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教学法“特色浅探 [摘要]张志公先生指出:“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和他人知识,他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长,所以,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语文大纲》要求:“读写能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必须着力培养。”人们一直在探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路子,涌现出众多的阅读教学方法。但有的因为太“科学”太“现代”了,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语文学习的规律。2006年,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实行“三读教学法”(以下简称“三读法”)。“三读法”推广以来,大大改善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三读法”是一种优秀的阅读教学方法,它体现出了传统,科学,高效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三读法 教育 创新 “三读法”是一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它将语文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步骤:自读感知、导读领悟、教读演练。 自读感知阶段,让学生仔仔细细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四看二画一查一提问:“四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前提示,看课后练习设计。“二画”就是勾画字词,勾画重要信息。“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无法解答的问题。学生自读完毕后,应有一个相应的反馈过程,可根据自读要求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如设计一些字词练习,朗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印象或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也可以让学生质疑问难或由教师提出若干问题叫学生回答。这一环节,对学生来讲是自学,是识字解词,整体感识;对教师而言,则是教学调查,便于下一步有的放矢地施教。 导读领悟阶段,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针对他们不懂的、思考不深入的同时又是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设计提问,引导他们或整体或局部地再读课文,深入思考,指导他们领悟课文的精要,落实跟课文有关的重要知识点或能力点。实施这一步要注意两个问题:1.教学目标的定位一定要准,如果出现偏差,就如同在没有煤的地方下钻一样,必然一无所获。为避免这种情况,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2.运用好提问法,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梯度,要切中肯綮,难度要适中;切不可过多采用是非问,问题提得杂乱无章、叠床架屋或难度失控等,都会影响导读领悟的效果。 教读演练阶段,在学生领悟了文章主旨、章法、技巧后,抓住精彩的词语、句子、语段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还可以通过朗读背诵,一方面“积学以储宝”,一方面领悟读写之道。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创造,它把语言学习从对课文的讲析中分离出来,独立构成一个单元,解决了过去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比较散漫,不能形成统一鲜明印象的难题。当然,这不等于说在析解导读课文时不需要进行语言学习。不过,那种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因文解道”,而本环节中的语言学习的目的则是“因道悟文”,前者重理解,后者重运用。
一.“三读法”重视诵读,汲取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 诵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我过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吟诵历来受到重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琅琅书声中熏陶出众多的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等。我们这样认为也许是合乎实情的。鲁迅在〈〈三味书屋〉〉中“人声鼎沸”五六年,对铸就他那令人难以企及的语言造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三读法”把诵读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去无疑是善于继承的。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地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汉语文的音节以元音为主,发音响亮,平仄声韵抑扬顿挫,富有音乐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通过诵读,学生对课文的节奏,韵律,速度等有了直接的感受,就能进一步体味出其中的思想情感,意味情趣和语言技巧等等。 如《背影》一文,平淡中见真情,不经反复诵读很难体味到字里行间深深蕴涵的父子真情。教读此文,要用“情”去点染每一个文字。学生读的过程就是领悟体味文章思想感情的过程,就是感情逐渐丰富激荡的过程,这样,眼泪“流下来的”就不仅是作者,也多了一群动情的读者。 教学文学性较强的课文进行诵读当然是极适宜的,即使是议论文的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也是感知领悟,理解学习的必由之路。毛泽东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不进行反复的诵读,甚至成诵,就很难学习到典型议论性语言的准确,严密和生动的特点,更无法领悟文中显示的强大逻辑力量和充沛的理性情感。 二,“三读法”符合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是优化的教学模式。 格式塔理论认为,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当事物作为整体被掌握是,思维过程所使用的能量最少,时间最经济。古人读书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领悟,有其科学的合理因素。“三读法”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然后选择若干重点问题进行解读领悟,最后又对课文“通盘把握”。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故事情节,然后集中精力领悟欣赏“拳打”这一精彩情节。再回过头考究整个情节的安排,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语言技巧等。这种整体把握法,用力少,用时省,效果好。 “三读法”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语感为依托,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游泳要靠水感,打乒乓球要养成球感,语文的使用是依托语感。人的内部语言只有外化为语感才能使语言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三读法”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工具性,模糊性等特点,依托语感,感知课文,领悟文字,进行语言和语感训练。正如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三读法”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感,不但是阅读理解本身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写,听,说等的一个有利促进。 三,“三读”正确处理了课堂教学中主要矛盾,充分体现了“讲训工程”的精神,是实用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过于强调诵读领悟,会意识言,教师的知道分析不够,教学双方的矛盾运动过程缺乏,是其不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叶圣陶先生说:“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三读法”较好地处理了教学中的矛盾,是“全而不偏”的阅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是师生矛盾是主要矛盾,处于主导地位,当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时,教学表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生方面时,教训表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参见赵力伯《认真实施课堂教学“讲训工程”》)“三读法”在突出教师主导作用上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提出自读,语言和语感训练的要求。第二,指导学生掌握自读的方法,语言和语感训练的方法和技巧。第三,教师进行必要点拨,精要讲析,解疑答难等。张志公先生在《从“导读”说起》中说:“我喜欢导读这个说法……处理好导和读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这礼貌既有教育科学又有教学艺术,而归根结底是个教育思想问题。……读者是主题,但要导的任务是使读者读得更好,终于能够自己去读。导读不是代读。代读容易,导读难,但是于读者大有益处。”“三读法”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概括地说就是导读,他是张志公先生精辟论述的具体表现。 人本学派认为,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训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这正是认知行为等学派所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三读法”每一步都注意为学生创设发挥主体作用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的学习。第一步“自读感知”,是学生在明确要求后的自觉行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字词,动笔圈画批注,互相质疑解答。第二步“导读领悟”是学生借助教师的必要点拨,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深入领悟训练重点及其他有关知识点。第三步“教读演练”,学生通过教读或表情朗读,或咬文嚼字,或品味领悟,进行语言和语感训练。 “三读法”在时间分配上,符合“讲演工程”对中学语文学科的要求。学生练(包括读,想,做,议等)的时间一般占到整个教学时间的二分之一以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科学合理的时间上的保障。“三读法”蕴涵丰厚,但教学步骤简明,易于学习掌握,是一种实用高效的“全方位”的阅读教学法。“三读法”在学生读练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从而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真正实现。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各式各样的科技手段涌进语文教学课堂,从幻灯,录象到多媒体,令人眼花缭乱。而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明显。“三读法”能在这“眼花缭乱”中恪守着自己的阅读世界,实在难得。“阅读就是阅读,图象不能代替文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影像够多了,在难得的几十分钟的语文课堂上,为什么还不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跟语言文字打交道呢?”(王俊鸣《阅读能力是一种独立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1997。8)。“三读法”这个能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跟语言文字打交道的阅读教学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会越来越显示他独特的本色价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