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声的和谐美——浅评《荷塘月色》及《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摘要]朱自清先生是散文大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散文是独树一帜的。因其浓丽纤细的描绘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及其静穆、幽远的抒情诗一般的意境,常给读者带来一种音乐与诗意相和谐的艺术享受。他散文中对光、影、声的艺术处理更是绝妙,往往构成一种和谐的美。品味其间,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在这里视觉沟通听觉,听觉沟通嗅觉,让读者在感官的沟通中、凝聚,进而形成一股合力,使人感受到那些光、影、声交织错综所带给我们的美。这是从表现方式上看光、影、声的和谐美。 体现和谐美的另一个方面是意境。在这里,作者以光、影、声为载体或媒介,展现给我们一种意境上的和谐,由于这种和谐往往交织在表现手法与心境的和谐这二者之中,因此不做过多展开。 非纯文学散文,不同于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它既没有曲折的情节、完整的故事,也不重在形象塑造。更没有诗的音节和韵律。所以散文是比较不容易写好的,而朱自清先生却恰恰在散文上取得了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写出了情致,读来富于情趣,具有诱人的力量。《荷塘月色》与其说是写景名篇,不如说是抒情名篇,自然界中的光与影是作者主观道德情操的外化,是那个黑暗苦闷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留下的“声与影”。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杯清茶的话,那么到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则可以说是一杯浓茶。以其色、其味、其香甚至其苦给人一种艺术美的刺激。在这里,光里有声也有影,光、影、声交相辉映,把一个秦淮河的热闹、繁华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写了了作者自始至终那执着而又拘禁的个生和它渴求超脱却仍然困惑的心态。这正是光、影、声和谐的第三点体现即:光、影、声与人物的心境相和谐。 总之朱自清先生在用光、影、声为我们描绘一个又一个丰富而奇妙的艺术画面的同时,还常常给我们以心灵上的震颤和启迪,给人一种光、影、声所构建的和谐美。 [关键词] 光、影、声、意境、心境、和谐美 朱自清先生是文学研究会的诗人和散文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散文是独树一帜的,可以说写出了风格、写出了特色。他的散文,因其浓丽纤细的描绘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及其静穆、幽远的抒情诗一般的意境,常常给读者带来一种音乐与诗意相和谐的艺术的享受,使人品味其间,情趣与思绪都久久萦回往复和不得平静。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接触和品评朱先生的散文更是常有的事情。因为他的许多篇章都入选了中小学语文教材。如《春》、《绿》、《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同时,缘于对朱自清先生散文的喜爱,我也曾读过不少评价他作品的文章。有赞叹他比喻之精致的,有评价他对风的妙用的。然而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作品之后,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在作品中对光、影、声的艺术处理。光的闪烁,影的摇曳,声的断续,完美而和谐地统一在朱自清的散文世界里,构成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将人们一步步带入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的艺术世界之中,使读者在获得审美享受与愉悦的同时,得到美的陶冶和启迪。 提及朱自清的散文,浓缩光、影、声和谐美的首先应是朱自清的写景散文。被评论家誉为“工笔画”的《荷塘月色》是最为称道的篇什之一。他的委婉、细腻、精雕细琢,他所创造出的如梦如画,亦真亦幻的诗意美代表了朱自清,也代表了中国现代写景散文的最高成就。同时,这篇散文中对光、影、声的艺术处理,也可谓达到了极致,是“通感”手法得以完美应用的典型。在本篇文章中有两处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通感”,艺术的应用。首先,“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这里,嗅觉和听觉得到了沟通和融合,给人一种美妙的歌声断断续续地传来的感觉。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能收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效果。其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把本来没有声音的“光”与“影”比作小提琴演奏名曲时发出的和谐的旋律。此处,视觉沟通听觉,于无声的自然景物中,传达出融于画境的音响。以上两处,都是运用“通感”,让读者在感观的沟通中汇融凝聚,进而形成一股合力,使读者一下子身不由已,被吸摄 进他所制造出来的艺术天地中去,让读者感受到那些“光”、“影”、“声”交织错综带给我们的美。这美是自然而美妙的,毫无人工的雕饰和涂绘。为什么朱自清运用“通感”艺术能达到如此境界呢?吴周文从审美心理的角度作出了解释。他说:“朱自清在观察自然界中与社会人生时,总是五官并用,处于超限度的兴奋状态,心理机制把他的眼、耳、鼻、舌全身的感觉器官都协调起来,对审美对象产生生理和心理的感应。”① 难怪他会描摹出如此绮丽纤浓的画卷,令人陶醉在梦一样美、情一样浓的艺术世界之中。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之所以脍灸人口,使人百读不厌,还在于作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笔墨,情景交融地抒写了特定时期的心情。这篇文章写于“五四“时代,这是一个艰苦的时代,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给朱自清以无限的痛苦,朱自清从一九二五年八月到清华任教后,过起了平静板滞的生活。