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村办幼儿园怎样开展游戏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 颁布后, 我们农村地区的很多幼儿园教师都产生了困惑:《纲要》追求的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而这些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是否适合农村幼儿园? 以我们农村地区的条件能否把《纲要》贯彻好?在我们苏北,目前许多村办幼儿园中游戏活动是个极为薄弱的环节,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投入少、设备少、玩具少。笔者认为如果在农村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选择教育素材,也同样能使幼儿的游戏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农村资源 一、因地制宜发展传统游戏活动 在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活动性游戏,只要教师组织得好,不用头饰等游戏媒介,幼儿同样玩得兴高采烈。如“老鹰捉小鸡”、“骑大马”、“跳海”等。需要以器械、玩具等作媒介的游戏,只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精心组织,农村幼儿也能玩得比城市幼儿更逼真、有趣。如“骑大马”,用许多成人看起来不值钱的竹竿、高梁杆、玉米杆就成,放在胯下成了马,挥在手上变成鞭,扛在肩上变成枪。有些必要的室外设施,只要取得幼儿家长的支持,也极易解决。如在两棵大树中间,用几个拖拉机旧轮胎做成直线绑好,即成做“钻圈”的游戏;利用坡地的倾斜性,铺上几根光滑的木头或毛竹做成的“滑滑梯”;在大树丫上吊起绳索,下端放一块木板做“秋千”;以石块为支撑点,架上木板当“跷跷板”等这些游戏,都可以让幼儿玩得高兴。 二、因地制宜开辟游戏场所 为了解决农村幼儿游戏场地的不足问题,农村教师可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让幼儿在小河边、树林中、田野边开展各种游戏。如组织幼儿玩军事游戏时,可以到树林中,让幼儿带上树丫做的“手枪”,扛起高梁杆做成的“红樱枪”,带上青草野树枝编成的伪装帽,使幼儿进入军队的各种角色,进行“队列训练”、“葡萄前进”、“侦察地形”、“埋地雷”、“抓敌人”等活动;又如组织幼儿到沙地上玩“办家家”、“种菜”、“修路”、“架桥”等活动,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当地环境,农村幼儿也能有较好的游戏天地。 三、因地制宜采集自然物,收集废旧品,为幼儿提供游戏器材 我们经常带幼儿走出幼儿园, 大量采集各种自然物做材料。如到塘边、河边采芦苇,采田野里的五颜六色的野花野草和形状各异的树叶, 捡农忙后田里的稻穗、麦穗、麦秆, 到玉米地里收玉米秆等等。民间劳动生活用品也是农村资源的一大特色, 于是我们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大范围地搜集。如草帽、谷耙、畚斗、米箩盖、渔篓、梯子、竹篓等,它们大大丰富了游戏材料种类, 并拓展了游戏空间。 农村学前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物来“以物代物”弥补玩具的短缺。平时发动幼儿收集废旧物品,如棒冰棍、果冻盒、瓶盖、泡沫、麦杆、贝壳,树枝等自然物来代替某些游戏材料。农村学前班教师还应挤出时间制作一些精致、形象的玩具,如制作头饰、木偶、缝制布娃娃等;此外,还可发动家长帮收集制作玩具,如有些家长是木匠,就请他们把一些锯下的边角料留下,稍稍加工就能成为多彩的积木;有些家长是裁缝,就请他们收集碎布头,做成沙包、布贴画、布娃娃、木偶等;有的家长是农民,秋天收获玉米时,请他们选那些色白皮薄的上好玉米皮,撕开后可以做成编织材料。利用农村取之不尽的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制作成的各种玩教具,也随着各类游戏内容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而日益丰富。 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教幼儿制作游戏玩具 农村有许多材料,可以教幼儿制作玩具。例如用细线把花生和嫩豆一颗颗串接起来做项链;颗粒大的花生壳,装上纸制“船蓬”,做成小船;麦杆切成短节,用细线穿起来可制成窗帘、门帘、项链等;高梁杆用细竹针穿成片状,制作小房子、小方桌、小床、小栅栏等;玉米的苞叶可编成辫子、坐垫、茶杯垫等;火柴盒、旧画报在农村也比较容易收集,可用他们制作出小卡车、小书桌、小沙发、体操棒、小吊饰、拉花等。教师在教幼儿制作玩具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和发展其创造力,又能使他们受到勤俭节约的思想熏陶,一起多得。 (二)初见成效 1. 幼儿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开辟开展农村传统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智力。事实证明,这些游戏使幼儿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都大大提高了。尤其是在创新能力方面, 如孩子们利用稻草、麦秆、玉米秆生成了“舞龙”的游戏活动; 利用畚斗生成了“我是小狮子”“舞狮”的游戏活动;利用小板凳开展了“我是小骑兵”的游戏活动等。这些都体现了幼儿“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创”的学习模式, 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开辟开展农村传统游戏锻炼了幼儿的身体, 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如大班的 “舞龙”“舞狮”“跳房子”“挑水”“送军粮”等游戏活动, 通过奔跑、跳跃的动作, 加强了幼儿呼吸、循环等系统的锻炼; 开展的“挑水”“捕鱼”等游戏活动, 培养了幼儿全身的协调能力。同时, 幼儿在游戏时愉悦欢快的情绪,也有助于提高其肌体的免疫力, 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在游戏过程中, 幼儿将自己融入游戏中, 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些好品质。 我们在构建农村幼儿游戏的过程中, 充分重视了整合幼儿的社会生活资源, 因为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一种体验, 在这样的活动中, 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 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 当游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时, 幼儿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去研究, 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2. 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提升 在不断挖掘和整理以农村特色材料为主要突破口的游戏教学的实践中, 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利用本土资源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们认识到了创新游戏的价值, 教育理念得到了提升。 游戏时间的增多,并不会使幼儿感到厌烦和无事可做,相反会使幼儿更加沉浸在复杂的、丰富多彩的游戏氛围之中。农村前学班大都设在小学内,教师在按排游戏活动时要动静交替,在不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的情况下安排一些室内或室外的游戏。游戏活动应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幼儿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寓教于乐,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为造就新一代打好坚实的基础。 充分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使它们成为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所需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让广大教师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 这是实施《纲要》精神的基本实践策略, 也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 是符合我们农村教育实际、符合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