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与林黛玉情爱历程比较研究
《简爱》和《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史上两部享有广泛声誉的优秀作品。它们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社会背景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观念、艺术风格也相去甚远。前者乐观、明朗、昂扬,犹如一支充满激情的咏叹调;后者深沉、含蓄、忧伤,宛如一曲低回深情的民乐合奏。如果把前者比作一支火炬照亮了个人奋斗之路的话,那后者就象一弘微波荡漾的湖水,映照出美与善、丑与恶的灵魂。作为这两部传奇佳作的女主人公:简爱和林黛玉经历了各自曲折的情感历程,并于这历程中完成了人格与灵魂的超越,表现出大胆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当时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仔细分析简爱和林黛玉的成长过程,我们发现两位主人公具有惊人的相似点:幼年失怙,命运多舛,寄人篱下等等,她们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认知,由于命运的共同不幸,形成了相近的心理特点,致使各自以后的爱情态度也颇具相似性,从而构成了我们比较二人情感历程的基础。并且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作者在为主人公设置情感障碍与完成情感历程的叙述中,也表现出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因而使得这两个形象的可比性大大增强,为我们研究中西女性心理特点差异打开了窗口。 一、相似的情感心理积淀过程 童年的心理积淀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始终是潜在,并不时发挥作用的。相似的童年经历为简爱和林黛玉的成长打开了一条相似的心理特点与性格发展之路。 简爱经历了一个“丑小鸭”似的童年。尚在襁褓之中的她便已失去了父母的庇佑,于盖茨海德府上下的白眼中度过了十年的痛苦生活。面对着冷酷无情的舅妈、凶狠无赖的表格与蛮横无礼的表姐,她争取爱护、尊重的愿望被冷漠、欺侮和歧视所打破。冰冷残酷的现实刺激着幼小的简去做复杂的理智的思考,使她趋于早熟。种种不公平的待遇,逐步激起了简非理性的反抗冲动。她与舅妈争辩,同表格扭打,表现的倔强而勇敢。同时,不幸的身世与外貌的缺陷又造成她深深的自卑。她时刻清醒的认识到这是她不幸的根源,也因而更渴望获得尊重和理解。于是,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简爱形成了好强、独立、自尊却有自卑、压抑、谨慎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性格伴随着简度过了在劳渥德学校长达八年的困苦生活。并伴随着她走进桑菲尔德府,如一只“愤怒的红雀”充满戒备的出现在罗切斯特面前。直接影响了此后爱情经历中充满反抗与激情的情感态度。 孤儿的心理世界总是相似的。林黛玉的童年境遇较之简爱稍好一些。她出身“清贵之家”,母亲是名门闺秀,父亲是探花出身的大夫,因此获得了较好的早期教育。父母的骄惯宠溺也形成了她任性、孤傲、清高的个性。由于丧母变故,得以上京投亲。未进贾府,她就开始了“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心理戒备期:一方面表现得言语得体,落落大方,一方面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寄人篱下”之感逐渐化为她的一个心理情结,挥散不去。她往往是用自己的清高孤傲来掩盖失母丧父、“举目无亲”所带来的恐惧不安与孤独无助。受身份地位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她不得不掩藏自己的“寄居”情结。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交叉磨合,外化为言行上的不合群,始终显得孤独。这时的林黛于恰恰与简爱形成了对立。 不仅如此,简爱和林黛玉的个人特质也十分相象。简爱博览群书,喜欢绘画、弹琴,她以自己对知识、美德和力量的追求补偿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克服环境的偏见,赢得了罗切斯特的注意,并获得了朋友和亲人的关照,保持了自身的纯洁与独立。林黛玉更是以“才女”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她不仅姿容美丽,而且才华出众,她以骨格清奇的诗词压倒群芳;同时又深懂音律,对于诗文有独到的见解。“堪怜咏絮才”是作者由衷的赞美,也是最具特征的概括。两个形象都可谓是“得才兼备”。 二、相似的情感态度与历程 简爱与林黛玉经历了相似的童年生活之后,心理、个性与特质都趋于同类化,因而面对全新而陌生的情感生活,她们的爱情态度也闪烁着同样的个性火花。由于都处在封闭而单纯的生活环境,走过了同样曲折的情感历程,所以他们的情感态度与历程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相似点: 1、曲折性。简、林二人都走过了坎坷曲折的情感历程,并于这历程中表明了各自的情感态度,显示出个性特点。 简爱在摆脱了盖茨海德的阴暗,迎来了桑菲尔德充满明媚阳光的仲夏之恋。在进入到桑菲尔德之前,简就产生了对未来的期待和热望,然而在渴望与兴奋的同时,她又是不确定的怀疑的,这是人进入新环境时共同的本能反映。在罗切斯特出现时,她以谨慎、自卫、心理感受、欢快而不安及烦恼的巨浪中与社会地位、财富和习俗做抵抗,并从桑菲尔德逃亡。夏落蒂为简爱创造了命运中的突变,从而将简爱叛逆自尊、追求精神平等的性格特点推向了及至。而罗切斯特的引诱相反的引诱,是简爱终于历尽艰辛,突破了地位身份的界限,实现了她对情感婚姻幸福的追求。 与简爱相比,林黛玉更是为情而活。《红楼梦》开篇就讲述了一个荒诞离奇却美丽伤感的神话故事就深刻预示了林黛玉的命运。