“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②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个狷者,他找不到出路,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心中是有苦闷和痛苦的,但白天依然要应酬,要干那些愿意的或不愿意的事情,只有晚上,可以偷得片刻安静,来欣赏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因而作者抒发的情怀是复杂的,有时代风雨的冲击,内心深处的不满和牢骚,有对家乡和朋友的怀念……这种种消极情绪便不可避免地不自觉地流漾于他的散文之中,同时他确定了全篇的感情焦点:即想寻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这情绪是淡淡的,正如那塘中的月色一般,因此在创作风格上,这篇文章也总是表现为淡淡的感伤主义色彩,从艺术情趣上来讲,闪着一层美丽的“悒郁”,因此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只能是一幅清美幽妙的图画。 由于这种感情基调所决定,在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上的月色,还是月色下的荷塘,无不幽静、安宁。“田田的叶子上,星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清香缕缕,风是微微吹送,水是脉脉地流,月光静静地泻下来,虽疏密不均。但光与影有着和谐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种和谐适中,多么合于作者内心的希求!似乎使作者进入了缥涉梦幻般的太虚仙境,意虽苦闷,却获得了宁静。但蝉声蛙鸣,又暂时打破了这种宁静,使作者再度陷入不宁静之中,“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力求再次摆脱苦闷,“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但古时妖童媛女们无忧无虑地嬉戏,现在是“早已无福消受了”,且“青青莲子,田田的荷叶,莫不是江南盛景,总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缕乡思,又悄然袭心。作者的心境由“不宁静”到力求“宁静”,全篇的行文着色,写景状物,无不以此为基点,笼着忧郁的轻纱,如诗、如梦、如画,情融于景,景又表现了情。这一切的景又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孤独苦闷与烦燥的心情。 对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写,虚实相间,光影相得。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柔柔的月光与莹莹的绿意相辉映,形成薄薄的青雾,这是实写月光。“叶子和花在牛乳中浇过一般”,这是以叶子和花的风致来衬托月光,淡淡的云,朦胧的月,这是实写,用作者的内心感受“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则又是衬写。在作者特定的心境下,光与影虽参差斑驳,疏密不均,但和谐相得。如抑扬顿措的乐曲,“依依杨柳的倩影 ,浑然天成般,像是画在荷叶上”,任教在这里正是用亦实亦虚,光影互衬的手法,创造出如诗如梦的空明恬淡的意境,这是写景,更是写情,是把情融于这叶与花与光上了。 从以上两处看,与其说这是对荷塘月色客观景物的描绘,是对自然界中光、影、声的真实刻画,倒不如说这是作家主观道德情操的外化,是那个黑暗苦闷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留下的“声”与“影”。 在许多作家笔下,也许这光、影、声仅仅是一种点缀,然而到了朱自清的笔下,则往往先成为一图画,再把它编成戏曲唱出来,让人听起来回味无穷,咀嚼不尽。如果说《荷塘月色》中,光、影、声是一杯清茶的话,那么到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则可以说是一杯浓茶,以其色、其味、其香甚至其苦给人一种艺术美的刺激。在这里,光里有声,也有影,光、影、声交相辉映,把一个秦淮河的热闹、繁华写得淋淳尽致。吟诵之间,心驰神往,仿佛置身于灯光闪烁下的“绿如茵、陈如酒的秦淮河”中,侧耳聆听如一支娓娓哀切的小夜曲,又仿佛置身在“系人情思”的“七板子”舱前的“藤的躺椅”之上,在薄霭和微漪里击节吟哦着一首朦胧缠绵的抒情诗,在光、影、声的诗一般的和谐美中,我们似乎感知到作家那执着面又拘紧的个性和他渴求超脱、却依然困惑的心态。 朱自清曾经说过“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它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③可以说《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最完美地体现了这条创作原则,该文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④它以形象的画面来写景抒情,画中有意,景中含情,在诗意的意象流动中融入了叙事和议论。文中所写的歌声是“从生理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来的”,但经过“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曳”而成为“混着微风的河水的密语”,竟让人觉得这是一种文颖之美了。文中不但写了光,而且写了光的晕,光的浑,甚至还写了“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可见,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精致,艺术表现力之强了,不禁让人折案叫绝!特别是文章中写歌妓,又用上了灯光。为了生活,歌妓们需要强作欢颜卖唱,但为了“引诱客人”,她们不得不坐在船舱前的“石油汽灯”下,被眩人眼目的灯光照得“纤毫毕见”。廖廖数笔,歌妓们的痛苦生活就被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文中,他别出心裁地扣住“浆声灯影”,用细腻的灯影、水色、天光、月影、树姿,它们交互相接,再加上喧嚣的歌乐声,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梦一般的境界,在时空的变化中,营造了一个流动的意象。作者是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时登船,经过利涉桥、东关头、大中桥,面到了游踪尽处的复成桥,以大中桥为界,作者写了两处由灯彩、天光、月影、水色相作用下形成的奇妙的夜景。 “夜幕垂垂”时,从两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雾,透过这烟雾,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了缕缕的明漪。