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为了适应知识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新方法、新事物的能力,它不仅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而且是感情、意志、气质、性格等良好个性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注重学生的普遍性。教师往往有认识误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具有创新精神。其实不尽言,每一名学生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功课不出众的学生也渴望能有机会“露一手”,如果教师把他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这样是不公平的,不科学的,同时也会深深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经验证明:“淘气”、“调皮”的学生更富有创造力,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淘气、调皮的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他们的智力、智能。因此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尖子生才具有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注重学生的层次性。小学生由于不同年龄段,对事物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时,一定要从他们的思维水平、生活经验、对事物的理解等方面通盘考虑,不要要求过高、过难、过严。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注重学生的活动性。活动性是指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动口说理、动手操作、搞实验调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从中获得知识,能不断地激发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的培养。因此老师要支持孩子们的求新、求异、质疑和困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用激励性的评价来鼓励他们,给学生良好的情境,寓教于乐,寓乐于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来培养。 良好的创新习惯是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创新习惯。 第一、兴趣是创新的起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才会主动高兴地去参与,认真去钻研,这样往往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兴趣是创新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爱做、乐做、善做,爱思、乐思、善思。使学生养成创新习惯,逐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家庭是创新的基础。 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家庭环境,在培养创新能力能实施过程中,家庭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的起点,不是幼儿园、小学而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堪称一流“学府”,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能力的基础。 第三、学校是创新的关键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