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善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对教育的重大作用。技术可以使教育更有成效、更富有个性,学习更迅捷,同时使教育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使得教育机会更加均等。这里主要讨论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善特殊教育这一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特殊教育 教育应用 教育模式
一 、 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特殊教育是指利用普通或特殊设计的课程、教材、组织形式给特殊学习者提供的教育及相关服务。广义的特殊教育中学习者是指一切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群体,狭义的是指盲、聋、弱智、肢残等十一类残疾群体。本文只限于对狭义的特殊教育学习者研究。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在特殊教育这一块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且相对于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需求而言,远远不能令人满意。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从事特殊教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期望像日本等发达国家实现特殊教育师生比接近于1:1,目前来说在我国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信息技术手段虽然不能完全改观特殊教育中师生比较低的状况,但是通过借助计算机辅助教育方式可以为特殊教育的学生提供类似于个别化教学的课堂学习或者课外实践活动。 特殊教育学生人数的不断递增说明了我国特殊教育在发展壮大,同时毕业人数的缓慢递增也说明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力度非常迫切,尤其是对特殊教育中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方便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 特殊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则 技术不是万能的,并不是一经引入信息技术特殊教育的质量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因此在特殊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参考一般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原则及特殊教育中的教育规律,拟定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1、扬长避短的原则 缺欠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欠,那么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例如:听觉障碍学习者,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他们在视力上得到加强;盲童由于丧失了视觉能力,因此在听觉和触觉上有所加强。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扬其长避其短。 l 在聋童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表现实景的影视文件以及生动、略带夸张的动画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盲童教学中要利用他们听觉的发达,对于难于理解的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 因此说补偿性原则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特殊教学中应用得更加充分和合理。 2、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视觉障碍的学习者,要突出听觉;对于听觉障碍的学习者,应该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但是再直观的图片和再真实的影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实施模式 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有课堂教学、生活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三种,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特殊教育中也必然主要有以下的三种实施模式。 1、课堂教学实施模式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的实施主要在课堂中进行。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根据学生最大的需要(问题),提供他所能接受的最适合的服务(方式),予以最有效的处理(策略)。注意发展学生的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等感觉器官,从整体入手注重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规律,理清知识脉络,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变抽象的东西为直观、形象、生动,使得学生能透彻理解,系统的掌握,灵活运用。弱智学习者辅导班坚持因人执教,使用统一教材,实行分层要求,分类指导。普通中小学则对就读的残疾学生制定个别辅导计划,实行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办法。使得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残疾学生都能满足智力发展的需要。 2、生活技能实施模式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特殊学习者回到生活中,和正常人一样能够工作和生活。由于年龄和生理心理的原因,他们不可能自发的去寻求信息技术,因为他们还有其他的手段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口语,手势语。但是对于幼小的特殊学习者来说,不可能通过说服教育,使他们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客观环境,实际的激发学习者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性和实际需要。学校里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一种环境。应该把学习者的全部生活认真组织好,为他们创造条件。在生活中尽量引导他们使用信息技术。 所以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适时地刺激特殊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接近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之余能够加深对技术的驾驭能力。 3、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模式 为了使残疾学生毕业后能自食其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对他们不能像正常学习者一样,按部就班的开设课程。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分,强化劳动技能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实际开设一些技能培训班,例如美工雕刻、缝纫、刺绣等课程,多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得这些技能培养更加容易的为学生所接受。例如,学习美工雕刻时,可以用大屏幕为学生展示雕刻师傅做工时的每个步骤,每个动作的细节。同时多媒体设备极有“耐性”,可以反复播放,直到学生明白为止。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可以制作不同类型的视音频文件。例如,对于盲童,可以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音乐来刺激他们的听觉器官;对于聋童,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刺激他们的视觉器官。 参考文献: 1、朱雪梅:《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 2、 赵树铎:《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M] .华夏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