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使我认识到“有效教学”的 最终目的是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有效。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课前有效准备 、课中有效组织、课后的有效练习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 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素质、先进的教学理念。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我们应该多挖掘教材上,要多看书。特别是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教学用书,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现在我也要继续根据学生现有思维、参与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我们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教与学必须要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效课堂上要用儿童语言,幽默风趣,自己在课堂上我没有完全做到面带微笑讲课,要想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意学信息技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教师学生必须都要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制定清晰、简明的目标。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要制定适量的内容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最后 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 我原来的备课主要是根据传统教学法的一些环节,主要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来进行。而 新课程改革中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被简单传递的,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而得以理解的。传统课堂中的讲授教学更多时候是传递知识,让学生 “记住”知识,而不是“理解”知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师课前备的主要是“课”、“如何教”,而在学生“如何学”方面备得不充分。 现在 我认为备课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 如果要备学生的学,定要考虑如何创建与之相应的学习环境。如 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这些应该是教师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让新教材真正成为有效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 三、课中的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全体学生的情感的开发、需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把知识生活化;讲课要精要、精当、精彩、贴近学生实际;科学借助现代媒体外,我觉得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实际结合教学要求来设计情境,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感悟,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探究,教师做好引导 ,适时点拨,这才是最有效的。正如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 我们注重抽象的概念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端正个体态度,调动班级学习情绪;调整好教师本身的情感因素,将课堂策划一气呵成的完成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时机、时段,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点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教学活动要融入学生的认知层次,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进入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归纳总结的阶段,并适时点明并细化学生的那些“成就归于努力”的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个班级体中,学生的学习与接受能力总有差异。优秀生能够在预算时间内完成探索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自信心饱满,充满热情,他们总是积极地寻求和利用有用的信息来解决学习问题;而班内的后进生往往会要用多一点的时间来总结归纳,或许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消极想法,缺乏学习兴趣,没有积极探索冲动。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有完善的驾驭与控制能力,使得课堂活动有适当的阶段性、波浪式的任务管理与技巧训练。设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是实行有效学习策略的重要前提,在学生的学习认清高涨时提出更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好注意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有效课堂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在爱的阳光下,清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出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创造的潜能,爱的教育也应是一种“活”的教育。应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像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激发灵感。 因此而言,我认为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单纯的是与非,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正确知识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发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这一种主题精神的培养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认知需求以及升学需求的基础上,不是一味地强调效率,而是将教学的效果和收益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