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6955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信息技术是时代的产物,代表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本身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育结合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国家对未来人才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克服中小学传统教育中的弊端,促进现代中小学教育的改进改良,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小学教育 应用 当代社会,正趋向于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网络、信息、知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我们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工作条件因信息化的到来而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作为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教育必须实现现代化,以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目标,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从而具有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养及能力。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信息技术与网络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进入教育领域,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配套设施在中小学的普及,尤其在农村及偏远学校的普及成为大势所趋,如泉州市发布的中小学 “十配套”标准,在标准中,要求每一所完中、完小都必须配有相应的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等,并对每一个教室的布置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如计算机室要求配备至少45台学生机和一台教师机,组成局域网,实现网络化。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地位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又有何作用? 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而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 作为信息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多媒体具有集成性。它能有机地结合、加工、处理多种媒体,如声音、视频、画面的有机融合,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将枯燥转化为生动。多媒体改善了信息的表示方法,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各种感官,从而更加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2)、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传统的传播媒体如电视、广播、录像机以授与被授的单一方式存在着,学习者只能被动而简单地接受,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因素的产生和存在,打破了这一单一的模式,授予者和被授着可以灵活处理各种信息,实现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3)、多媒体技术具有超文本性和超媒体性。这一优势最直接地体现为操作者可根据课程或设计的需要选择视频播放的长度、进度,并随机定格画面,重复播放,从而达到信息的传播和接收的双重效果,而避免了从头播到尾,浪费时间的不良效果,多媒体实现了从点到线,从线到网的链接方式,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选择。 2、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所呈现的主要优势在于: (1)、节省资源,尤其是纸质资源; (2)、传播信息迅速便捷,在网络化的当今社会,世界被称为“地球村”; (3)、信息容量大,资源广。 网络技术使传播领域经历了一次新的革命,有人把网络技术称作为四大媒体。从2008年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上获悉,截至2008年6月30日,全世界网民数量为14.6亿,青少年网民数量急剧上升,已逼近半数八个亿,网民数占世界总人口66.8亿的21.9%,比2000年底增加了305.5%,而这个数据仍在不断地攀升中。 当然,信息技术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它还具备了强大的软件及硬件支持,软件如:office、Photoshop、Flash等等,硬件又揽括了投影仪、广播、摄像机等等。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能达到很好地结合,并充分发挥其优势。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是我们重点讨论的话题。 1、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和丰富学习环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工作,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1)信息技术使学校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通过学科渗透这一渠道,学生知识的获得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教学模式也主要采取师授生收的形式,局限性大,而开放的交互网络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教学双方彼此互动,超越了时空的阻碍,教育形式也更加多姿多彩。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互性,充实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内容。随着课改地不断进行,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古今,广及中外,以有限的教育工作形式引导无限潜能的学生,无疑有力不从心之忧,教师自身的能力、精力、时间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互联网的兴起无疑解除了教师“唇干口燥呼不得”的尴尬,网上丰富资源及便捷的交互性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分析、参与、整合和创新的素材。 (3)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教育教学更好地与时代接轨。21世纪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新事物、新名词、新知识更新换代得令人目不睱接。计算机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的链接是中小学教育工作与时代的链接,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资源短缺的弊端。 (4)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及时性使小小的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联系,使“windows”真正成为“世界之窗”,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通过这“windows”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网络更直观、更详尽地了解世界文明及发展变化,感受到他们所处社会的各种意识潮流,并得以参与其中,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明晰自己的方向,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充满信息化的中小学教育将与时代的步伐紧密相连。 2、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不可辩驳的事实,它以其丰富的网络资源,便捷的网络途径和多媒体提供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辅助教学,能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划分、归类并实现超媒体链接,非常适合学生学习。以下我将结合我为某位老师制作的课件来阐述我的观点: 该教师选择的课题是XXX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主题单元“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文本围绕一个苹果展开,记叙了抗美援朝时期,防炮洞里的八位志愿军战士,尽管渴的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先人后己、互相关怀体贴的战友情。 但是,因为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这个特殊的时期,距离学生比较遥远。现在的学生多数生活条件好,不愁吃穿,虽然不同程度地经历过口渴,但却没有饱尝过难以忍受的干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也为了更深层次地挖掘学生情感,我根据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也结合我个人的构思,将教学课件作了如此的安排。 (1)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首先,根据课程的需要,我采用慢速下降的动画效果,将问题“谁最需要?”醒目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