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小有效衔接 [摘 要]随着近年小升初升学择校之风愈演愈烈,甚至大有向儿童园蔓延之势。家长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学的需求日益迫切,幼儿园教学出现“小学化”,社会上各种形式各种名目的学前班层出不穷,在许多人眼中“幼小衔接”就是超前学习,把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提前到幼儿园大班学完,而完全忽略了小幼衔接的本来意义。 [关键词] 小幼衔接 知识储备 心理适应 认知适应
[ 《幼儿教育》2012年第3期 第47页]“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的通知。通知指出由于应试教育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宣传的影响,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保育教育工作,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杜绝幼儿园小学化,还给儿童正常的生长空间。” 一、幼小衔接的意义和任务 1、幼小衔接的定义:[ http://wenku.baidu.com/view/5b7a3f210722192e4536f671.html,《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即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它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儿童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是儿童主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时期。 2、幼小衔接的意义和任务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同心出版社 2006年7月 第一版 第18页]“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小衔接对于幼儿的阶段性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使儿童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生活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必然要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开始新的人际交往,儿童也要努力适应环境,建立一套新的行为方式,以满足适应性情况的需要。如果衔接工作做得好,适应过程就会比较顺利。儿童入学,是从学前教育机构进入了小学教育机构,跨越了两个阶段。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因而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在此期间,儿童的身心会发生一定的质变,掌握不了这一阶段教育的规律性就会出现种种的衔接问题。 实践证明,幼小衔接如果仅从“幼儿园向小学靠”“小学向幼儿园靠”的外部条件或形式上寻求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号召入学的适应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衔接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材料表明,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儿童和小学生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阶段特点的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渐变的。所以,在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这期间,两个阶段的特点并存和交叉。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正是自身两大阶段的发展特点交替、转化、升华的过程,衔接教育正是要促进儿童的这种发展。因此,衔接点应落在儿童这一主体上,要找寻儿童前一阶段已有的发展水平、基本能力同后一阶段所需的发展水平、基本能力的差异,通过衔接教育,促进儿童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 (2)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园阶段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形成其各种特点、态度、习惯的关键时期。 进入小学后,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储备问题,而是儿童是否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有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会使儿童终生受益,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5—7岁。 许多家长很重视家庭智育,在这方面不惜投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收效甚微,问题在于这些家长没有把握住家庭智育的方向和重心。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儿童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良好的方法有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又是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体现。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习惯成自然”,一辈子受用不尽。 二、目前小幼衔接的现状及误区 目前社会上、幼儿园中的“学前班”、“小幼衔接班”名目繁多,很多家长对之趋之若鹜。但由于对幼小衔接缺乏正确的认识,现实工作中的幼小衔接形势却不容乐观。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园校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很多幼儿园积极开展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很少主动与幼儿园接触,因此,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但事实需要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2、重知识传授,轻习惯培养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而比较忽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机学习能力,以及儿童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3、幼儿园幼小衔接教学带有表面性 有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些最多组织儿童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会员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4、过于强调文化课学习,盲目超前 许多幼儿园、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轻视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为了迎合家长有的幼儿园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儿童,使得儿童在入学后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三、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质是儿童主体的适应性,衔接教育的重难点就应放在儿童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上。认清衔接实质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家长的作用是遵从儿童的发展规律,要相信和依靠儿童的内部动力,要依靠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学习,要积极与儿童互动,要尽可能地创设利于儿童学习、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1、转变幼小衔接的观念,正确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师及家长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特别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决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拔苗助长”,同时还要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幼儿园园报、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聘请心理学教授、幼教办教研员以及对幼小衔接颇有研究的教师、有较多经验的教师或家长给家长们做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儿童,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儿童的发展。同时教师记录下儿童在幼儿园的情况,根据儿童个人的实际情况,向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儿童的个人方案,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的方法。 2、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 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在幼小衔接的过渡期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 《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大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2月第一版 第10页 ]“尤其是5-6岁儿童的感知经验比较丰富,好奇心强,喜欢做有适度挑战性的事情,做事的自主性、主动性、目的性、计划性都有所提高。”伴随这些特点,儿童相应的能力也要有所提高。 ⑴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生理、心理都要有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确保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保证.社会性适应(主动性、积极性、任务意识、规则意识)是儿童进入小学后伴随而来的规则要求和任务密度、难度及独立完成任务所要求的相应的能力.儿童进入小学后,其行为要很快适应学校的教育要求,达到学习、纪律、文明礼貌、卫生等最基本的常规要求。要养成这些好习惯和行为,我们要在这几方面加强教育: ·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稍有一些难度的内容让活动,让儿童“跳一跳、够得着”,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维持和激发再次活动的兴趣。儿童潜能挖掘的好,儿童越易产生自豪感,树立自信心。如果超出儿童承受的范围,儿童极易失去耐心和信心。 ·培养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值日生、布置家庭小任务的方式,让儿童通过完成任务提高完成任务的意识,如扫地、分碗筷、擦家具等。还可以让儿童每天回家完成一项练习,如画一幅带圆的画、在一个方型纸盒粘贴等,为儿童以后记住家庭作业和独立作业做好准备。 ·提高儿童执行规则的能力。儿童进入小学需要更多的自我照料与保护,遵守规则就非常重要。大人带儿童外出,要提醒儿童遵守交通规则,让儿童知道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上下楼梯靠右行、玩运动器械要轮流、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等,帮助儿童养成习惯,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⑵儿童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儿童的学习能力不仅是其进入学校开始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终其一生的重要技能。学习能力培养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技能的培养。 ·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与取得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兴趣的后天培养,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如老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即可把儿童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家长可给儿童买些色彩鲜艳、内容浅显易懂的书籍等,这样就很容易培养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提高儿童的学习技能。学习技能的培养依赖日常学习的积累,如教会儿童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姿势;逐步学会自己整理文具、收拾书包;正确分辨田字格本、拼音本、计算本等,并学会如何使用各类作业本。在书写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儿童按规定的笔画顺序及空间顺序书写,并在书写基础上,利用周围的文字环境让儿童认字,激发儿童对文字的兴趣,使之对于抽象符号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为其思维能力水平跃向新的高度创造条件。 总之,幼小衔接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和家长要本着科学应对的态度,遵循、利用儿童发展的规律,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这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