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集体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摘 要]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不了解幼儿现有水平、提问不准确或不深入等现象,使孩子在活动中不能了解活动的重点及难点。因此,教师能否准确地设计出灵活、新颖、易于激发幼儿思考的问题,是集体教育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年龄特点 兴趣 时机 方法
在组织大班集体教育活动时,教师能否准确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幼儿思考的问题,是集体教育活动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那么,应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提问更为有效呢? 一、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5-6岁幼儿能够清楚地发出母语的全部语音,并能够听清楚比较复杂的句子,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能够用语言描述事物发展的顺序,并且会有意识地组织句子。他们能够根据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设计的提问要具有开放性,启发性,能够引发幼儿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提高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问的设计要能够启发幼儿思考,幼儿感兴趣 教育界曾流行一句话: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大班幼儿思维活跃,善于表现,如果教师的提问具有开放性、启发性,便于每一个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就会大大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如:在看图讲述《猴子摘桃》活动中,教师在出示图片后,提出:“猴子们怎样才能吃到河对岸的桃子呢?”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把木头架在河上过河。”有的说:“像猴子捞月一样拉着其它猴子的尾巴过河。”有的说:“让其它猴子把自己甩过去。”有的说:“利用氢气球飘过去。”有的说:“从树枝上荡过去。”有的说:“直接从河里游过去”等等,通过提问,激发了幼儿思考的兴趣,使他们把自己以前听过的,见过的经验都用上了,并且围绕这个提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使孩子们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组织幼儿进行“着火了,怎么办?”的谈话教学中,首先让幼儿观看了《着火后自救》的视频光盘,在和幼儿的讨论中,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影片中发生了什么事?幼儿说:发生火灾了。这个提问简单,又符合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于是,教师抓住这一兴趣点,又接着启发幼儿:你们说发生火灾后应该怎么办?孩子们能回答出:要拨打电话119、要从安全出口跑出去、要拿来湿毛巾捂住口、鼻子……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教师又及时把问题深入:为什么要拿湿毛巾捂住口和鼻子呢?孩子们顺着问题继续思考,他们说出了许多理由:有的说不捂住会被烟呛到;有的说会延长抢救时间,不容易死掉;还有的说,捂住口、鼻子后还要趴在地上……教师的提问一次次的和孩子们互动,提问的深度一次次加强,孩子们顺着教师的提问,一步步的思考,并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可见,教师提问的启发性和开放性对幼儿的思维很有促进作用。同时,教师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自己的应答和提问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实践,在活动中总结出几个利于幼儿互动思考的关键词:“为什么?”, “怎样做更好?为什么?”,“还可以怎样说”,“你同意谁的方法?为什么?”,“你还有哪些建议?”等等。这些问题非常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并为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搭建了适宜的平台。作为教师,记住这些关键词,在讨论活动中适宜提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提问的设计要根据幼儿的情绪适时地提出,当幼儿发现问题时,他们会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便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会通过思考主动寻找答案,来解决问题,使问题逐步深入,使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如:在一次制作风车的活动中,一切准备就绪,该往小棍上钉了,他们用大头针扎眼,扎了半天也扎不准中心,飞盘总是朝一边歪,转不起来,他们试了几次都不行,孩子们犯难了,就举着飞盘要寻求帮忙,教师没有动手帮助他们,而是问他们:“把眼扎在什么位置风车才不会歪呢?”蔡雨欣说:“扎中间呗。”丰尉明说:“我知道,可是,不知道是怎么搞的,我这边对准中心了,一扎那边就又歪了。”教师说:“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孩子们互相看看,有几个小朋友拿起风车翻来覆去的看,似乎没有什么好办法。教师继续引导:“如果不先把两个杯子对在一起会怎样呢?”说话时,王鸿骥正要把两个涂好的纸杯对在一起,丰尉明说:“等一下,先扎眼再对上试试。”边说边抢过王鸿骥手中的纸杯迅速地扎好眼说:“钉上试试,看行不行。”孩子们都认真地看着王鸿骥把两个纸杯钉好,小心地用大头针插进中间的眼里,钉在小棍上,王鸿骥在楼道里跑了一圈,风车果然不再歪了,孩子们都觉得这个办法好,都高兴地把自己的风车拆开,重新做了起来。看着孩子们自信、认真的表情,教师想:孩子需要的不是老师的包办代替,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些思路,适时地用问题引导他们去主动思考,主动讨论,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得到发展。 四、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把握好提问的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幼儿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将问题深入。首先,可以用范指性提问:不需要具体的人来回答,只是为了活跃气氛,引导幼儿思维,调动全体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我们的图书里藏着什么小动物呢?”“在我的魔术箱里有什么呢?”等。其次,可以用重复性提问或反诘式提问,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去伪存真,引导幼儿逐步得出正确的答案。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本班开了一个手套商店,需要一些东西代替钱币,就问:“用什么来买手套呢?”许多孩子都愣住了,这时,李一坤说:“用钱”。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了起来,教师问:“咱们没钱怎么办呢?”“我妈妈有”“我爸爸有”“我有压岁钱”“跟家里带”。教师又问:“我们班的手套用什么来买卖”。孩子们沉默了,这时可以继续启发幼儿:“能不能用咱们班里的东西呢?”孩子们开始四处寻找替代物,有拿积木的;有拿积塑的;有拿串珠的;有拿图书的……,教师提示:买东西用的“钱”应该是好拿的,轻便的。当孩子们一起翻开徐毅达拿的书,在插页上看到许多水果图形时,萌萌说:“你们瞧这些水果怎么样?”孩子们都说好,于是,大家找来相同的图书,一起动手把插页中的水果沿虚线撕下来,放到盘子里,这样,本班的钱币就产生了。通过让幼儿回答问题,层层深入,使幼儿通过回答问题解决了问题。 五、教师要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问 讨论活动是在孩子们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当幼儿积极踊跃地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回答时,教师要针对孩子们的答案敢于提出反问,进一步促进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的再一次回答。 在本班幼儿养蚕的过程中,每天都能够看到他们围扰蚕宝宝结茧进行讨论的话题:为什么蚕宝宝在幼儿园吐的丝都把自己裹住了,而在家中吐出的丝却能形成大大的蚕丝片?孩子们有的说是因为幼儿园养蚕的盒子太小,有的说是因为幼儿园阳光太足了,还有的说可能是蚕宝宝没吃饱……面对孩子们的多种答案,教师反问孩子们:那你们说呢?是什么原因让蚕宝宝自己裹住了呢?教师又一次把问题返回给了孩子们,孩子们试探着又一次寻找着原因,在孩子们带着不可及得的问题基础上,教师适宜的给孩子们留下了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任务!适时的反问给孩子们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总之,集体教育活动上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思考问题,发展幼儿思维的多元性、创造性,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启发幼儿的心智,点拨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在不断思索中进步,教师则在这问与答的互动中不断提高着自己的提问技巧和应答水平,使集体教育活动达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罗洁:《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同心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42页。 2、陶西平:《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XX师范大学印刷厂,2004年,第一版。 3、单传英,《幼儿教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