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由《锦瑟》之品析朦胧之美 [摘 要]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近来成为评论家的美谈,《锦瑟》便是李商隐诸多朦胧诗作中至美而典型之极的一篇。如果说,诸多无题诗是李商隐朦胧诗篇中的主力军,那么,《锦瑟》就是李商隐朦胧诗篇前的自序。它以最难解的朦胧形式,高度呈现出朦胧诗典型的朦胧美来,似乎就是李商隐本人对自己这类诗表现手法的典型类举与表现意念的浓缩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论,《锦瑟》不只是李商隐诗作的代表作,更是李商隐诗朦胧美的展品。它呈现的,不只是无题诗各自具有的朦胧美,而是所有朦胧诗具有的朦胧美。其朦胧之美具体可以从隐晦的内容、凄迷的意境、华美的语言等方面得以呈现。隐晦的内容是历来的诗评家越嚼越嚼不烂的牛蹄筋,凄迷的意境是诗评家越品越品不清的苦咖啡,语言的华美是诗评家越读越读不透的睐明眸。 [关键词]李商隐 《锦瑟》 朦胧美
晚唐诗人李商隐,年仅46岁便寂寞死去,除被认为具有进步思想的大部诗作外,其风格独特的一部分“无题诗”,一直被文艺评论家们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从1978年开始,我国对李商隐的研究出现了全面推进的态势,并形成持续至今的研究热。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也越来越成为评论家的美谈。《锦瑟》便是李商隐诸多朦胧诗作中至美而典型之极的一篇。如果说,诸多无题诗是李商隐朦胧诗篇中的主力军,那么,《锦瑟》就是李商隐朦胧诗篇前的总序。它以最难解的朦胧形式,高度呈现出朦胧诗典型的朦胧美来,似乎就是李商隐本人对自己这类诗表现手法的典型类举与表现意念的浓缩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论,《锦瑟》不只是李商隐诗作的代表作,更是李商隐诗朦胧美的展品。它呈现的,不只是无题诗各自具有的朦胧美,而是所有朦胧诗具有的朦胧美。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究竟呈现在哪些方面?我认为,其朦胧之美可从隐晦的内容、凄迷的意境、华美的语言等方面得以呈现。 一、隐晦的内容撩起的是探求者索隐的心 李商隐无题诗隐晦的内容历来是评论家越嚼越嚼不烂的牛蹄筋。有些人认为这些诗深奥隐晦,简直不可理解。有些人又刻意推求,认为每篇都深有寄托。为此,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也正因如此,李商隐的无题诗,倒大有压过大部思想进步诗篇的势头。其中原因耐人寻味,但是,从与无题诗具有同样风格,更具典型性的《锦瑟》中,就可见一斑。 作为李商隐诸多朦胧诗作中至美而典型之极的一篇,《锦瑟》的主旨扑朔迷离,什么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诗集总序说等等,都掀不起此诗的盖头,反而撩拨起人们更想揭秘的探求之心。下面且看评论家历来的探求意念是多么的饶有兴趣。“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清·朱彝尊《李义山诗集》评语)其探究的兴致之高,似乎是在诉说与众不同的揭开谜底的骄傲与喜悦。同样,在其他的探求中我们也读出的是探求者索隐之得的兴致之高。“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谓五十之年忽忽至也。庄生梦醒,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泪,绸缪而暖玉生烟,华年之情尔尔。不但今日追忆无从,而在当日已成虚负,故曰‘惘然’。”(清·杜诏、杜庭珠《唐诗叩弹集》评语)一个认为诗为悼亡而作,一个认为诗因伤生而作。无论哪种解读,抑或更多的其他说法,从解读者解读的语气中,都可以体会到他们的津津乐道,索隐乐趣。还是元代的元好问一语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 正是由于李商隐无题诗如《锦瑟》一样,立意朦朦胧胧,主旨纷纷纭纭,才使得无题诗和《锦瑟》成为评论家心中永远的一个谜,心结难结,又极想去结,结而不得,又续而再结……难怪,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曾发出这样的慨叹:“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也是这一“难”,使得《锦瑟》和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朦胧美。 凄迷的意境笼罩的是品读者复杂的情 凄迷的意境是诗评家越品越品不清的苦咖啡。我们知道,李商隐常借助于景物和环境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思,委婉地咏物抒怀,寄托对自己身世的哀伤,不但写出自己愁绪的悠长和缭乱,而且与借咏的特定情景相切合,创造出物象与心态浑然一体的优美和凄伤的意境,凄婉动情,隐微幽深。 诗中具体的意象与作者营造的意境,是理解诗歌主旨的“源”。但是,由于诗人诗作中意象的朦胧,意境的迷离,评论家才各持一端,在无数的索隐中尽情地享受李商隐诗歌带给人们的探求乐趣。就意象、意境而言,如《锦瑟》一篇中的“锦瑟”,“蝴蝶”“杜鹃”“珠”“玉”等,均使古今读者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只有迷离,难得真切。这些意象所表示的具体事物,究竟与作者要表现的情调在哪些点上相连?在不同读者的眼里,可谓沉入云海,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