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问题行为教育之我想 [摘 要]从幼儿进入幼儿园的各种表现情况来看,不同幼儿存在不同的表现,他们有部分的幼儿表现是有碍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有些行为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些幼儿问题行为有:恋亲型、恐惧型、抑郁型、行为散漫型四种类型不同表现形式。本人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基础及有关幼儿问题行为的书籍,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幼儿问题行为,分析了幼儿行为问题原因,对四类问题行为的幼儿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法的进行个案实验,将成功的方法用于其他问题行为的幼儿教育进行群体实验的同时与家长密切配合,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找到了良方。 [关键词]幼儿 问题行为 教育 我每天站在幼儿园的大门口迎接幼儿的到来,有的高高兴兴的来,有的被父母训斥的来,有的被家长连哄带骗的来,家长利用多种形式将幼儿送到园里,入园后,有的就马上和同学朋友玩耍,有的独自一个人坐在凳子上一声不吭,有的继续哭恼着,叫嚷着要爸爸妈妈,上课期间,有的能够紧随老师的指令完成各种动作,有的经常坐不住,不是打架,就是和同学讲话,有的总是一个人不言不语,……,这些行为有碍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很大的麻烦。这就是幼儿问题行为(摘自:幼儿论坛)那么,造成幼儿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何对策呢?这给我们幼教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本人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基础及大量的有关幼儿问题行为的书籍及论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幼儿问题行为,分析了幼儿行为问题原因、分类、特点,有的放矢对幼儿问题行为首先进行了个案实验,然后将个案实验成功的方法对问题行为的幼儿教育进行群体实验,最后总结出了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方法,现就幼儿问题行为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浅显的想法。 一、幼儿问题行为的定义: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一些有碍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形成的行动和表现,同时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摘自:幼儿论坛) 二、幼儿行为问题的类型和特征(摘自《文教资料》2010年29期) 1、恋亲型。这类幼儿哭吵不止,一离家门听说要去幼儿园就一路挣扎哭闹不愿意离开父母亲。入园后在园内吃饭,入睡或遇到困难时哭闹吵着要爸爸妈妈,特别是入睡时不能自己独立安静入睡,需要有父母陪着在一起。 2、恐惧型。这类幼儿入园后并不哭闹,而是对陌生的大环境产生恐惧心理,情绪压抑紧张,早晨来园时死拉着父母的衣服不松手,躲在父母的身后不愿见老师,入园后爱一个人躲在墙角里。胆怯、孤独、畏缩不前是他们的行为特征。 3、抑郁型。这类幼儿到园后独自静坐,没有表情,不爱讲话,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有时默默地抹眼泪,他们比较懂事,有一定的情感自控能力,不象其他幼儿那样大哭大闹。但情绪不愉快,孤僻。 4、行为散漫型。这类幼儿性格外向,对幼儿园生活并不胆怯,进园后常离开集体单独行动。行动自由散漫,不听指挥,即使老师组织集体活动也不和别人一起玩。注意力很不集中,如老师讲故事时,不懂得安静听讲,喜欢随便离开座位或推挤别人,随便说话;游戏时不听安排、到处乱闯或乱丢玩具,不知收放等等。好动不守规则是他们的行为特征。 三、幼儿行为问题原因分析 1、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当前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交往关系,入园前生活交往的圈限很小,备受父辈、祖辈的宠爱,依赖性强,致使一部分幼儿胆小、怕生、情绪不稳定。入园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和陌生的老师及小朋友。他们会感到不知所措,没有安全感,从而产生依恋亲人、家庭的情感。 2、个人需求欲望过强。有些孩子长期生活在长辈的溺爱中,在家里被捧为“小皇帝”、“小公主”,因而有很强的个人需求、欲望,而且都要成人及时给予满足,形成了任性、骄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入园后,老师不会象家长那样溺爱他,也没有零食吃,玩具又不能独占,由于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心理失去了平衡,就会发脾气大哭大闹。 3、家长与幼儿园环境的强烈反差。幼儿在家里大多生活没规律,想睡就睡,想吃就吃,想到哪玩就叫大人陪着到哪里,没有一定的时间概念。而入园后,生活比较规律,有一定的作息时间,一日生活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还要学会处理。在群体里老师要面向全体幼儿,难以长时间关注照顾个别幼儿。这些变化,幼儿很难一下了适应过来,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行为问题。 四、幼儿行为问题对策 1、对待恋亲型的幼儿: 我经常亲近他们,哭闹时把他们拥在怀里,象妈妈一样的抚爱、安慰、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中亲人般的温暖,从而消除陌生感,逐渐把依恋亲人、家庭的情感转移到依恋本人和幼儿园这方面来。在晨间接待时亲切和蔼地迎接每一个幼儿,使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另还要请家长配合,要求家长一旦送入幼儿园后,无论幼儿怎样地依恋、纠缠、哭闹,都应该坚决、果断地离开幼儿园,不要三步两回头,课间也不要探视,不要迁就孩子不入园的要求,让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要坚持每天按时送孩子上幼儿园。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孩子的行为问题逐渐减少。如:我园某女孩,4周岁。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即使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这些说明她与其他幼儿不同,她的害羞、焦虑等表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其家庭状况,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与其他同伴交往。直到3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多时间与孩子交流。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 教师和幼儿的沟通方式有(非言语的)和(言语)的两种。《纲要》指出生命的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氛围,只有在和谐的氛围里,生命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挖生命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表现力,创造力才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幼儿才能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象,活泼开朗,充满自信和创造,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细致观察耐心倾听孩子们内心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感受。