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眼中的曹丕
内容提要:从曹丕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以及他自身的性格来看,他成为政治斗争中的胜利者的必然,在光环后面一颗充满忧伤的新和一条曲折而又精彩的短暂的人生道路。 关键词:曹丕、曹植、功利 正文:
曹丕,三国时期魏国君主,后称为魏文帝。他在历史上是完成统一大业的乱世英雄,还是攻于心计的奸佞小人。似乎这样的评价都太过于片面,他只是完成历史宿命的一个执行者,是历史中的一个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从他的成长能够经历来看:他“生於中平之季,长於戎旅之间。”从小就看到了战乱和人民的流离失所,正如他自己说道:“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或许此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已经开始萌生了一些念头,只是并未开始转化。他出身高贵,从小就是处于上流社会,因此就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六岁而知射,八岁能骑射,并在早年跟随父亲外出征战。可以说这已经为他后来的称帝奠定了基础,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要想成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并不是说空有报国之志,还应该具有的就是军事技能和军事领导才能,才能让人甘心成服。他的父亲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并在每一次的征战中不段建立自己的功业。可以说早年的曹丕就已经有了报国之志,建功立业的雄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注定了他在以后与曹植的政治斗争。 从他的家庭成员来看:他的父亲是位及人臣、拥有很高的权利、有制国之才,是一个集团的领袖,是很多人景仰的对象。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在他的心目中父亲就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的指引和目标,对父亲充满了崇敬。他的母亲卞夫人,在曹操的众多妻妾中能脱影而出并一直受到宠幸,可以说她是一个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子,更值得一提的是她虽出身低下,却有高尚的品行。他在母亲的教导下长大,可以说给了在他的早年,他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二弟曹彰爱好习武,膂力过人,武艺精熟,能徒手与猛兽搏斗。他的三弟曹植,从小天资过人,使岁就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有较高的才情。子桓出生成长于这样的不平常的家庭,也就注定了他的命运的不平常。他们兄弟三人,都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特长,从小就有了报国和建功的志向。父亲因为身份地位的关系,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完全脱离了父亲的形象,似乎更似一个人生的追求的目标,他们都以获得父亲的赏识而作为人生追求的一个阶段。父亲为了匡复汉室而建立的基业必然成为他们相互追求的最大目标。因而他们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必定会排挤他人,这也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子文光有匹夫之勇,缺少政客所必需具有的敏锐和计谋,所以在这场斗争中他自然而然的首先被排出。而子建是一个纯情诗人,他比理性的子桓多了几分人间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喜欢任性而为,这恰恰是一个统治者的最大禁忌。这似乎在说子桓在政治斗争的胜利在一方面是来自于子建的感性。其实曹丕能作为胜利者走下去是和他自身的经历和个人奋斗分不开的。早年的军旅生活让他有了较为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善于骑射,能左右射之,“又工击敛弹棋,技能戏弄”,他“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再加上他冷静理性,能正确判断形式的性格。可以说他是一个综合素质教高的人,他的个人因素已经决定了他在政治斗争的胜利。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在他的内心深处,是为了权利而置亲情于不顾的吗?当他在与子建争太子之位时,是何种心态,当他胜利之后,他的内心是喜悦吗,他有没有过一丝的难过与忧伤?我很常想从他的诗文中去探求他的内心真实的感受。但当我读完他的诗作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内心极为复杂的人,他的人生台的大部分都是充满了忧伤的情绪。他的父亲是一代枭雄,这带给他的不仅是贵公子的身份和地位,也给他带来了较大程度的压力。父亲创下了不朽的功业并以文王自喻,这给他成就统一大业和实现人生价值带来了机会。他必须用尽心机,以博取父亲的欢心。同时他又有一个天资过人的弟弟——子建。他们是同胞兄弟,这若是在平常人家是亲亲的血缘,但他们这样的家庭里却成了太子之位的竞争对手,这就注定了他们命运的的相悖。但在他的诗文中,我所感受到的,则是他内心的那份忧伤。他曾跟随父亲出征,他过多的体会到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他自己也带兵出征,也让他感受到了征行的劳苦。