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说谎及教育对策 说谎,通俗的讲就是讲假话,对真实情况的隐瞒或歪曲就是欺骗。说谎是是作弊与欺骗在言语方面的表现! 当说谎与儿童联系在一起时,它到底 什么呢?学前幼儿对事情的估量常常来源于其他人的反馈。因为幻想和实现依旧是互相缠绕的,幼儿不明白为什么当自己只是用可以用的许多方式的一种来表达一些事情时,大人却大惊小怪,称其为“撒谎”。 一般的,我们视谎言是虚假和不真实的,可作任何欺骗用的。自婴儿期,幼儿就处在环绕着欺骗的社会中。一天中有上百次时间,他们听到欺骗性的电视和广播电视台的广告。大量所谓的儿童节目由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向幼儿兜售产品的环节组成。 幼儿还被对他们意义重大的父母以其他方式欺骗影响。比如,圣诞老人,在美国已经被如此商业化以至于他几乎好像是不吉利的了,他出现在电视中销售产品,他被当作恐吓孩子的工具,许多孩子拳打脚踢,尖叫着被迫坐到他的膝上,他不再是和蔼可亲的传奇人物,而是父母迫不得已要使幼儿相信他是真人,不过几年后承认这些完全是谎言。 说谎是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甚至会影响儿童道德的发展。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说谎,而孩子们知道说谎的不是好孩子。然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来自美国的调查数据表明: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三岁前就学会了说谎,到了七岁,百分之九十八的孩子都说过谎。这显然和人们心目中天真纯洁的孩子形象相去甚远,要弄明白这个错位,有必要将孩子说谎的原因.性质和过程稍加梳理。说谎是最要不得的。大而言之,直接的或间接的有害于国家民族,小而言之亦足以使个人人格破产。 第一是,损失自尊心,人失去自尊心,不看重自己则自暴自弃,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第二是,丧失信用,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从前不是有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吗?当牧羊的孩子第一次说谎,在山岗上大喊“狼来了”的时候,别人听了,连忙跑来替他赶狼,可是他却怡然自得,以为愚弄了别人一次很有趣。哪里知道这样一次说谎,竟播下了失信的种子,当狼真的来了,他惊慌失措,大喊“狼来了”的时候,人家以为他又在说谎,不来救他了,而他竟然被狼咬死。 林肯说:“你能欺骗少数的人,不能欺骗大多数的人;你能欺骗人于一时,你不能欺骗人于永恒。”这是多么中肯的话啊! 说谎虽然危害性极大,但不是偶然说的,必定是养成了一种说谎的习惯,而且发展成一种习惯,做父母的一定要弄清楚孩子说谎的原因。原因是因人而异有以下几点: 认识能力的发展未成熟,说谎常与想象联系在一起。年幼儿童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未发育完善,往往认识不清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无法区分幻想与现实,常常把自己的想象或者影视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事物深入现实生活中,当做真正发生过的事。如我班一个幼儿就是一个实例。他是个能从几乎任何事情,任何情境中编造复杂幻想的幼儿。一次组织幼儿活动时,与小金鱼玩耍。他指出,金鱼会随音乐节奏跳舞了。我就问:“鱼怎么会的?”他说:“我教给他的”。这个幼儿可以就任何问题产生对等的幻想性的问题。在家也如此,他母亲担心他的想象。她不能确定这些幻想应该被视为说谎还是大量的想象在他这个年纪是合适而健康的。再如,学前的幼儿经常会在一起讨论,一个说:“我爸爸是船长”,另一个就说:“我爸爸是将军”,然后争得面红耳赤。很明显,他们说的都不是真实情况,可是这些儿童并不是有意欺骗对方。事实上他们据理力争,充满自豪地称赞自己父亲的时候,只是把自己想像中的或期望中的英雄形象与其父亲的形象加以重叠,产生的混淆。那个时候,在幼儿头脑中他认为自己的父亲真的是船长或将军。像这一类的“说谎”,教育者无须过分苛责,它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思维的完善而逐渐得以纠正。我们可以看到,在学龄儿童身上,这种现象明显减少。 再说,想象是最好的小说,游戏,电影,戏剧,作曲,芭蕾,油画或雕塑的关键因素。它激发了多种多样的和不可能的想法,诸如,机器飞起来,声音能传送上千公里,投射动态形象在屏幕上,几秒钟完成复杂的数学计算。幼儿出现想象的标志就是假装,许多成人纠正或批评幼儿的想象,试图使幼儿明白幻想与现实的差异。很小的幼儿会混为一谈,当他们开始了解时,仍然发现幻想更有刺激性更有趣。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发展成长期性的说谎者,实际上幻想的自由可以消除任何说谎的需要。 说谎是为了引起注意。孩子有通过别人的注意来肯定自己的存在的特性。如果在孩子的经历中说谎比较能引起成人的关切,孩子就可能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父母的教育不当。