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施数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
摘要:数学新课程的改革实施,带动了教师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由传教布道者逐步走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指导者,面对新课程条件下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性的问题,广大教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作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与努力,他们在创设问题情景、展示学习过程、组织学生活动、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等方面作出了探索,经受了新课程实践的磨练和洗礼 ,我就实施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 驾驭 教学设计 方法 体会
我作为一个中学数学教研员,在历时两年的数学课改实验中, 深入学校,走访学生,访问教师,课堂听课,查看资料,集体调研,我欣喜地发现,教师的角色和教学形为方式不觉间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动了起来,想说、想做、想尝试了,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课堂往日的宁静被活跃的喧闹声打破,透过现象,我们感受到教师的理念在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变,课堂学习的环境氛围在变,学习的过程在变……。在变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时感受到一些不变的东西,有的教师照“剧本”演戏,一成不变,有的直接把“戏”演砸了,不了了之,有的教师把自己脑子里固有的“东西”硬塞给学生,有的教师很直白、赤裸地把学习内容端给学生,有的教师不敢“讲”了,有教师一味地追求情境化和热闹的课堂氛围……,面对种种问题,面对教师在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我想就下面几个问题谈几点想法 : 一、如何驾驭数学新教材 如何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这是实验教师普遍面临的难题,结合本地区课改实验的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和落实: 1、数学教材处理要本着多角度、宽范围、大信息、活动化、生活化的原则;要体现数学教材的现实性、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等特点;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经历和已有的知识积累等课程资源。 2、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数学新教材,全面细致地了解把握新教材的特点,真正体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要比较对照新旧两种教材,确定适度的教学重难点,准确定位学习内容的“三维”目标,要从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层次上客观确立教学目标,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低,以至教学走偏。 3、要对数学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提供的问题,已设计成型的教学情景,编写的例习题,展示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等项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排序,要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对上述内容进行重新取舍和再加工,要把教材内容整合加工成为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要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开发新教材,要适时补充一些近景性较强、学生易于接受的现实背景材料和链接生活的学习素材,要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和发挥数学新教材的教育功能。 4、要对数学新课程中的不确定性做一定的预测评估和准备。如数学新教材中教学方法与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它们直接关乎教学设计的成败和教学成效的优劣,因而在处理教材时,要把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做充分研究估计,把不确定的因素处理加工为能操作的确定性的内容。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去落实。 5、要把数学新教材放在新课程环境中去把握看待。如课程中的突发事件就是课程资源,家庭社会中发生的人与事都是尚待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能力、信念、专业素养、知识积淀,学生的学习经验、经历及书藉、参考资料、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室、家庭的环境氛围等都是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要考虑如何让自己和学生把已掌握的各种知识、经历过的事情“带到”课堂中来,要考虑如何开发好数学新教材,如何利用好数学新教材。 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我在基层学校听课时发现,实验教师都感受到数学新教材备课难,课堂操作更难,难就难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完全改变,教材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难在要凸现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难在要突出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难在要用个性化教学替代模式化教学上;难在教师角色的转变、理念的转变上。而这些“难”最终落脚反映在操作层面上就是一个数学教学设计难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具、学具准备费时间,教学情景难创设、活动难组织、过程难展开、教学突发事件难应付、课堂进程难调控,教学任务难完成等。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我想结合平时的教学教研实际重点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想法: 1、创设一个丰富、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情景。我们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加工,就地取材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活动情景、故事游戏情景或实验情景等,用一个好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加教材的感染吸引力,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爱学数学。 2、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数学即活动,无活动的数学将失去生命力。在七年级数学《展开与折迭》的教学时,一位老师让学生课前自制各种盒子和收集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子,课上 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盒子展开与折叠,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学生这些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体验了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观察、实验、制作、测量、猜想验证、讨论交流、阅读、游戏、竞赛、表演等一系列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设计要从活动的内容、任务、形式、组织、到达到的目标、使用的材料、涉及到的问题、活动的程序等方面做一个全面计划安排,要在备课中书面反映出数学活动设计。