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青春之歌》中的主要人物林道静代表了中国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最初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对抗,但最终由觉悟走向了革命。这说明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工农之中去,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才能锻炼成真正的革命者、才能谱写出青春之歌。 [关键词]《青春之歌》 林道静 人物形象
《青春之歌》主要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是一篇优秀的长篇小说,小说真实地再现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面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各种类型知识分子形象,特别是对主人公林道静的描写,贯穿始终,详尽地叙述了林道静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经历。小说中对当时知识分子群体裂变以及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他们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和分析。 一、林道静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决裂。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亲生母亲出身贫寒,被逼死后,父亲破产,家境破落,非亲母徐凤英逼她嫁给胡局长,想把林道静变成她的摇钱树,她愤然逃出北京的家,来到北戴河投亲谋职。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但是在北戴河寻找表兄不得,险遭小人暗算,欲投海自杀,却被北大读书的“新青年”余永泽救起。余非常爱慕她的美丽和浪漫,而林道静在特殊的情况下也顾不得许多了,况且余永泽还投其所好地用海涅的爱情诗打动了她,此时两人间的印象相当美妙:在林道静的眼里,余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在余永泽眼里,林是“含羞草一样的美妙少女,得到她该是多么幸福啊”。如果小说就此结束,显然是一个没有什么新鲜感的“才子佳人”的老套路,而且仅停留在“感情戏”阶段,是不可能完成革命文学叙事的任务。“所幸”的是,林道静注定是一个不安分的女性,这使小说获得了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如果林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贤妻良母,小说该怎样发展?)。 二、林道静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 余敬唐的为人险恶是代表了当时反动势力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小说在人物的处理上,很有曲折性,于是作者对把林道静向大海推去,就在这绝路之后,作者的毛端一转,另一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余永泽出场了,作者对他与林道静交往的详细描写。从侧面再一次塑造了林道静的性格。 一方面是林道静的幼稚不成熟、软弱,另一方面又写出了她性格聪明,明辨是非能力较强,在是与非,正与邪面前表现得沉静毅然通达。当余永泽以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温情体贴赢利了林道静的爱情,他们度过短暂的爱情生活,在许多实际问题上发生分歧。向往自由,追求革命的林道静终于认清了余永泽,自私庸碌,狭隘的本质,毅然与余永泽分手。林道静跨出了“爱”的小圈子,标志着他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的转折。这时期她的主要思想特征是向往革命,投身火势的斗争生活中,特别是林道静与余永泽的对话,更体现出了她的个人特质: 天黑下来了,她边晚饭也忘记了做。 道静没有理他,拿起一本书盖上了脸。他就走上去拿下来,顺便向书皮望了一眼——《资本论》。他微微蹙蹙眉头笑道: “马克思先生的大弟子,您又在研究什么问题哪?” “干什么讽刺人!”她对他的脸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她所爱的那个余永泽早已不存在了;这个人已经变得多么庸俗可厌了呀。于是一种失望的气恼冲上了心头,她不由得又冲口说道:“马克思的弟子总比胡适之的弟子强!” “你说什么?”余永泽也有点恼火。“胡适之的弟子有什么不好?” “好极啦!专门拍统治阶级的马屁,拍帝国主义的马屁,帮蒋介石来统治学生,那怎么会不好呢?”道静把书本向床上一丢,轻蔑地扭转了身子。 余永泽两手抱住头倚在桌子上。他竭力忍耐着,终于还是抬头冷笑道: “革命呀,奋斗呀,说说漂亮话多么好听呀!可是我就没见过几个革命的少爷、小姐下过煤窖。因数这总比喊响什么普罗列塔利亚、布尔乔亚之类的字眼要不舒服得多!” “不许你胡说!”道静跳下床来,激忿地盯着他喊道“你已经叫我受够了,请你发发慈悲叫我走吧!” 一句话就把紧张地空气冲散了。余永泽变得象秋虫儿一样可怜了。他嘶哑着嗓子哀求着…… 三、林道静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 就在余永泽离开北戴河不久,另一个更为优秀的革命青年卢嘉川进入了她的视野。卢嘉川的冒险、坚毅、果敢的性格以及不俗的外貌(小说中多次用“英俊而健壮”、“多情地”“黑眼睛”描绘卢)反衬余永泽的持重世故,不问政治,埋头读书,甚至几分怯弱。林道静毕竟不甘于“平庸”的日常生活,她要过更为刺激的“革命”生活。于是她用心良苦设计种种摩擦,用“自私”、“不爱国”、“不革命”、“没有阶级感情”指责余永泽,夸大两人间的裂痕和对立。后来卢嘉川的被捕,林道静也因为学生运动入狱了。 林道静真正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在她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她面对敌人的酷刑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出狱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林道静终于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作者通过对林道静成长经历的曲折描写,细致而深刻地挖掘了林道静的内心世界变化,描绘了林道静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真实而生动地揭示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已投身到工农之中去,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投身到当时革命的洪流中去,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自己光明的前途,小说对林道静这位主要人物的描写,刻画了她的性格,真实感人,栩栩如生。 可见像余永泽这样的民族小丑必然被淘汰,必然被历史的革命洪流冲刷掉。同时,真正的革命斗士,像小说中的卢嘉川、林红、江华等必然成长为革命战士,他们用自己英勇顽强、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筑起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丰碑。最终成为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所以作者在余永泽的人物描写上,从侧面,呕歌了一代革命青年的高尚精神面貌。 林道静和余永泽都是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出身、职业、理想起初都有相通之处,最终的裂变也是一种必然,大浪才能淘沙,所以在革命的洪流中淘出余永泽这样的人物也是符合当时的革命现实的,文章在林道静(正面)余永泽(反面)两位人物的塑造上再次说明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坚定地溶入工农革命斗争的洪流中,才能成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而那些意志软弱缺乏远大理想与志向的人,必然走向反动。 《青春之歌》主要描写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对待革命人生、事业等方面不同的态度,歌颂了党的领导下的小知识分子逐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伟大飞跃,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成功之处就是把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现实行为统一起来,构成了完美的艺术效果,是一篇成功的伟大作品。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林道静是如何由寻求个性解放走向“革命”的,更在于它呈现了一个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改造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过程。它负荷着特殊的权威话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投身于党、献身于人民,才有真正的自我的生存与出路(真正的解放)。这并非一种政治潜意识的流露,而是极端自觉的意识形态实践。对此,作者杨沫也承认:“想通过她——林道静这个人物,从一个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来表现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2]这样,小说就从传统侠义小说、30年代“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中剥离出来,成为建国后革命文学叙事中的一个经典代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走向革命的一个范本,它极大地凸现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强烈诉求。
参考文献 杨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九七八年。 杨 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 巴 人,《谈小说〈青春之歌〉》,《文艺月报》,1958年第4期。 李杨,《成长·政治·性——对“十七年文学”经典作品〈青春之歌〉的一种阅读方式》,《黄河》,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