但是在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只有战争才能成就英雄的梦想,建立统一的大业。他也曾是充满激情,朝气蓬勃的少年。他不仅有憧憬未来的一面,也有感怀内心的惆怅与孤寂的时候;他不仅是政治斗争中狡猾阴险的政客,也是一个充满真实感情的男子;他虽常常驰骋沙场,却有感怀将士疾苦的情怀。如在建安二十三年二月三日《与吴质书》中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无限沉痛,他也是一个至情之人,在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他们因瘟疫去世后,在他感到亲近故交日渐稀少,他写道:“一时俱逝,痛可言邪!”,“观其姓名,都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诸子化为粪土,可复道哉!”在他的内心,是渴望真挚的感情的。能与他们出游、畅饮、写诗做赋的闲适生活是他很怀念的。但是现在的他,渴望能有所作为,却是“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又如他的《善哉行》是他征行劳苦,感物忧伤,为了自娱而作的。而他的《燕歌行》更是他深切地体会到前方将士的辛苦,以思妇的口吻来更加深刻地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怀和同情。我想能够在没有出战的情况下还能感受到战士的辛苦,说明他自己有过艰难的战斗经历,还有就是一颗关爱百姓的心,这是做为一个君主所必备的。然而在他的《杂诗》中,有看到了一个对自己前途未卜而充满惆怅的子桓。“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这些句子是何等的忧伤呀,或许“断”、“浮”这样的字眼还不能把他那种漂浮不定的心情给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在我看来,曹丕的一生是复杂的,而他只不过是一个悲剧英雄。他从小就过着沙场的军旅生活,早年的政治梦想,却成为局限他自己的束缚。他至死都没有跳出来,或许他根本没有想出来过。中年却一直为了当上太子与子建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在他的内心是充满了矛盾的。一方面,他必须以很不君子的做法来在这次斗争中获胜;另一方面,他又想极力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就算他在天资上真的不如子建,但是他从来就没有认为自己是不如他的。从他当称帝到他去世仅仅七年时间,他的一生在他成就了大业之后就早早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可以看他和他的父亲一样,都在年轻的时候豪尽了自己的心力。但是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他是成功的,他统一天下建立了魏国,他在位期间,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士族豪强在政治上的特权。此外,他在文学创作和理论都有成就,其诗语言通俗,细腻流畅,颇具民歌风味,代表作《燕歌行》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七言诗,其理论著作《典论·论文》开我国综合评论作家作品之风气。他在相对安定的环境里,过着贵公子、王太子和帝王的生活,因此,他的文学创作反映的内容上很狭窄的。但对于他来说我认为已经足够了,他只是一个平凡人,我们不能苛刻的要求他各方面都做得很完美。或许在很多人眼力,他只不过是懂得矫情自饰,会耍阴谋诡计的小人,他的功业和文学成就都不及其父曹操,他的天资和品行又都不及其曹植,在后世文人的心中,他更是被批判的人物。刘勰的《才略》中说道:“魏文帝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兢於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飨,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但是他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人为人的生命和荣了都是有尽头的,只有文章是无穷的。他在《与王朗书》中说道;“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可见在他内心深处的功利倾向,这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多人文人墨客都是生前两袖清风,但却特别注重死后名。而曹丕更是那样一个处于社会高层的领导性人物,他更希望自己能够名留青史,因而更不能摆脱这种束缚。他对曹植一直采取打压的方式,就是为了给他内心的那份焦虑打上保险,这也算是他自我保全的一种方法吧。 总的说来,曹丕是一代帝王,不管他的天下是借助父亲一生的心血,还是他自己努力创造的结果。都不可否认他内心的功利思想和较强的政治手腕,这是那个时代赋予他的使命。想要成其为英雄并为后人称颂,并不是一味墨守成规,那样将会被时代所淘汰。我们不能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去评价他的人品,更不能以一个完美统治者的框架去要求他,只能说他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时代的发展。在他成就功业的这一路上,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内心极度复杂和充满伤感的子桓,感性与理性想必也在他的心理激战了很多次。他一直是竭尽所能的做好每一件事,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不管他是否做到,我都觉得他尽力了,甚至是筋疲力尽。总之吧,他是时代的弄潮儿,他的人生也是有滋有味,不是单一的,是充满了人所向往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