幼儿模仿性很强,父母的不诚实行为,不仅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会在他们的心灵播下自私自利的损人利己的种子。比如,家长与孩子一起逛街时,孩子要买玩具,家长说没带钱,而转到另一家商场,家长却给自己买了衣服。久而久之,随着儿童经验的丰富,他知道家长在哄骗他,而欺骗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 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家长不能用暗示性的提问口气问孩子,例如,“你是不是把玻璃碎吞进肚子里了?”这种暗示性的提问,很多孩子会回答:“是的”。如果你耐心的问孩子,他们会指着桌子底下告诉你掉到地上了。 为了达到某种愿望而说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和教养因素发现可以从说谎中受益,渐渐的说谎便成了一种固定化了的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只要正常方式无法达成愿望,儿童就会歪曲事实来为自己所用。出于这种原因的说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自我保护,逃避一种厌恶刺激。比如儿童打碎了玻璃,但为了逃避惩罚,就说是别人弄的或小猫撞碎的以推卸责任;有的学生怕考试不及格带给自己的“耻辱”或招致批评,就采用作弊的手段来取得好成绩。另一类是为了获得一种正面刺激,通过说谎来获得自己平时不易获得的东西。如果父母承诺儿童考试得了100分,就可以得到一台电脑,那么儿童就可能改分数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由上述说谎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对策来改变幼儿; 对策一:榜样塑造。有些儿童说谎是模仿大人的结果。如果家长经常不兑现曾经给孩子的承诺,有些是因为工作忙没时间,有些是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敷衍了事,都会给儿童塑造不良的榜样。要想改变儿童的说谎行为,大人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目标行为模式。你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一定要说明原因,允诺下次执行时也要考虑可行性,不能随便给孩子一个希望;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时也要解释清楚,不要以另外的理由哄骗孩子。而且任凭孩子哭闹也要坚持原则,否则前后不一致等于向孩子承认你在说谎。 对策二:消退法。儿童说谎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当这种手段屡屡得逞后,就一再强化了他的说谎行为。因此,要使孩子不再说谎,就要保证儿童即使说谎也无法达到他的目的,这就需要教育者确实了解儿童说谎的原因。比如,孩子向父母要零花钱很困难,偶尔有一次老师要求买学习用品,父母爽快地把钱给了孩子。从此,孩子就经常以买学习用品为借口向父母索要零花钱买玩具。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可以主动为孩子置办学习用品,而不把钱直接交给孩子。即使让孩子自己买,事后也要核查是否买了与价格相当的学习用品。当家长注意增长儿童说谎行为的强化物,慢慢地,儿童发现说谎也没用,就不会以这种方式要零花钱了。 对策三:适当惩罚。教育者发现儿童说谎时,不能认为无所谓,听之任之,这会使儿童养成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造成困难。教育者在处罚说谎的儿童时,适宜用批评教育的方式,要鼓励儿童自己说出真相;指出说谎的危害,并明确提出希望儿童怎么做,即提供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批评儿童时,注意不要当众揭穿他,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承认错误的机会;同时表示相信孩子能做得很好。儿童经常说谎的时候教育者要反思是否自己的管教过于严厉和专制,对儿童一点一滴的过失都不依不饶,甚至采取极端手段。这样导致儿童对教育者产生畏惧心理,为了避免惩罚,只能撒谎力求自保。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取得儿童的信任,经常与儿童谈心,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求,能倾听儿童的意见,对儿童的错误处理得当。当儿童认为无论发生什么都可以与教育者沟通的时候,说谎就不再有“保护”意义了。 试想,还有“说谎”问题可谈呢?因此,当孩子出现了任何行为问题,教育者只要教育方法得当,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儿童也会在轻快愉悦的气氛中健康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