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混龄教育利弊说
混龄教育因其在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中具有的优势而在发达国家广泛开展。在我国,混龄教育有不同形式的表现。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系列举措以及混龄教育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果,势必推动混龄教育在中国的普遍发展。对于现如今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的现状而言,“混龄课堂”的开设,的确给缺少兄弟姐妹的孩子们提供了互相关爱的机会和条件。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天生有一种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而我们的教育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差别,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这样的教育 使幼儿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与异龄幼儿的交往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这是有悖于幼儿的天性的。混龄教育是和同龄教育相对的一种 教育组织形式。混龄群体对于单一的同龄群体而言, 增加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幼儿在异龄同伴交往中的角色、位置、心理体验、沟通方式的变化给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挑战,也让幼儿处在一种更自然的教育 生态环境中。所以与同龄教育相比,混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混龄教育有利也有弊。 关键词:幼儿园 混龄教育 优点 缺点 1幼儿园混龄教育现状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幼儿园混龄教育就是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按一定比例组织在同一个班级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近似家庭组织方式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幼儿无兄弟姐妹的现状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条件。 幼儿园混龄编班的形式在天津其实并不是件新鲜事,早在6年前,南开区久华里幼儿园就实行了混龄编班,3到6岁的孩子在一个班级里生活、学习。在班里面,孩 子们以“兄弟姐妹”相称,每个年龄大的孩子都有责任照顾“弟弟妹妹”们。在户外活动时,大孩子要带着“弟弟妹妹”们玩儿;在吃饭、睡觉时,大孩子要帮助 “弟弟妹妹”们端饭、穿衣服,还要教“弟弟妹妹”们读书、做手工。而在“哥哥姐姐”们学习时,“弟弟妹妹”们也要保持安静。由于这种编班的方式已经实行了 很长时间,很多孩子都从入园时的“弟弟妹妹”变成了“哥哥姐姐”,从被人照顾到开始照顾别人。 目前,本市混龄编班的只有一两家私立幼儿园,绝大多数园所并没打算尝试。一些园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幼儿园的管理规定都是按不同年龄分班的,不同年龄的孩子 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计划,混龄编班可能性很小。当然,也有园所负责人认为,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确有好处,孩子有榜样可模仿、有责任心,在户外活动 时会给孩子们混龄游戏的机会。 2幼儿园混龄教育的优点 2.1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模仿和学习能力 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如何与环境发生作用。正如皮亚杰的理论中所说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由幼儿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语言。语言是在 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模仿他人的语言,然后按照自己的编排方式把语言材料加以重新组合和改变,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 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一起,他们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所处的语言阶段也不一样。年幼的幼儿通过模仿年长的幼儿的语言,更快地学会语言,年长的幼儿在 日常生活中通过纠正年幼幼儿的错误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在幼儿的智力发展方面,由于幼儿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接触,年长幼儿 的广阔的视野和知识,让年幼的幼儿模仿学习,使年幼的幼儿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幼儿在家中没有兄弟姐 妹,混龄教育的开展,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为年长的幼儿提供了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2.2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 混龄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 源自幼儿与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同伴互动, 而产生认知冲突。也可以说混龄教育的形式是最接近真实环境的,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真实环境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的经验知识水平都有差别。幼儿通 过混龄教育的形式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相处、交流时会产生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有助于缺乏经验的幼儿模仿有经验的幼儿,并内化为新经验。如:年幼幼儿遇 到困难时,年长幼儿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帮助年幼幼儿,共同解决问题。这时不仅年幼幼儿获得知识,年长幼儿也获得新经验。二者的认知能力都得到发展。这 次实习中我观察过一个幼儿,园里下午都会有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就很像混龄幼儿在一起活动。该幼儿户外活动完要送玩具回家时他都不收,反而将皮球踢的更 远,有一天一位大班幼儿帮他把踢远的球捡了回来,还告诉他该收玩具了,皮球不能用踢的。慢慢的该幼儿改掉了这个坏习惯,户外活动完后都好好收拾玩具,甚至还会教育其他不收玩具的同伴。 2.3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 混龄班是一个“家庭式”的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每个幼儿的角色是运动变化着的,因此也给幼儿提供了更多情感体验的机会。在混龄班里,一个幼儿可以是哥哥姐 姐或弟弟妹妹,也有可能是“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这样复杂的集体中幼儿根据交流的角色不同,自身的角色也处在变动中。因此,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如:年幼幼儿对年长幼儿的尊重、敬畏、钦佩,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的关系、爱护。有了混龄教育团体,独生子女的情感交流就不会只是单一的,而是多角度的。教师可有意无意的创造与不同年龄幼儿交流的机会。通过与不同年龄同伴的情感交流,学会互相体谅、互相给予、互相关怀,克服自我中心,逐渐增强情感交流 能力。这种类似于家庭的编班方式,对克服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现状,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混龄教育中的幼儿与同伴一起学习, 相互讨论, 就有机会了解别人的想法尤其与自己不一样的想法,这会促使儿童进行判断、比较和思考,进而自己得出结论,这对儿童的“去自我中心化” 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这次的实习园虽没开展混龄教育,但我却发现混龄教育的另一个好处。