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去猜想,去探索,把数学活动要作为学生知识生成、知识建构的载体来加以重视。 3、突出数学知识生成、发展、演变的过程设计。新课程要求我们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以,我们要彻底改变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内容很赤裸、直白、简约化的呈现方式,把知识的生成点、发展演变的过程,通过教具、学具或多媒体的演示,通过学生相关的一些活动,通过摸拟能揭示本质特征的现实情景,通过数学的一些方法及相关的实验,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故我们在过程设计中应从上述几个方面去斟酌。如一位老师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度量中位线和三角形相关边的长,发现规律,再用图形的割补变三角形为平行四边形,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而再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这一定理,这位老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去经历、感悟、体验。因而,要在过程教学中突出学生的数学思考,也就是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感悟数学内容中蕴含的本质特点及规律,而不是对知识浅表性的感知和记忆,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去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完成知识建构。 4、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问”,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会以好的问题为前提,数学问题设计得好,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它可以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进程。所以,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把数学问题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一个线索来处理。数学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数学内容的重难点,首先设计“中心问题”或“核心问题”,然后围绕“核心问题”向前后辐射,设计与之相关且有梯度的“问题串”来,最后考虑设计问题的提出时机,问题的展开与分析探讨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另外,备课时一定要书面反映出你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中要避免满堂问,随心所欲的问。 三、对实施数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 1、我们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汲取、去积累、去更新,要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终生需求。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把握新课程。要自觉地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与学生一道成长,与新课程一同发展。 2、要提前做好数学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山区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必备的教具和学具,对课程需要的教具、学具等材料,我认为不能等、靠、要,应该在教学前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自制准备妥当,切忌临阵凑合应付。要搜集相关的课程资料,备写实用、富有特色的教案,课前多回味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梳理教学程序,修正细节,查漏补缺,使教学准备万无一失。 3、宜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群教群研,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发展。倡导相互听课,跨学科研讨,外出学习取经,开展专题研讨,上研讨课、汇报课等。 4、让民主化教学进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平等互助,教学相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给学生减“负”松“绑”,把探索交流、合作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做起来。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让学生敢于“挑毛病”,敢于质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去建构,让教学开放,让课堂延伸。倡导心中要装着您的“学子”,放下 “架子”,走下 “台子”,俯下“身子”,解放“脑子”,放开“胆子”,想出“点子”,迈出“步子”。 5、尽力挖掘和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以感染、吸引、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数学。在听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日历中的方程》一节课时,一位老师让学生任意勾出日历中一数列上相邻的三个数,并说出三个数的和,这位老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三个数是多少,这样的教学情境瞬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非常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算的。因而,我们倡导用新颖的数学教学情景来感染学生,用数学的逻辑美、对称美、形式美来吸引学生,用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数学资料来熏陶学生,用数学强大的应用性、基础性、工具性来激励学生,让数学真正成为思维的“体操”。 6、转换教师的角色意识。数学新课程就是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化过程,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指导者。所以,我们固有的角色意识要予以改变。要从“蜡烛型”、“园丁型”、“工程师型”、“桶型”的角色意识中走出来,要做“太阳型”的教师,要做“掘井人”和“找泉人”,把温暖和阳光洒向学生,把“清泉”、“流水”留给学生。要以引导者代替指导者,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以情感教育代替唯智教学,以促进者、合作者、代替权威者、主宰者,要以一个研究者、学者、艺术者走进课堂。 7、倡导大家搞好每节课后的数学教学反思、总结。总结得失,提炼教学所思,记录学习笔记,积累教学资料,撰写教学后记和数学教学论文,促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和 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总之,数学新课程教学要实现“五突出”,即突出数学活动设计,突出数学情景设计,突出数学问题设计,突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突出数学思考。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起来。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各位教师要积极应对,要在更新理念,转换角色,改变教学方式,落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做出探索,迈出步子,踏出新路子,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周小山:《新课程怎摸么 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张国栋:《关于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几点思考》,新世纪(版)数学教材实验工作简报,2005 年,第3期 傅道舂:《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