同样也会给我们的教学经历增添了七彩阳光。(摘自:《幼儿教育学基础》P8-9页)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找到孩子的父母共同商定:由父母直接抚养和教育幼儿,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和谐的亲子交往中,父母随孩子做各种活动,使儿童用探索的眼睛感知世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感情的沟通,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同时孩子从父母那里深切感受到关怀和爱。另在幼儿园里,我非常注意这个孩子 “老师,我要抱抱。”的各种表现,并做到用孩子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听,这样让孩子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都获得一种充分的安全感,心理自然得到了健康发展。现在这个孩子成了园里节目表演的台柱子。望着每天开心的她,作为老师的我自然有了一种别样的幸福。 2、对待恐惧型的幼儿: 我通过亲切热情的接待、和蔼可亲的谈话,带他熟悉环境,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玩玩具,做游戏等来吸引其注意力,分散其恐慌心理。如:有位幼儿第一天来园时,恐惧不安地拉着妈妈的手,不让妈妈离开。于是我采取首先让他的妈妈先陪他在活动室玩一会儿玩具,然后又请几个适应能力强的幼儿和他一起玩,我再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他们谈话,这样就减轻了他对老师、新伙伴、新环境的恐惧感。同时,我还指导家长孩子在家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生活处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等,使幼儿入园后不会因自己能力弱而感到恐慌。还劝说家长经常带幼儿到人多的场合走一走,或让幼儿多参加一些儿童比赛及各种活动等。在幼儿园里我尽量为这个孩子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在他表现好的时候及时表扬他的同时请他为伙伴们表演一个节目,以提高他的胆量与适应能力。3个月后,这个孩子天天大清早吵着妈妈要上幼儿园,有时连星期天休息都要到幼儿园报个到才可罢休。 3、对待行为散漫的幼儿: 我做到耐心引导,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启迪和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责任感,切忌冷眼相看或采取处罚的方法。要加强常规训练,逐渐以常规来约束他们的自由散漫。面对这类孩子我通过讲故事及游戏的方法启发他不能擅自离开集体,要学会遵守纪律等等。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明确指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自身感知操作而得来的。(摘自:《幼儿教育学基础》根据上述理论,我们与家长联系,指导家长利用各种时机,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幼儿学会做事有始有终。在幼儿园里我对这类孩子进行玩具不玩了学会自己收放,学会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时间概念和自我行为控制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折现孩子变成了守纪律,上课能很好的听我的指挥,有时候他们还能够当一些新插班来行为散漫小朋友的小老师。看着他们当小老师时还真有板有眼的神态,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话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教育的幸福吧。 4、对待忧郁型的幼儿: 这类孩子一般在大班的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我做到多接近多谈话,让他感到老师是喜欢和重视他的,并多给机会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对他平时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给予夸奖和鼓励,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其逐渐驱散心中忧郁的阴云,感到集体生活的欢乐。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尽量安排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他们与同龄幼儿的交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心理境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们,对他们多加开导,避免专制的家长作风,让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想办法解决或合理地解释,使孩子满意。让孩子能从内心深处感到父母和老师是他最亲近的人,是世上最疼爱他的人。这样,孩子的忧郁心境就会得到改善。如:症状明显的忧郁症幼儿袁某某,我首先劝谏孩子的父母让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忧郁药物。(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多虑平、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及麦普替林。其中,以麦普替林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深受家长欢迎,唯价格较高。对于有强迫症状的幼儿忧郁症,则以氯丙咪嗪效果最佳。近年,国外已研制出许多高效、副作用小的新型抗忧郁药,如速维多(Sarector)等。)幼儿忧郁症有时伴有危及生命的消极言行,尤其是对于已有自杀企图或有过自杀行为的幼儿,我提醒家长高度警惕,严密监护,以防其自杀。并强调,抗忧郁药物,尽管效果良好,但是服药后,一般要在两周后出现明显的疗效,约一个月才能控制症状。因此,在服药的最初阶段,请家长对患儿进行严密监护。此外,凡有自杀倾向的幼儿,必须请幼儿心理医生作较长期的心理治疗。对于这类孩子的教育实在太难,因为有许多事情不仅仅是我们幼教老师能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行为的孩子比其他3种问题行为的还要少,今天我把他列出来是因为我碰到过3例,可我一直没有找到最好的对策,在这里抛砖引玉,拜请同行赐教。 幼儿的问题行为会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注意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每一个还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3、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文教资料》2010年29期。 4、沃建中:《儿童心理学讲义》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学用书。1902年 5、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