“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今生终虚化。”身佩金锁的薛宝钗、史湘云及薛宝琴等的到来,是林黛玉忧心忡忡。而贾宝玉“情不情”的态度始终是她的心病。同时,贾府大人的态度也让林惊魂不定,终因财产、地位、健康、传承等条件的缺陷,被摒弃在婚姻之外。她经过了反复体会和验证自己与对象的情感真实性后,于痛苦失望中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她的情感历程也因种种冲突误会而具有曲折动人的特点。 2、情感障碍的存在。 她们都面临社会地位、财产、个人条件与个人心理障碍的限制和制约。 简的爱情障碍具有多元性。有传统道德观念和舆论障碍,也有愤怒与自卑,自幼的身心歧视压抑自我,而罗切斯特也存在自卑的心理障碍,他扮成吉卜赛女巫,就是为了探探简的虚实,同样对感情有自卑心里。这些障碍造成了简和罗爱情的曲折离奇。 林黛玉的情感障碍是忽明忽暗的,首先是贾宝玉的“情不情”的态度----对于身边的各种事物都怀着热情去关照;对于身边年轻的女性“爱博而心劳”,这使得林黛玉始终忐忑不安。而林黛玉又显得并不优秀。论人物,林黛玉是极品美人,可惜是个美人灯,吹吹就坏了,身体不好,加之门第、根基、家私等这些隐含的物资条件就使她成为婚姻、情感的障碍。 悲剧因素的不可调和与最终淡化。简爱和罗切斯特获得逆转性的“灰姑娘拯救青蛙王子”的婚姻;林黛玉以生命代价赢得贾宝玉的真挚爱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没有双双徇情,也没有两两相忘;生命出现残缺,爱情却获得永恒;没有大悲大痛,却不无遗憾。实现了悲剧的建构,却未能实现充分的悲剧意义,但也因此更具真实性,从而获得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三、简爱和林黛玉的差异比较 《简爱》和《红楼梦》毕竟是两部大相径庭的作品。它们出现的时代背景、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使得作品表现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与艺术风格也相去甚远。首先她们表现在性格及情感态度的差异;一个性格叛逆,不卑不亢,大胆选择自己的婚姻幸福。而一个则深深经受着传统礼节教育,尽力保持着大家闺秀的风范,矜持而庄重。但又因为现实的生活使她尖刻、讥诮、目下无尘。从而导致生命的早衰。林黛玉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置之,不得不如是。” 其次是情感障碍的存在与克服的差异。简爱通过生活的艰辛考验逐渐成熟之后,克服了障碍,选择自己的情感对象,健康自由地获得了爱情幸福。而林黛玉在情感方面非常的被动,她把自己的爱情幸福寄托在“大人做主”的婚姻之上,也很注重大人对他们情感的态度,她只具备了自发的青春觉醒意识,而未能跨出飞溅礼法的思想障碍,她的思想意识还没有达到要求平等解放的层次,加之她自闭、自抑的心理特点,不善于也不愿与人交流的生活方式也对她的性格发展造成不健康的影响。这必然造成她在爱情追求中的失败结局。 最后,简爱和林黛玉个人命运与悲剧因素淡化的差异。林黛玉与简爱的个人命运受自然界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差异。她们一个是封建贵族小姐,一个是小资产阶级的孤女;一个寄身于钟鸣鼎食的亲戚府第,一个于颠沛流离中力求安稳;一个姿容秀丽却体弱多病,一个健康有力却相貌平凡。她们不约而同地遭受了爱情的悲剧,却有因为悲剧淡化的不同方式获得了不同的命运。 四、探询二人的根源 《红楼梦》和《简爱》是两棵根于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民族过度的艺术常青树。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产生了人物在各个方面的差异。从古希腊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欧洲文化造就了西方民族一种开放的自由自在的顽强的民族精神。远离欧洲大陆的英国更是以保守的精神坚持了这文化的精髓部分。而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壤则养育了华夏民族质朴、勤劳、善良、温和的天性,于相对安定中形成了封闭式的民族心理。“这两种不容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集体意识积淀在民族性格的深处代代相传甚至影响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它必然影响着女性对婚姻爱情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影响着社会对不同的婚姻方式的认可和诱导,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倾向。”这是林黛玉与简爱情感历程差异的根本原因。在文化背景诸多因素中,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及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又是影响极大的因素。 (1)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及风俗习惯的影响 西方历史文化是在古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平民为主题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在西方传统文化看来,一首先关心自身的利益是合理的,谋求增进个人的饿利益是怎金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佳途径,这些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它不仅使用于人和人的财产关系,而且推广到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等其他伦理关系和法律关系上。