时,我没有马上打断他的话,而是充分肯定了他创造性的思维。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我们经常为孩子们随意“插嘴”,感到有点棘手。很多教师会为了继续自己的教学计划,掐断孩子们的插话。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孩子创新意识、让孩子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互动、充分发展,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要允许孩子“插嘴”。尤其是我们小班的幼儿自控性差,稍微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教师要打破陈规,营造一种“民主”和“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孩子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从而敢于站起来“插嘴”。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偶发事件,幼儿们在“熬不住”的情况下插嘴就更是家常便饭。运用地恰当,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孩子“插嘴”时,并不能排除一些牛头不对马嘴,或异想天开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引导,也许正是在孩子们那种近乎于风马牛不相干的或异想天开的“插嘴”中,埋藏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教师要用肯定的语言、亲切的目光,善待这些“插嘴”的孩子,并因势利导,使这颗创新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从而促进幼儿创造性,促进幼儿自主活动能力的形成,发展孩子个性才能。这里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双慧眼、要有颗敏锐的心,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使孩子在正常的活动秩序中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释放他们的心灵。 三、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规矩需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改变,我觉得有规无规,幼儿的发展最重要,幼儿的发展是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名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句民谚说得好:“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从这个角度看,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把孩子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无规可以向有规转化,无规向有规转化的策略很重要。换句话说在教育中寻找有规与无规的平衡点,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平等对待和尊重幼儿,对幼儿少一些命令和规则,多一些对话和理解。其实给幼儿自主权,不给他们指定规则,并不是让他们胡来,而是老师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其中,给幼儿适当的指导,给幼儿最大的活动自主权。 1、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家洛克早就指出:驯良死板的儿童,既不会呼闹,也不会使成人受到任何干扰;但是,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孩子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应尊重生命、尊重孩子们的感悟,尊重孩子们的体验和生活规则,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这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在常规教育中,有许多规则是要幼儿记住并执行的,让幼儿执行规则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受益者。我们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为幼儿终身发展打基础。所以常规教育是利用规则促进幼儿良好发展的一种教育,规则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规则因人而设,也应该因人而废,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在许多时候,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 2、避免过度强调常规,使教师工作中心倾斜 许多老师或许还将常规视为幼儿园教育有效的条件,即认为常规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证。于是她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使教师的工作中心开始倾斜。比如说:在进行活动去活动中,一个幼儿没有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违反了常规,教师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花较长的时间来纠正,并再次强调常规,最后使孩子真正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活动中常规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她)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 教学先行,以教学促进常规 幼儿天性好玩,喜欢新奇的事物,但也因其年龄的特征注意力容易分散转移。但我们经常地会看见幼儿遇到自己喜爱的物品会爱不释手,遇到自己喜爱做的游戏也会乐此不彼。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应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并深受幼儿喜爱的内容,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组织集体活动时,还应准备好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动手动脑,以避免幼儿在活动中等待是出现争抢、吵闹等不良现象。如果在活动中出现有违规的幼儿时,教师也应先以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来吸引孩子再次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不应该因为幼儿的违规来终止活动。 制定符合幼儿个性、身心健康发展的常规 从生理上讲,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如果我们“强迫”他们规规矩矩,不跑不跳,他们的动作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忧郁、孤僻、缺乏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同时孩子也是在活动中通过和周围事物的接触来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总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他们怎么能去真正接触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而去认识周围事物呢? 同时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而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而有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幼儿有违反常规的行为便大声呵斥,或者当着全体幼儿的面批评、训斥,使幼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久而久之及易使幼儿形成自怯懦的性格,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我觉得教师以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宝座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给孩子以平等、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把对孩子的要求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另外,班级常规还应实行民主管理,要尊重每一位幼儿,多用鼓励和奖赏的办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责惩罚的手段。对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要给以赞赏,即使他们有些失误,也要热情帮助而不能横加斥责。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才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所以,我们应该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开始,强化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我们留给孩子最为宝贵、受用终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