大班调皮的幼儿只要一听说要让他去小班,就会很自觉的变乖,因为他怕丢脸;小班调皮幼儿一听要让他去大班看看大哥哥大姐姐是怎么学习的,便会自觉的做得好好的。 2.4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 首先,混龄教育扩大了幼儿的接触面,为他们学习与不同年龄幼儿的交往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善于交往合作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社会人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幼儿正处于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通过在幼儿园中角色扮演、游戏等来感知社会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合 作关系,不断学习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混龄教育的形式无疑扩大了幼儿的交往范围,为幼儿提供了更多与不同角色交往合作的机会, 同时也促进其角色承担能力的发展。例如:角色游戏时,孩子们就会先商量分配任务与角色,年长的孩子会主动提出搬重物,较轻的则让年幼的孩子搬。在这样的混 龄活动中,体现年长幼儿出于荣誉感、责任心,会表现出高水平的自觉性与意志性。而年幼幼儿通过与年长幼儿交往, 其领会能力、观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能得到增强。在混龄教育活动中, 独生子女自私、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性格特征能得到纠正,学会与人共处,这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其次,混龄教育能有效增强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依据过去的经验,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 形成的。所以说,幼教的工作要满足幼儿成功体验的需要。在混龄班里,年龄小的幼儿与年龄大的幼儿在一起游戏与生活,不仅得到大龄幼儿的帮助,而且能减少竞 争压力获得成功增强自信。于此同时年龄大的幼儿在帮助“弟弟”“妹妹”得到成功的同时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并增强了自信。幼儿喜欢模仿年龄、能力与地位比自 己高的同伴。幼儿有些行为的习得是需要同伴直接教的。能力较强幼儿向能力较弱幼儿讲述如何做一件事时,需要向同伴解释概念, 指导同伴尝试某种技能, 这时便自然出现了“教与学”的行为。能力较强幼儿“教”能力较弱幼儿学会新技能的同时,巩固和加深了自己对这些技能的理解, 也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混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类似于兄弟姐妹在一起游戏的机会, 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同伴交往环境的缺陷。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幼儿园混龄教育的缺点 3.1混龄班教学任务重、要求高 目前的混龄班,在教学上按年龄分层教育。如“图上有什么”,小班孩子需知道图片中有什么人、在做什么;中班孩子要了解图中人物在说什么;大班孩子则要展开 想象,主人公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这种形式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最大限度满足孩子不同的成长需要。但如此操作难度很大,一般水平的教师难以 胜任。而规模较大幼儿园的师资数量有限,一旦引入混龄教学的模式,孩子和老师的比例是5:1,虽然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孩子的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这样便于老师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一个班级增加几名老师就目前的情况看是很难做到的。混龄班教学任务重、要求高,另外,目前国内并没有针对混龄教学的固定教材,这也为混龄教育实施带来了困难。 3.2混龄教育使教师面临着多元目标的挑战 在混龄教育中,每个教师都同时面对了不同年龄的孩子,孩子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大使教师的教育行为无法依据单一的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如果说,在同龄教育中教 师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因材施教的行为,需要一定的能力并付出努力的话,那么在混龄教育中则会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因为在混龄的教育背景中,教师无时不 处在一个对象的比较中,孩子的行为随时呈现给你的是差异,面对同一个区角、同一种材料,教师看到的是行为迥异的玩法和玩法背后蕴涵着的发展水平、发展特点的区别,当教师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来观察和指导孩子时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远比三个年龄的发展目标要复杂得多,年龄与目标的对应远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教师的观察随时会激起大脑的思考:是年龄差异?是个性差异?是同龄中发展水平差异?是异龄组合的差异?久而久之,混龄教育中的教师不自觉地从孩子那里学会了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分析的能力。 3.3混龄教育对教师的教育机智提出更高要求 在混龄教育中年龄的差异和同龄之间的个体差异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不同的异龄组合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中,其表现形式和发展价值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不仅需要细 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还要即时判断和分析行为的发展意义,从而采取有效的应答和指导策略。比如在分散自由的操作活动中,教师介入的适时性就需要依据孩子是个 别的、同龄互动的还是某种异龄组合的,来考虑介入的时机和方法;在组织集体交流和讨论时,教师的提问就既要考虑如何挑战年长儿童的思维,又同时形成异龄之 间合适的距离;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必须注意通过分组保证同龄之间的合作和异龄之间的互补;在户外运动中,要通过各种运动器材的刻意安排,既有利于同龄合作游戏的产生,又有利于异龄之间小步递进地平行模仿;在必要的集体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在将“教”的精力投注于大年龄孩子的同时,又为小年龄孩子营造内隐学习的背景。可见,混龄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一种挑战和培养,在这里,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指导策略是应着孩子发展需要的多样化而逐步形成的。
总结 混龄教育的优点是我们不可否认的,然而其缺点也是实际存在的。因此,政府、幼儿园管理部门以及幼儿教师都应正确看待幼儿园混龄教育,不应片面地看待混龄教育。实现混龄教育将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飞跃,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在我国,它的教学过程、实施策略、教材等各方面 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幼儿园不能盲目跟风。幼儿园应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混龄活动, 自觉、有效地为不同年龄的幼儿创设更自然更真实的教育环境,使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这种状态中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使之更懂得与不同群中的人交流,并获得更多不同的经验,促进幼儿们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真正实现幼儿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让混龄教育也成为我省幼儿园甚至我国幼儿园的另一特色之路,为幼儿铺就快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