在这种以功利为导向的文化中重个体、重科学、重进取、轻整体、以个体为本位的思想特征十分明显。因此表现在思想观念上要求自由、平等、博爱,肯定人对于婚姻自由,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就增强了西方女性的自我意识,使她们有可能大胆的追求爱情,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并努力在婚姻爱情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相对独立。简生活的时代,或者说作者夏洛蒂生活的时代,是经历了工业革命,文艺复兴运动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代中,女性获得了社交,工作等诸多方面的权利。女性自我觉醒意识也开始发展。简认识到:“女人一般被认为是极其安静的,可是女人也和男人有一样的感觉,她们象她们的兄弟一样,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有一个努力的场地。她们受到过于严峻的束缚,过于绝对的停滞,会感到痛苦……”。因此简爱的反抗和叛逆并不是个人的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环境所赋予她的力量。 而中国历史文化是在以血缘宗法组织为基础单位的社会结构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家天下”式的封建宗法统治结构将每一个个体都归纳于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体系中。对于处于社会地层,无任何经济地位的妇女则提出更苛刻的“三从四德”的要求。从而不断强化女子贞操观念,并通过种种严酷的立法来警戒和惩罚女子,在封建礼教的严酷同志中,女子一旦不守妇道,轻则身败名裂,重则粉身碎骨。长期面临精神和肉体折磨双重威胁的中国女性,人格被扭曲,人性遭到极大压抑,逐渐形成逆来顺受的品性。她们不敢更不能挣脱礼教束缚去主动追求婚姻幸福。只能在封闭的文化环境中,默默承受传统文化的重压,即便有少数勇于反抗者也遭到不幸。林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的不自觉反抗和反抗的必然失败。 (2)社会制度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及婚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这个社会的婚姻爱情生活。西方的女子可以根据法律获得支配自身财产的权利,继承遗产,并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在获得位置独立基础上,实现人格独立的可能性,并通过受教育提高自身对于独立平等的认识,经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幸福。而在中国,女子的社会地位远远低于男子,她们没有经济自主权,更谈不上受教育。无法从经济上和思想上摆脱依附的地位。她们的婚姻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支配,被“族权、夫权、神权”的神索牢牢捆缚不得。处在这种政治、经济、婚姻制度下的中国女性,根本没有自由平等可言,更谈不上人格独立,纵然反抗也必将遭遇悲剧。 五、简爱和林黛玉的形象启示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接受文化洗礼、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常常在毫无察觉的状态下就受到了既有文化的信念、信仰、价值观的熏陶,思维习惯、情感、意志力以及心理的其他素质也深深打上了既有文化的烙印。人格是文化的主题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思想、感想和行为的特殊方式。中西方文化差异塑造了简爱和林黛玉两种不同的文化人格。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情感历程,告诉我门这样一个人类社会的真实;无论是在社会发展哪个阶段、哪个形态,都必然会出现爱情的悲剧。“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项任务:培养和谐的个性,培养有丰富的文化修养,性格坚强,能高尚的经受经验的人。”这是简爱和林黛玉两个形象富裕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当代社会正处于传统文化想现代文化不断进步发展的时期。科技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各国文化观念趋向统一。如何在接受既有文化的过程中肯定自我,并超越自我,摆脱人格定势的束缚。实现新的价值定位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简爱和林黛玉因文化差异形成了个人的差异,情感和命运的差异。那么在文化体系日趋同构发展的今天,我们仍需面对不同命运和不同境遇的挑战。我们要避免悲剧的重演,就要学会关注自我,实现自我并超越自我。这就需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基础之上,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培养,从认知能力,意志情感等方面锻炼培养健全人格。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营造良好的主体内在环境。这是我们通过比较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同命运历程,所得到的最现实和实际的认识层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