“这时灯光强于月光,映照在水里,是迷蒙的朦胧美。而到了大中桥外最繁华热闹的地方,灯光依旧纷然,都是”黄而有晕“的,但此时月光已升起,月光压倒了灯光,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清辉与浑沌分明衬以蓝天的树彩,另具一番景致了。到了大中桥以远,则又是疏林、淡月、蓝天、郁丛阴森的黑暗之夜了。 作者观察如此细致,描写如此绵密,不仅具有层次感,更具有动感,这绿水淡月,轻影曲波之景,自然牵引起了作者怀古的幽情,在对秦淮河艳迹余韵的缅想中,体现出一种深厚而悲凉的历史感。作者借现实自然美景,抒历史情怀,已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了,但作者并非为文造景,作为“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郁达夫)的“五四”散文代表作家朱自清又借此表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在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中,仍在秦淮河里挣扎的歌妓的纠缠,使作者转入了叙述和议论在叙事说理的结构板块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鲜明形象,作者感情的涟漪也开始在秦淮河中泛滥了,那开始“满船历史重载”到后来船里“满载着怅惘”,反映出的正是作者因现实刺激思想,情绪的变化。本想超然物外,远离现实,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陶醉片刻,但又不能真正超脱,真正忘情,被妓船的出现而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境。对于歌妓,朱自清同情他们沦落风尘的不幸,又受到内心“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的诱惑,“使她们的希望受了伤”,陷入了理智和感情的斗争之中,他敢于肯定思想中的积极的东西,敢于否定思想中消极的东西。在肯定和否定之间,和盘托出一个自己,一颗多情的灵魂。“不要……我们不要”这几个字即将作者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也传达出他复杂的心态。所叙之事仍是秦淮河景,融此景生发出的议论曲致了作者矛盾的心绪。本意是借游河排解心中的郁闷,反倒更增加了空落、懊悔。特别是怅惘之感。可是在经大中桥、东关头到涉桥的返回途中,昔时美景已成明日黄花,情已移而景亦非,船里满载着怅惘,在“汩-汩”的浆声里,“心中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充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虽然他毕生追求的是光明的理想,但他却深深地感到黑暗丑恶的现实给予心理的却是一个悲凉的幻影。余冠英在谈到朱自清先生的人品和文章时写到:“他的性情笃厚,品格高洁。相处愈久,发现愈多,正如他的文章,也需要细读多读,久读,才能发现那些矜慎中的创造性,稳健中的进步性,才能发现那些精练中的生动,平淡中的绚烂。” 朱自清先生可以说是一个不挥画笔的画家。在他的笔下,不仅为我们描绘了月夜的荷塘,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且为我们描绘了风光旖旎的白马湖,醉人的绿和生机盎然的春。在这许许多多的散文里,朱自清先生用光、影、声为我们描绘的丰富奇妙的图画为我们创造出的优美意境是许多高明画家也望尘莫及的。 刘勰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⑤这就是说,感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文辞便是对这些感情的抒发。朱自清散文里对光、影、声的描写,确是无不在传送作者的心境情怀。朱自清先生可以称得上用光、影、声表达思想感情的大家。在他的散文里,不仅有色彩明丽的画卷,而且有声音——由“光”、“影”、“声”所幻化出来的美妙的“音乐”,而且那“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的画面,给读者带来的是婉转、舒畅的音乐般的感觉。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把田园木石写美了是比较容易的,任何一个平凡的文人也会编造出天朗气清、春风和畅这类名子,但是把任何景物都能恰当地、简要地、准确地写成一景,使人读到马上能纵身其境,就太不容易了。”⑥朱自清先生散文里的光、影、声不仅能领人“渐入佳境”,而且能给人以那么多的回味和思索就更不容易了。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能有这样高超的写作技巧呢?答案非常简单,是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活的积累。感情产生了生活实践,作家自我的心灵,感情世界和现实的大千世界不可分割、息息相通。除此之外,在感情广阔、博大和深沉的基础上,还要讲求率真。读过朱自清散文的人都知道,他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许多朱自清的散文,总爱用扬振生的话:“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膄厚是从平淡出来。”⑦这话自然讲得很中肯,把做人与作文结合起来,从人格到文风。朱自清先生为人处事的忠厚、老诚、朴实,归结起来就是一个“真”字,这也是他的散文永远散发魅力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真实的深刻的感情正是丰富的生活体验的结晶。朱自清先生,这位美的执着追求者,以自己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努力再现和筛选充满诗情画意的形象美和环境美。正因为朱自清先生对生活中的光、影、声有着真实深刻而富有情感的人性体验,才会写出如此独到精美的文章,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美的情思和美的意趣。 朱自清先生作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将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他的散文将与日月同辉,将永远引领着中国散文的前进方向!
注:①选自《一个艺术的情灵》 ②选自《中国现代美文鉴赏》 ③选自《山野缀拾》 ④选自《朱自清先生年谱》 ⑤选自《文心雕龙·物色》 ⑥选自《景物的描写》 ⑦选自《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