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幼儿自控自己行为的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自觉能力的产生首先表现为一种社会活动,即自我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极其人格品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幼儿的自控能力相对于成人来说是很弱的,我们也不要求幼儿的自控能力有多好,他毕竟是孩子,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孩子都表现得不能控制直接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冲动,我行我素,也是让我们担忧的,造成幼儿自控能力差的原因很多: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认为孩子还很小,现在不要遵守这遵守那,对孩子是百依百顺,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冲动缺乏自我约束。另外,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年龄小的孩子会表现出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常有的,但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由于个性差异也会表现出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这与他自身的心理特点有关。还有,现在的家庭,那么多的成人围绕一个孩子,况且,成人教育观念的不同,势必导致他们教育方式的差别,两代人教育观的差异,这也是原因之一。如此多的原因,对孩子形成一定的自控能力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控制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及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快乐,而快乐作为强化物,使幼儿对游戏本身产生兴趣。幼儿在游戏中愿意遵守规划,接受成人教育。因此应根据幼儿特点,有意选择安排一些适合幼儿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责任。学习行为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学习在游戏中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习轮流等待,合作等社会技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游戏中,让幼儿在等待中相互鼓励,相互提醒。随着教师提出的游戏规则,幼儿的自控行为不断提高,集体观念也逐渐加强。 二、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作为教师,要向幼儿提出前后一致合理的行为界限或行为规则,养成幼儿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制度。对幼儿所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让幼儿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行为主义学家班杜拉等人研究了社会模式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认为榜样在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阿拉伍德等人的研究也证明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决定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幼儿的注意当中。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自己再幼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带动幼儿的言行,使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日常教育中应帮助幼儿学会评价分析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把行为评价转化为自身行为准则,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虽然儿童在很早的时候就表现出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随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自我控制时间短,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技巧和策略。研究表明,2岁儿童通过使用成人教给他们的分心策略,寻求安慰策略和寻求帮助策略,他们的自我控制时间就会延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从整体上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利用言语,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幼儿能调节的控制直接的行为,首先要掌握好语言,在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发展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加强言语对幼儿行为的调节功能。在活动前,先向幼儿提出活动所达到的目的,提高幼儿自控的动机水平,并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克服困难。坚持达到既定的目标。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将要去做什么而不能去做什么,也就是行动前明确意识到行为的目的。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起一种制约作用,让幼儿在边说边做中遵守规则。 四、根据个体差异,培养幼儿自控能力 相同年龄的幼儿,对于不相同的孩子,同样的行为规范有些幼儿能较好地遵守,有些儿童则不能。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应该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幼儿的自控能力,加强幼儿的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幼儿所做成的事。教师要及时表扬,使他们从中获得愉快而肯定的情绪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可转化为幼儿前进的动力,随着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发展,他们的自控能力也得到发展。幼儿间相互鼓励的作用也是无穷无尽的。在游戏活动中,能力差的幼儿经常会落于人后,很慢才能完成。他们也因此而显得不想再坚持完成。但是此时若有老师和同伴的不断鼓励,他们便能坚持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有了顽强的毅力,他们的自控能力也得到发展。多次重复幼儿的自控行为之后,幼儿的良好习惯也会慢慢形成。比如:幼儿洗手,喝水,要求排队,不拥挤,不争抢,如果每次都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后就会形成按次序排队的好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幼儿良好的自控行为,对于幼儿自控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不要过于压抑。 心理学家布洛克认为,在严厉,专断,限制模式的控制下,儿童一般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渡自我控制的特征,拜客伯尔等人也指出,限制控制下的儿童大多有退缩和攻击性行为。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给与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对他们不要过于限制和束缚。其实,幼儿由于年龄尚小,他们有时的"乱说乱动"并不是故意的。如果不加区分就加以限制,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压抑,使他们的自我控制得不到健康发展。 六、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态度的不同,使得幼儿在自控能力方面也表现得不尽相同。只有幼儿园和家庭达到教育共识,才能对提高幼儿自控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如:定期在家园栏上刊登有关培养幼儿自控能力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例,让家长有所了解,从而更新观念,共同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幼儿家长提出一定规则,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社会上也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有规则意识,幼儿自控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它应渗透在幼儿园的多种活动和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不仅仅是在幼儿园要遵守行为规则,在家里乃至社会上都要学会遵守规则,教师和家长都要有责任,让孩子形成一定的自控能力。 当然,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也常常碰到一些故意的屡教不该的孩子。在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时,我们应该多一份耐心和细致,务必问清事情的经过,尽可能准确、公正、合理、客观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才会逐渐变得自觉、自律、自省,从而更加自立、自主、自信。孩子的自觉性提高了,他们就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对他们进入学校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有深远的影响。它可使孩子以最合理,正确的方式去行动,也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更符合社会对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